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历史(第18册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张建华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历史(第18册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精)》由张建华主编,本书是世纪相交之时,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点的认识世界历史的体系。生活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把历史融化在当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写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历史。同以往问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

本书采取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撰写体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以时间为纵线,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时空涵盖面,又有重点专题上的学术深度,与教科书式的写法有别;与传统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课题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世界史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史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将在本书中独立成卷,重点探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动。

内容推荐

《世界历史(第18册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精)》由张建华主编,《世界历史(第18册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精)》首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民族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较为敏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本书作者在研究方法上,不囿于旧说,不刻意求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尽量多地占有资料,博采众家所长,努力全面地对历史问题做出自己的研究和评价。

其次,努力抓住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反映20世纪的“世纪特点”和“时代特征”。以30万字左右的篇幅来叙述20世纪各国、各地区以及各民族的纷繁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历史具有相当的难度.作者必须在保证主线和主题的前提下删繁就简。那么,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线和主题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社会进化的现代化和文化演进的多元化是其基本体现。因此,本书作者将民族宗教问题置于这个大前提之下进行研究。

再次,民族、宗教问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和宗教恰好是文明的一实一虚的两个载体。在本书中所涉及的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紧密地扭结在一起,既为研究带来了难度,也在客观上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因此,将民族、宗教问题联系起来看,也是本书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

目录

导言

第1章 欧美国家的宗教与民族

第一节/20世纪欧美基督教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一、欧美基督教新教的发展

二、欧美天主教的发展

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在欧美国家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民族、宗教与20世纪爱尔兰问题

一、爱尔兰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二、英爱分离及其影响

三、北爱冲突的发展及趋势

第三节/20世纪加拿大魁北克民族主义的发展

一、魁北克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二、20世纪魁北克民族主义的发展

三、政府的对策及其发展前景

第2章 原苏联地区的宗教与民族

第一节/20世纪的俄国东正教发展及其他宗教问题

一、十月革命前的东正教

二、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宗教政策与东正教会

三、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演变

四、苏联时期其他宗教情况与宗教政策

第二节/民族宗教问题与苏联解体

一、严重的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

二、犹太人问题

三、民族危机加剧与苏联解体

第三节/俄罗斯联邦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宗教复兴

一、民族问题

二、宗教的复兴

第3章 东欧地区的宗教与民族

第一节/20世纪前的东欧地区的民族与宗教

一、东欧各民族的民族构成与历史

二、东欧地区复杂的民族与宗教生活

第二节/二战后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和人民的宗教生活

一、东欧各国的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

二、东欧各国的宗教生活

第三节/东欧剧变中的民族与宗教因素

一、东欧剧变中的国家民族主义

二、剧变前后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第4章 中东地区的宗教与民族

第一节/犹太复国主义

一、“应许之地”观念

二、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形成

三、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阿拉伯民族主义

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产生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之因

三、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理论形成

四、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发展

五、阿拉伯国家的经济领域合作

六、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

第5章 中东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第一节/伊斯兰复兴运动

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与线索

二、20世纪70年代前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三、20世纪70年代后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四、新泛伊斯兰主义运动

五、伊斯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

六、冷战后时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第二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

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线索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基本理论

三、埃及穆斯林兄弟会

四、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

五、80—90年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六、中亚及其他地区的原教旨主义

第6章 南非地区的宗教与民族

第一节/南非地区的种族和宗教

一、南非的民族与宗教构成

二、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

三、挑战种族主义理论

四、埋葬种族制度

第二节/基督教与南非的和平与稳定

一、南非面临复杂的矛盾与问题

二、宗教与新南非的稳定与发展

第7章 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解放神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20世纪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

第二节/“解放神学”的基本思想及代表人物

一、“解放神学”的产生

二、“解放神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反响

第三节/“解放神学”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挑战的“解放神学”

二、“解放神学”的发展前景

第8章 南亚地区的宗教与民族

第一节/20世纪南亚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南亚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

二、南亚民族主义发展的根源

第二节/斯里兰卡民族状况与问题

一、斯里兰卡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二、佛教革命与一元制政治结构的形成

三、僧、泰种族冲突的原因

四、种族冲突的代价

第9章 20世纪的民族宗教问题与国际关系

第一节/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宗教问题与国际关系

一、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凡尔赛体系与二、三十年代欧洲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化

三、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下的民族宗教问题

第二节/冷战时期的民族宗教问题

一、繁荣下的冲突:西方国家的民族宗教问题

二、民族危机与苏东国家政局的动荡

三、艰辛的建设历程:民族独立国家的民族宗教问题

四、冷战时期民族宗教问题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冷战后时期的民族宗教问题与国际关系

一、民族宗教问题尖锐化的历史背景

二、民族宗教问题的几种类型

三、民族宗教问题的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民族自决原则在20世纪的发展

一、民族自决原则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二、民族自决原则在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

三、民族自决原则与当代国际法的困境

主要参考文献

重要名词索引

试读章节

罗马天主教会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一个宗教组织.其信徒与世界人口增长同步。据统计,1994年,全世界约有天主教徒9.4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6%。

20世纪是西方天主教神学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个时代。1870年的“梵一会议”仍宣布,教皇的教义永远正确。天主教会在“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简称“梵一会议”)后采取的保守策略遇到了教会内外的反对。

天主教神学大一统的趋势在20世纪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当代天主教理论思潮的兴起,以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现代派神学为上限。世纪之交,天主教现代派便尝试改革天主教,它们的目标是致力于天主教向现代文化开放,维护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个人自由。这些改革因为遇到教会内部的强烈反对而失败,一些人士被革除教籍。但是出于理论和实践需要的经院哲学的重建却获得了很大成功。在罗马教廷的支持下,以新托马斯主义神学为代表的新经院哲学在20世纪上半叶达到了顶峰。

新托马斯主义神学主张:(1)调和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使天主教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相适应。(2)强调宗教与人生的联系.提出走出神学院和教会进入生活和社会。(3)主张建立以神为中心的完美的人道主义体系,甚至赞成信仰自由。(4)强调一切权力来自上帝,只要信奉上帝就能得到自由和幸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托马斯主义神学除了在西方的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流传外,在美国和拉丁美洲也有较大发展。但这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局限于新托马斯主义神学所限定的理论体系中.天主教向多元化发展已势不可挡。同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西方哲学界、史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对其精神传统和现状有过深刻的反思,各国社会政治、民族发展则出现了巨大变革和新的格局,天主教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和这样一种时代,已无隐遁可能。因此在教会内外的强烈呼声中,天主教会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世界形势的飞速发展,国际政治的动荡组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天主教一方面认识到其投身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也感到其传统的观念和政策已不适应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

1958年威尼斯大主教龙卡利当选为教皇,称为约翰二十三世,他掀开了当代天主教革新发展的一页。这一切促使约翰十三世下决心召开一次全世界天主教大会,以引导天主教会步人现实世界,适应时代的需要,显示出教会的力量。

1962年10月11日到1965年12月8日,罗马天主教会召开了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梵二会议”是天主教会历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会议之一。它是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发表文件最多、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次会议。有近3000名教徒参加了会议。同时.出席大会的人员来自世界五大洲。许多非天主教教徒作为观察员出席了大会。这次大会的文件及其对天主教的改造,对于天主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大会经过激烈讨论和多次投票,公布了包涵其革新精神内容在内的16个文件。这些文件作为当代天主教革新纲领,阐明了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原则和理论,为其步入现代社会的全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方向。

“梵二会议”是罗马天主教会革新运动的开端,大会表明了天主教会革新及其与现代世界关系的方向。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会的自我革新”,“越来越多地把罗马天主教不仅同基督教世界的其余部分,而且同具有其善良意愿的一切人团结起来”,口号是“适应时代形势”。“梵二会议”的思想经过不断丰富,形成了完整的新神学体系。

神学革新是天主教全面革新的理论基础。“梵二会议”的神学家们在天主教传统神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神学革新,构筑了一个新的神学体系。新的神学理论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与全人类、世俗世界和教会有密切关系,并以此为根据,重新说明天国、尘世和教会的性质、现状和前景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教会与现实的联系,认为教会存在于人世界关心世俗事务乃天经地义。由此。天主教对其他非天主教的基督教团体关系也发生变化,“梵二会议”通过了《关于普世教会运动的敕令》,自宗教改革以来,罗马天主教第一次正式承认各个非罗马天主教的团体也是教会或者教会性的团体。

天主教对其礼仪极为强调和重视,认为“礼仪最足以使信友以生活表达基督的奥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天主教礼拜仪式逐渐形成了复杂繁琐的固定程式。改革礼拜仪式是“梵二会议”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益宪章》是“梵二会议”最先通过和发表的文件。“梵二会议”制定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并确定了具体的内容,决定要简化礼拜仪式。“梵二会议”期间以及会后,罗马教廷不断公布改革礼仪的具体规定和改革内容。在弥撒中开始广泛使用本地语言。会议对于天主教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强调团体的作用,教皇与主教共同管理教会,注意发挥一般神职人员和信徒的作用,分权给地方教会和地方主教,加强教会内部的沟通和对话是其组织改革的基本原则。为此,1965年成立了全球天主教会议作为罗马教廷的常设咨询机构。

P5-8

序言

多卷本《世界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与编年相结合的世界通史类著作。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力求通过对复杂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系统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再现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科学回答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揭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有多种“世界通史”问世。如英国《剑桥古代史》12卷、《剑桥中世纪史》8卷、《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4卷;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美国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W.H.麦克尼尔等人对“全球史观”的探讨,促进了欧美史学中的“世界史”重构潮流的发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述虽然各有特点,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历史学家在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及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已经逝去的“过去”进行包括价值判断在内的历史选择的结果。

在我国,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教授主编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于廑、齐世荣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主编了6卷本的《世界史》,并在1994年问世,以后又有齐世荣主编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来,我国在世界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全面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克服学术研究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倾向、重视生产力发展历史的研究、克服“西欧中心论”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外交档案及各类原始文献解密,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体系、全球史观、总体史学、叙述史和问题史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使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特别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从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实际,还是从改革开放的中国迫切要求对世界历史的深入了解来看,中国学者撰写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学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较大发展。整个世界史研究的进步,特别是对史学自身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人类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争鸣,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理论、方法、学术思想的准备和科研队伍的培养上为撰写新的《世界通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书是世纪相交之时,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点的认识世界历史的体系。生活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把历史融化在当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写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历史。同以往问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

本书采取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撰写体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以时间为纵线,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时空涵盖面,又有重点专题上的学术深度,与教科书式的写法有别;与传统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课题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世界史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史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将在本书中独立成卷,重点探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动。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强调新颖的研究视角、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多层面的理论描述。它是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在广泛汲取历代中外学者世界史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追踪当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对世界历史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的角度,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世界史学科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但不是编年体式的历史过程的叙述,而是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探讨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本质内容及内在联系,重视理论认识、理论分析和理论概括。鉴于本课题从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时间跨度还是在空间分布上,都比以往同类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传统的史学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重视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比较方法,等等。跨学科方法是对传统史学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是高质量撰写本著作的重要保证之一。

多卷本《世界历史》由理论与方法、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与宗教、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思想文化、中国与世界等8卷38册组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高等学校世界史学者们集体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盖世界历史上的一切问题、穷极历史认识的真理,并做出最后的结论。这部多卷本《世界历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学者们在课题立项、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本著作还得到齐世荣、刘家和、庞卓恒、何芳川等知名历史学家的学术指导。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世界历史》编委会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于世界历史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中国世界史学学科的建设,加强中外世界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世界历史》总编委会

2010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