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历史(第13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黄立茀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历史(第13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精)》由黄立茀主编,本书是世纪相交之时,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点的认识世界历史的体系。生活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把历史融化在当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写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历史。同以往问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

本书采取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撰写体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以时间为纵线,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时空涵盖面,又有重点专题上的学术深度,与教科书式的写法有别;与传统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课题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世界史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史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将在本书中独立成卷,重点探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动。

内容推荐

《世界历史(第13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精)》由黄立茀主编,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辉煌,经历着低谷。这个世界历史上最壮丽的事业无论其辉煌,还是挫折和教训,都是人类社会追寻现代化历程伟大和宝贵的财富。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发展进行历史考察,提供其发展变化较为完整的样本,将有助于加深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前瞻这个伟大实践的未来,做好中国的事情。

为了突出重点,《世界历史(第13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精)》选择了12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联盟)、中国、越南、朝鲜、古巴,以这些国家从1917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政治制度模式的建立、发展、改革和制度命运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探讨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展现社会主义各国政治制度模式的内容以及政治制度模式发展的同一与差异,共性和多样性。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形成与终结

第1章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

历史前提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主义经济的混合体

第二节/野蛮的、军事官僚式的帝国

第三节/具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文化传统

第2章 十月革命胜利与早期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一节/十月革命胜利与苏维埃国家的诞生

第二节/列宁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设想

第三节/早期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列宁晚年对苏维埃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

第3章 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的形成与定型化

第一节/斯大林与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4章 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的改革

第一节/赫鲁晓夫改革的基础

第二节/政治分权的初步探索

第5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倒退

第一节/政治保守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政治改革的表面文章

第三节/政治体制改革的倒退

第四节/持不同政见运动的涌动

第6章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转向分权政治体制

第一节/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与分权政治体制改革方案

第二节/民主派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第三节/权力向苏维埃转移

第7章 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分权政治制度框架的确立

第一节/苏共中央2月全会与实行多党制

第二节/总统制的设立与分权政治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第8章 苏共垮台与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的终结

第一节/苏共的蜕变与衰落

第二吲苏共垮台与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的终结

 第二编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与剧变

第9章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模式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落后的经济

第二节/不成熟的议会民主制

第10章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治模式的思想与实践

第三节/接受斯大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

第11章 东欧社会主义各国政治制度模式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人民民主宪法

第二节/社会主义宪法

第三节/政党制度

第12章 东欧国家的政治改革与困境

第一节/苏共二十大与东欧改革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节/1968年“布拉格之春”及其夭折

第三节/“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政治改革与政治困境

第13章 苏联政治制度模式在东欧的剧变

第一节/政治反对派的形成

第二廿/政治多元化和共产党沦为在野党

第三节/东欧国家政治制度模式的剧变

 第三编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探索与前进

第14章 以俄为师: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建立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立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运行机制

第15章 曲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调整

第一节/中共对政治制度模式改革的最初尝试

第二节/中共对政治体制调整的失误

第三节/“文革”时期:政治体制的倒退

第16章 稳健前进:中国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改革

第一节/“八一八旋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准备

第二节/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第三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节/改革人民代表选举和干部管理制度

第五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节/健全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第七节/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民主化的探索

第四编 越南朝鲜古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建立与改革

第17章 越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越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越南第一部宪法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越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

第四节/越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调整改革

第18章 朝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朝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朝鲜“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模式

第三节/朝鲜“主体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第19章 古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古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古巴社会主义实践和政治模式特点

第三节/苏东剧变后古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探索

主要参考书目

重要名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十月革命胜利与早期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这是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阶级成长、小资产阶级“农民社会主义”失败、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结合、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及列宁主义在党内确立领导地位、资产阶级软弱以及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无能等一系列历史链条综合作用下,俄国人民选择的道路,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列宁时期,苏维埃国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布尔什维克党人面临着国内战争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任务,这些任务影响了政治制度模式的形成。军事共产主义时期,随着战事的展开和经济的集中化,政治也向集中化发展;进入新经济政策后,列宁看到政治高度集中滋生了官僚主义的弊端,有悖革命的初衷,提出要发展工人民主。列宁晚期十分关注苏联的政治体制问题,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

十月革命胜利与苏维埃国家的诞生

一、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成长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了农奴制的法令。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使俄国由一个农奴制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1861年到19世纪末,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生铁年产量从32万吨增加到300万吨,煤炭年产量由37万吨增加到1500万吨,二者分别增加了8.38倍和39.5倍,从186l至1892年,铁路从1500公里增加到31200公里,增加了19倍。1900一190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1905年以前,俄国各种垄断组织达30个以上,在生铁、煤炭、车厢生产部门建立的垄断组织,垄断了这些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70%~80%以上。在金融领域,俄国形成5家大银行,1914年,这些银行拥有俄国股份商业银行全部资金,同时垄断了其资产业务近一半。俄国银行积极参与冶金、煤炭、石油等经济部门的活动,使银行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

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迅速成长。1890年代,俄国产业工人达143万,到1890年代末,仅欧俄50个州即达220万,1900—1913年,大企业工人总数从260万增加到400万。虽然直至1914年。工人数量占人口比例不大,但是由于工人身受资本主义剥削和封建专制的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同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工人积聚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革命力量。

但是,1880年代以前,俄国的工人运动处于自发阶段,直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以后,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开始从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

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与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面临着广大人民与封建农奴专制的矛盾,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各被压迫民族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统治的矛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俄国历史的客观要求。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反动和腐朽,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思想在社会中酝酿。

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俄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苦苦寻觅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改造俄国的思想和理论。19世纪下半叶,“农民社会主义”——反映农民群众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要求的小资产阶级民粹主义,在相当长时间内占统治地位。“农民社会主义”无视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事实。把正在瓦解的农村村社看做社会主义的胚胎、萌芽和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不是工人阶级,而是农民。民粹主义者“到民间去”运动失败,主张恐怖活动的“民意党”在沙皇政府残酷镇压下停止活动,暴露了农民社会主义与俄国现实的巨大矛盾。俄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社会革命的实践中逐渐抛弃民粹主义,开始接受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总结了俄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艰难历程:“在将近半个世纪里,大约从上一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俄国进步的思想界在空前野蛮和反动的沙皇制度的压迫之下,曾如饥似渴地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专心致志地、密切地注视着欧美在这方面的每一种‘最新成就’。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真正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在俄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脱离民粹派后,潜心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1881年着手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883年,在瑞士日内瓦创建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之后,他与流亡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一起,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批重要著作翻译成俄语,自己也撰写出版了许多著作,如“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民粹派的错误观点。这些译著和著作吸引了大量俄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为俄国马克思者主义者的成长进行了理论上的启蒙和准备。

为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工人阶级不断进行罢工抗议运动。188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出现,资本家加紧了对工人的剥削,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从1880一1894,爆发工人罢工500次,约50万工人参加了罢工。在罢工运动中,工人自发建立起自己的组织,1870年代中后期,在敖德萨和彼得堡分别成立了“南方工人协会”和“俄国北方工人协会”。

P18-21

序言

多卷本《世界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与编年相结合的世界通史类著作。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力求通过对复杂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系统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再现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科学回答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揭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有多种“世界通史”问世。如英国《剑桥古代史》12卷、《剑桥中世纪史》8卷、《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4卷;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美国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W.H.麦克尼尔等人对“全球史观”的探讨,促进了欧美史学中的“世界史”重构潮流的发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述虽然各有特点,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历史学家在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及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已经逝去的“过去”进行包括价值判断在内的历史选择的结果。

在我国,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教授主编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于廑、齐世荣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主编了6卷本的《世界史》,并在1994年问世,以后又有齐世荣主编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来,我国在世界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全面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克服学术研究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倾向、重视生产力发展历史的研究、克服“西欧中心论”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外交档案及各类原始文献解密,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体系、全球史观、总体史学、叙述史和问题史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使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特别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从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实际,还是从改革开放的中国迫切要求对世界历史的深入了解来看,中国学者撰写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学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较大发展。整个世界史研究的进步,特别是对史学自身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人类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争鸣,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理论、方法、学术思想的准备和科研队伍的培养上为撰写新的《世界通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书是世纪相交之时,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点的认识世界历史的体系。生活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把历史融化在当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写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历史。同以往问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

本书采取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撰写体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以时间为纵线,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时空涵盖面,又有重点专题上的学术深度,与教科书式的写法有别;与传统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课题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世界史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史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将在本书中独立成卷,重点探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动。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强调新颖的研究视角、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多层面的理论描述。它是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在广泛汲取历代中外学者世界史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追踪当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对世界历史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的角度,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世界史学科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但不是编年体式的历史过程的叙述,而是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探讨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本质内容及内在联系,重视理论认识、理论分析和理论概括。鉴于本课题从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时间跨度还是在空间分布上,都比以往同类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传统的史学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重视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比较方法,等等。跨学科方法是对传统史学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是高质量撰写本著作的重要保证之一。

多卷本《世界历史》由理论与方法、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与宗教、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思想文化、中国与世界等8卷38册组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高等学校世界史学者们集体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盖世界历史上的一切问题、穷极历史认识的真理,并做出最后的结论。这部多卷本《世界历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学者们在课题立项、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本著作还得到齐世荣、刘家和、庞卓恒、何芳川等知名历史学家的学术指导。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世界历史》编委会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于世界历史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中国世界史学学科的建设,加强中外世界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世界历史》总编委会

2010年5月

后记

本书涉及国家众多,作者为多个学术单位的骨干或担任领导职务者。

黄立茀担任全书框架、章节的设计,对全书进行统稿和修订,根据全书的安排和出版社的意见,对第一、三、四编的某些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写。阚思静、刘邦义、周尊南提供了匈牙利、波兰、捷克的初稿,马细谱撰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部分。同时在东欧各国初稿基础上,打破国别界限进行了整体的把握、撰写和改写。

全书具体分工如下:

第1章、第2章第2—4节、第3-_4章: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室主任、教授左风荣;

第5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郭春生;

第2章第1节、第6—8章、导言、后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立茀;

第9—13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细谱、阚思静、刘邦义;外交学院教授周尊南;

第14—16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瑞芳;

第17一19章: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世界出版社副总编柴尚金;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陈之骅教授、北京大学刘祖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康春林教授、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所朱晓中教授在设计课题框架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感谢中联部陶涛同志参与了初期的写作。特别感谢刘祖熙教授,在课题结项审稿过程中,通读了苏联和东欧部分的书稿,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具体的修改建议。刘祖熙教授严谨治学、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晚辈学者永远学习。

向课题组全体成员和所有帮助过课题写作的同志表示衷心的谢意。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军教授承担了全书目录的英文翻译。  由于课题组成员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黄立茀

2006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7: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