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九月寓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九月寓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巅峰之作。作者以一个偏僻的村落和邻近的矿区来寓言现代物质文明与原始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说中的村落和矿区分别代表着原始自然的淳朴生活和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最终让村落沦陷,村里的人失去家园再度迁徙。恰似他笔下的人们,不断地询问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内容推荐

《大地之魂书系:九月寓言》的作者生于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他们凭借多年的勤奋写作和优秀的作品,已成为中国文坛的泰斗或者翘楚。著名评论家施战军先生担纲主编。命名为“大地之魂”,与女性作家的“月光之爱”书系对应,表达了对故土、乡土、乡情之爱。包括陈忠实的《霞光灿烂的早晨》、刘醒龙的《燕子红》、赵德发《嫁给鬼子》、艾伟《爱人同志》、张炜《九月寓言》、李锐《万里无云》等。

《九月寓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巅峰之作。作者以一个偏僻的村落和邻近的矿区来寓言现代物质文明与原始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说中的村落和矿区分别代表着原始自然的淳朴生活和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最终让村落沦陷,村里的人失去家园再度迁徙。恰似他笔下的人们,不断地询问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目录

第一章 夜色茫茫

第二章 黑煎饼

第三章 少白头

第四章 忆苦

第五章 心智

第六章 首领之家

第七章 恋村

融入野地(代后记)

难忘的诗意和真实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夜色茫茫

谁见过这样一片荒野?疯长的茅草葛藤绞扭在灌木棵上,风一吹,落地日头一烤,像燃起腾腾的火。满泊野物吱吱叫唤,青生生的浆果气味刺鼻。兔子、草獾、刺猬、鼹鼠……刷刷刷奔来奔去。她站在蓬蓬乱草间,满眼暮色。一地草织成了网,遮去了路,草梗上全是针芒;沼泽蕨和两栖蓼把她引向水洼,酸枣棵上的倒刺紧紧抓住衣襟不放。没爹没娘的孩儿啊,我往哪里走?

他上前挽住这个白胖得像水生植物似的姑娘,她却一下甩开了他。他恳求一声:“肥……”

肥一直往前,走进了没膝深的蒿丛。他望着她的背影,两手颤抖,刚要呼喊什么,又掩住嘴巴——天哪,这是哪里?眼前是一条荒芜的小路——十多年前工区通向小村的唯一小路!小路尽头的村庄呢?

一切都消逝殆尽,只有燃烧的荒草……

他久久未能合拢嘴巴。接着他发现了草藤之间倒塌的墙壁、破碎的砖石。毫无疑问,他们真的走向了当年那个缠绵的村庄……脚下有什么在响,原来到处是长长的、深不可测的地裂,不断有小土块掉进去。他还来不及去想这是怎么回事,马上浮到脑海的是肥可能遇到的危险。他跑起来,后来他发现肥安坐在一个废弃的碾盘上。一层冷汗从头上渗出,他双手抱住脑门蹲下了。

碾盘四周茂长出茅草,这形貌很容易使他想起秃脑的父亲——一位煤矿工程师。他常常担心那个亲爱的人遗传给他一个秃脑……时至今日,儿子也许要感激父亲:是他给予了这么好的机缘。当年的秃脑工程师因为艳事太多,带上全家逃到荒凉的小平原上来开拓新生活。于是这儿发现了一处煤田,他的儿子则发现了一个叫作“肥”的姑娘。

肥就住在离工区不远的那个小村里。当时的工区子弟寂寥无比,一天到晚往小村里跑。那里的姑娘不太多,况且正与本村小伙子热恋,所以来自工区的人在整整一年时间里无所作为。秃脑工程师空有满腹经纶,一天到晚借酒浇愁。妻子是一个四川人,娇小孱弱,随处都迁让着丈夫。她在儿子刚刚懂事时就告诉他:“你爸呀是个风流才子。”儿子多少有些恨父亲,他知道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将给下一代增添无限烦恼。与父亲不同的是,他顽强而执拗,很早就懂得了钟情。那些日子里他寻找着肥,往小村里奔跑,远远看见袅袅的炊烟、矮小的屋顶,就清晰地看到了一辈子的希望。

父亲长了发红的胡子,还有极其古怪的脸色:总像擦了粉似的,有一层白霜。他不止一次表示了对这层白霜的厌恶,弄到后来连忍气吞声的母亲也要用巴掌揍他了。她说:“你知道个什么!你爸还就是这点儿好……”由于新煤田特殊的地质构造,煤的开采将使这一片平原蒙受巨大损失。地下响起隆隆炮声,接着矸石和煤块涌到地面上来。父亲有时也到地底下去。他觉得父亲在率先开路,频频拨动两只前爪,所经之处地面总要凹下一块。这就是平原上出现一片又一片洼地的缘故——整齐的麦畦和秀丽的瓜田沉陷下去,芦苇蒲草遍地滋蔓。

一群鼹鼠从他身旁游过。破碎的瓦片被弄得沙沙响,接着又是咔嘣一声。他疑心有什么随着鼹鼠掉进了地裂里。满地裂隙直通地底,连接着纵横交错的地下巷道,也连接着父亲那颗阴暗的心。一群鼹鼠又转回来,在暗影里摸索,咬折了身旁的草秆,发出啪啪的声响。父亲的人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才掏空了一座村庄的基底呢?他宁可相信那是一个缓慢的、坚韧不拔的过程。一个老男人的耐性和勇气令人钦佩,不过他因此而仇恨这个人了。他们捣毁了一座村庄,而这座村庄是他爱的摇篮。此刻,他望着在茫茫夜色中摇动的枯草、一片断墙瓦砾,明白他心爱的肥再也找不到家了。

那个缠绵的村庄啊,如今何在?

肥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瞧这儿一眨眼变没了一座村庄。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沉寂和悲凉。我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啊,那浸透了汗液的衬衫啊,那个夜夜降临的梦啊,都被九月的晚风吹跑了。在这冰凉的秋夜里,万千野物一起歌唱,连茅草也发出了和声。大碾盘在阵阵歌声中开始了悠悠转动,宛若一张黑色唱片。她是磁针,探寻着密纹间的坎坷。她听到了一部完整的乡村音乐:劳作、喘息、责骂、嬉笑和哭泣,最后是雷鸣电闪、地底的轰响、房屋倒塌、人群奔跑……所有的声息被如数拾起,再也不会遗落田野。有什么东西跑到她的脚背上,拍打她的脚趾——鼹鼠们前来探望了。她禁不住伸手抚摸它们的脊背。一种丝绒样的润滑。它们是一座村庄的小精灵、真正的土著——大约此刻是它们推动了碾盘旋转吧?

大碾盘太沉重了,它终究留在九月的荒芜里。它是个永存的标记、长久的依恋。那时,只要吃饭就得寻它,所有的瓜干、杂粮都靠它碾碎,好做糊糊喝。全村的体面孩子都要在正午的阳光下蹲到碾盘上撒尿,让母亲看着它濡湿青石。如果是粪便,就要给碾东西的人带来麻烦。肥不止一次看到“红小兵”骂着揩净碾盘,把口袋里的地瓜干倒上去,呼呼推动碾砣。他环绕碾盘健步如飞,完全不像个老人。他这外号是村头赖牙赐予的。人们每逢看到红小兵走上街头,就要想到赖牙,想他怎样把这么好的一个外号给了一位老人。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异议,他们说赖牙哪有这样的想象力?应归功于背后的人,即他老婆大脚肥肩——那个女人哪,哼哼,全村的人都闭嘴吧。

肥记得红小兵六十岁时,他女儿赶鹦正好十九。P1-P3

序言

“大地之魂”书系,集合了堪称当今文坛最为优秀的男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他们大都是乡村经验的记述者,即便以城市为生活背景,也不时隐约透出乡土的根脉。

现代时期中国的“大地之魂”,首推鲁迅。1928年,台静农把自己起名叫《蟪蛄》的第一部小说集书稿送给鲁迅审读,出版时听从鲁迅的建议,把书名改为《地之子》。这一改,朴实依然留存,但是质地变得阔大深厚。“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而有人仍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到纸上——鲁迅的评语几乎涵盖了所有“地之子”写作的气场。

家园生态、时运流变、身世遭逢、民族性格……承载着一切,依地而生的人,在其中存活,在其中困惑,也在其上立身,更在其上行路。

那些不朽的文字,由鲁迅、台静农们,写作在城中,扎根在地底,敏感多汁、壮硕坚韧的枝干伸向浩茫人间和风云天际。

“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鲁迅在1924年底谈到既为“神之子”又是“人之子”的耶稣。我们不妨这样揣摩:平凡的“人之子”,都是立“根”于地,缘于父母所生亲情所系的生命;又因为秉持“信”,才既亲和家常又超拔不渝。我们不一定非要将这看成鲁迅的自况,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依此想象鲁迅。

有“根”,才称得上“地之子”;有“信”,才称得上“人之子”。“根”“信”兼备,才配得上“大地之魂”。

这样说来,读者方家也不一定把每一部小说看成“地之子”并“人之子”的赓续、创新之作,但是,诸君尽可以从中各自寻绎“地”之大者、“魂”之立者。

后记

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这纯稚的想念如同一首热烈的歌谣,在那儿引诱我。市声如潮,淹没了一切,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看一眼丛林、青纱帐。我寻找了,看到了,挽回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默想。辽阔的大地,大地边缘是海洋。无数的生命在腾跃、繁衍生长,升起的太阳一次次把它们照亮……当我在某一瞬间睁大了双目时,突然看到了眼前的一切都变得簇新。它令人惊悸,感动,诧异,好像生来第一遭发现了我们的四周遍布奇迹。

我极想抓住那个“瞬间感受”,心头充溢着阵阵狂喜。我在其中领悟:万物都在急剧循环,生生灭灭,长久与暂时都是相对而言的,但在这纷纭无绪中的确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我在捕捉和追逐,而它又绝不可能属于我。这是一个悲剧,又是一个喜剧。暂且抑制了一个城市人的伤感,面向旷野追问一句: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些又到底来自何方?已经存在的一切是如此完美,完美得让人不可思议;它又是如此的残缺,残缺得令人痛心疾首。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熟知的世界,还有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原来那种悲剧感或是喜剧感都来自一种无可奈何。

心弦紧绷,强抑下无尽的感慨。生活的浪涌照例扑面而来,让人一拍三摇。做梦都想像一棵树那样抓牢一小片泥土。我拒绝这种无根无定的生活,我想追求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真实和落定。这永远只能停留在愿望里。寻找一个去处成了大问题,安慰自己这颗成年人的心也成了大问题。默默挨蹭,一个人总是先学会承受,再设法拒绝。承受,一直是承受,承受你的自尊所无法容许的混浊一团。也就在这无边的踟蹰中,真正的拒绝开始了。

这条长路犹如长夜。在漫漫夜色里,谁在长思不绝?谁在悲天悯人?谁在知心认命?心界之内,喧嚣也难以渗入,它们只在耳畔化为了夜色。无光无色的域内,只需伸手触摸,而不以目视。在这儿,传统的知与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神游的脚步磨得夜气发烫,心甘情愿一意追踪。承受、接受、忍受——一个人真的能够忍受吗?有时回答能,有时回答不,最终还是不能。我于是只剩下了最后的拒绝。

当我还一时无法表述“野地”这个概念时,我就想到了融人。因为我单凭直觉就知道,只有在真正的野地里,人可以漠视平凡,发现舞蹈的仙鹤。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求不得的那个安慰。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

我沿了一条小路走去。小路上脚印稀罕,不闻人语,它直通故地。谁没有故地?故地连接了人的血脉,人在故地上长出第一绺根须。可是谁又会一直心系故地?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一个人长大了,走向远方,投入闹市,足迹印上大洋彼岸,他还会固执地指认:故地处于大地的中央。他的整个世界都是那一小片土地生长延伸出来的。

我又看到了山峦,平原,一望无边的大海。泥沼的气息如此浓烈,土地的呼吸分明可辨。……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代人盲目地寻找精神家园的努力很可能是无效的,而靠试图去“复活”某种已经死了的东西再也活不了。张炜所做的工作是发现和发扬不死的东西,它是生命、是精神、是自然、是传统、是历史,不死的东西难以命名,只能排列很多的词语来捕捉它,而它就是《九月寓言》里所写的那种生生不息。

——王安忆

唯美,多趣,因虚静而深沉。野生的大地涵养人类的童心,人文信仰照拂人间慈悲。时代喧嚣推进,精神逆向远行。《九月寓言》宛若在“英雄”和“命运”的韵律之后,响起的田园交响曲。《九月寓言》属于张炜,属于当代文学史,属于渴求心安的人们。

——施战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