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忠著的《侗族文化传统的审美生存研究/文艺学美学研究书系》是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生态审美与民族文艺学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21篇文章,是作者从20世纪80、90年代至今所做的关于侗族的选题研究成果。这些文章记下侗族迥异于他民族的文化事象,并向他民族作译介和叙述。旨在对侗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衍化与传承过程作实录性的描述与理论意义的阐释。
《侗族文化传统的审美生存研究/文艺学美学研究书系》强调的主题是:侗族属古“蛮夷”之一族,奇特的文化生成环境,铸造了侗族迥异于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及带有种族根性记忆的审美理想与生存空间。阐释的思想是:由此形成的话语空间,在民族意识深处构建一种无形的秩序和构架,影响和制约着族群成员的文化行为、性格特征乃至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力。即著述的探索意趣,旨在内在性、通约性地通上当前学界所推崇的生态生存的审美研究之途。
《侗族文化传统的审美生存研究/文艺学美学研究书系》张泽忠著。
序言:关于审美生存的话题
侗族古代部族王国的“哥德巴赫猜想”
侗族歌谣人物形象审美说
侗族歌谣审美意识浅谈
侗族歌谣神话人物形象审美说
三江侗族作家群论
论侗族文化之根性及其美学特征
侗族民间建筑的民俗审美内涵
侗族“情人歌”的失恋人物形象阐释
论侗族歌谣的“骚味”特征
心灵的开启与去蔽:例说侗民族的处境意识与以邻为善观
蛮荒美与栖居地的诗意选择:侗族古歌神灵思维模式的现代性追问
侗族栖居法式的“人类学诗学”视角探析
澄明与敞开:侗族时空观与世界图式梳理
艺术化生存的淡化与侗族歌师的精神皈依
侗族民间“诗史”与“诗论”
侗族“哆耶”艺术的原生陛生命存在
萨玛神的“元信息”解读
现代转型期少数民族审美生存境遇论略:黔湘桂毗邻南部侗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当下变迁为例
侗歌表演场域的情境性行为与结构性法则
侗歌艺术历史分期“背离”模式说
侗歌艺术传承场域的话语空间与信息域生成
侗族古俗文化的新生性选择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