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是《高老头》的姐妹篇,巴尔扎克称它是《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卷之一”。如果说,我们在《高老头》中所看到的是19世纪前半期法国巴黎社会的生活场景,那么,在本书中,我们所看到的将是这一时期法国外省的风俗画面,也即王政复辟前后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外省时的种种变迁,其核心问题,像《高老头》一样,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的罪恶及其“威力”。它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形象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每一个金钱充塞着“污秽和鲜血”。葛朗台一生的特写为我们提供了革命年代和帝国年代有重大影响的法国史一瞥。
巴尔扎克编著的《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朴素精炼的杰作。老箍桶匠葛朗台靠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成为索漠城的首富。他刻薄吝啬,把金钱看得重于一切,不惜逼走因父亲破产自杀来投靠他的侄儿,折磨把自己的私蓄送给堂史作盘缠的欧也妮,并因为反对女儿与落难公子的爱情,把袒护女儿的妻子虐待致死。他所有的乐趣都集中在积聚财物上,死时留下一份偌大的家私,却无补于女儿的命运。作品塑造了葛朗台这一典型的吝啬鬼形象,深刻暴露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纯粹的金钱关系。
《欧也妮·葛朗台》由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主编。
在外省某些城镇,有些房子像最阴暗的修道院、最荒凉的旷野,或者最落寞的废墟,看了使人有凄凄切切之感。也许在这些房子里,修道院的冷寂、旷野的荒凉和废墟的支离破碎都兼而有之。房子内寂静无声,要不是外面一传来陌生的脚步声,窗子里便会突然探出一个僧侣般毫无生气的面孔,以凄冷的目光逼视来客的话,外地人真会以为那是些空置的房屋。
索漠城有一条起伏不平的大街,直通高处的古堡,街尽头有一所房子,外表就有这种忧郁苍凉的成分。街上现在已经不大有人来往,夏热冬寒,有些地方还很阴暗,但有一个特点,鹅卵石铺的路面总是干爽、清洁,发出响亮的回声,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的房子紧贴城根,非常宁静,属于旧城的一部分。
有些建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虽是木造,但仍很坚固,而且风貌迥异,各有特色,使索漠城这个地段,颇得怀旧的人和艺术家的青睐。走过这些房子的人很难不欣赏那些两头刻着奇怪图形的巨大梁木,横亘在底层之上,仿佛一溜黑色的浮雕。这里,椽子上盖着青石板,描出一条条蓝线,墙不很牢固,木板的房顶因年深月久,已经翘起;日晒雨淋,木条早已腐烂变形。那边,破旧发黑的窗槛,上面精美的雕刻已难以辨认,脆弱得似乎承受不住贫穷的女工在上面放置的那几个种着石竹和月季的赭色花盆。再远一点,是几道嵌着巨大钉子的门扇,我们天才的祖先在门上画了一些象形文字,其意义今人永远难以参透,也许是一位新教徒表示其信仰,或者是一位旧教徒诅咒亨利四世。也有某位平民鸣钟晋爵之后所刻的贵族标记,以旌表祖上曾为官宦的昔日辉煌。整整一部法兰西历史都在这儿了。一所摇摇欲坠的房子,墙壁胡乱抹着灰泥,想当初还是一位能工巧匠的杰作。房子旁边矗立着一座当地贵族的宅第,石砌的拱门上还留着徽号的遗迹,经过1789年以来席卷全国的多次革命的摧残,尚依稀可辨。
这条街的房屋,一层全是做买卖的,既非小铺,也不是大店,喜欢中世纪气氛的人会发现,那简直是我们祖先古朴的劝业场。低矮的店铺既无门面,也无摊档、橱窗,幽深阴暗,内外没有任何装饰。门分上下两截,钉着粗铁皮,上半截往里开,下半截装着带弹簧的门铃,不断有人出出进进。半人高的墙上装有护板,早晨卸下,晚间安上,用铁片铆钉拧紧。空气和光线就从门顶和窗框、地板和矮墙之间的空隙进入,房子潮湿得像洞穴一样。矮墙供陈列商品之用,毫无夸张招徕的成分。货色随店铺的性质而异,或是两三桶盐和鳕鱼,或是几捆帆布、缆绳,天花板的椽子上挂着黄铜丝,靠墙放着桶箍,或者架子上放几匹布。你要是走进门,一个青春年少,穿着大方,系着白头巾,手臂通红的姑娘便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喊她的父亲或母亲出来招呼你,店主的态度各有不同:有的冷淡,有的殷勤,有的傲慢。成交额也许是两个铜板,也许是两万法郎不等。你也会看到一个卖箍桶材料的商人,坐在门口,百无聊赖地和邻居谈天,表面看,他只有质量低劣的装酒瓶的木桶板和两三捆做酒桶的木板,但他在码头上的工地却堆满木料,足可供应安茹地区所有的桶匠。他知道如果葡萄丰收,能卖出多少做酒桶的木板,误差只在一块板上下。日照好,他便发财,天时多雨,他便亏本。一个早上酒桶的价钱可以从十一法郎跌到六法郎。当地的天气像都兰一样变幻无常,左右着市面的行情。种葡萄的、有田地的、经营木材的、箍桶的、开客店的和行船的,人人都等着出太阳。晚上睡觉担心第二天听说夜里下了霜。他们怕雨、怕风、怕旱,时而盼雨水,时而盼天热,时而又盼多云。上天总是和凡间的利益有矛盾。晴雨表能轮流叫他们脸上出现忧虑、高兴、快活的表情。
这条街从前是索漠城的中央大街,从街头到街尾,“真是黄金般的好天气啊!”这句话代表着各家各户的收入。所以每个人都会这样回答邻居:“是呀,天上落金子哕!”因为他们知道灿烂的阳光和及时的雨水会带来多少财富。天气晴好的季节,星期六,正午时分,你别想在这些铺子里买到一分钱东西,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葡萄园和小片地,都要到乡下去忙几天。这里一切都是预先算计好的,买呀、卖呀、利润呀,生意人有的是闲暇娱乐和消遣,东家长,西家短地打听别人的隐私。某家主妇买了只山鹑,邻居就会问她丈夫做得是否好吃。一个姑娘从窗里探出头来,绝逃不过闲人的眼睛。大家心里都藏不住东西,如同那些幽暗、寂静,无法进入的房子,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秘密一样。人们似乎都在露天生活,一家子都坐在门口,在那儿吃中饭,晚饭,甚至吵架。有人经过,他们都要仔细打量。所以从前每当有外乡人来到外省的城镇,总会处处被人取笑。引出不少有趣的故事,昂热人是嘲笑人的高手,促狭鬼的称号便由此而来。
旧城的老宅子集中在街的上端,原来的居民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这些老宅子还是法国民风淳朴时代——如今已世风日下了——的遗物,本书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一座凄凉的宅子里。别具特色的街道,处处能唤起对往昔的回忆,整个气氛会使人不期然地沉入遐想。拐弯抹角走了一段之后,你会看见一处凹进去的地方,黑魃魃的,中间藏着一道门,这便是葛朗台先生的府上。如果不谈谈葛朗台先生的身世,根本不可能明白在外省“府上”这种称谓究竟有多大的分量。
P2-5
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及时间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的睿智与哲思。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渴望的精华,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金呢?唯一的办法,我想那就是去阅读经典了!
说起文学经典的教育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立刻想起我们读过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那些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会立刻想起我们阅读时的那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的过程,那种完全沉浸其中、受着作品的感染,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有时就是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悲哭、一起激愤、一起评判。读过之后,还要长时间地想着,想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每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杰出的人,都有一颗高尚的灵魂。经常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同他们对话,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睿智的思考、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怎么会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里呢!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品读经典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这些话说得多么恰当,这些感受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展开双臂、敞开心灵,去和那些高尚的灵魂、不朽的作品去对话、交流吧,一个吸收了优秀的多元文化滋养的人,才能做到营养均衡,才能成为精神上最丰富、最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一往无前,因而才有可能走在队伍的前列。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会让我们结识世界上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会让这个世界的许多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来吧!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