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徐玲芬编写的《行走江南》是一部对于江南大地的私人阅读。
运河、太湖、小镇、村落……行走江南,便是沿着运河走,向着太湖行,走进这些散落在河边、湖边的小镇、村落,寻访、倾听、畅想。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静一静你的心,读一读那些写在小镇、村落里的历史文化,它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走江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玲芬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徐玲芬编写的《行走江南》是一部对于江南大地的私人阅读。 运河、太湖、小镇、村落……行走江南,便是沿着运河走,向着太湖行,走进这些散落在河边、湖边的小镇、村落,寻访、倾听、畅想。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静一静你的心,读一读那些写在小镇、村落里的历史文化,它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行走江南》的内容提要如下: 生活在杭嘉湖平原的我们应该是幸福的。往右走是杭州,那里有西湖;往左走是苏州,那里有太湖。单是这两州、两湖,足够你寻寻觅觅、流连忘返一辈子。 夕阳西下,路上归途。依然是一片片池塘,此刻一轮红日正挂在西天,潮上,一天的灿烂在此刻全部释放,把整湖水照得金灿灿的,树与草,枕水人家,也都隐没在这片金色里。渐渐地,太阳落下去了,心甘情愿完全被大地接纳,最后,连晚霞也渐渐退隐。 《行走江南》由徐玲芬编写。 目录 河边 2006年5月 新塍:清贻堂前看紫薇花落 2006年8月 七星:静如处子湘家荡 2006年11月 塘栖:巧遇“二老”说沧桑 2007年2月 南浔:闲来闲去惹闲愁 2007年10月 平望:一湖、一寺与一僧 2008年5月 含山:喧嚣之后的落寞 2008年6月 西塘:外婆家那郁郁葱葱的从前 2008年12月 斜桥:那一抹端然的忧色与欢喜 2010年3月 凤桥:轻轻地我走了 2010年3月 城南旧事 2010年5月 双林:陌上桑,太多愁;双林绢,理还乱 2010年6月 路仲:那些落寞的背影 2010年11月 王店:曝书之亭犹在 2010年11月 盛泽:动万物莫若风,我行四方惟汝从 2011年7月 月 河,嘉兴最深的河 2011年8月 荻港村:想你时你在心田 2011年8月 沈园: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 2011年9月 胥山:角色转换之间 2011年10月 马厍:阳台上的太阳花悄悄地开 2012年4月 周王庙:两个人的车站 湖边 2007年1月 沧浪之思 2007年10月 三山岛:寻得桃源好放舟 2007年12月 姑苏四季 2009年4月 灵岩·木渎:无边春意情浓 2010年3月 从乌镇到桃源 2010年10月 秋天里,我走近太湖 2011年2月 东山:银杏之约没有错过 2011年10月 黎里:因为一位诗人,我就多看了你一眼 2012年1月 芦墟:湖上山歌悠扬 山海边 2008年11月 宏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2008年11月 朱家角:更向宽处行 2009年5月 查济:相约明年看桃花 2009年5月 龙华:三月十五好春色 2009年9月 新安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2010年2月 练塘:端的是本色依旧 2010年7月 今夜,你想要梦什么? 2010年7月 莫干山中 2011年2月 角直:长桥短桥柳依依 我打江南走过(后记) 试读章节 实地寻访往往让人有太多失落,只能从书里寻找慰藉。 在新塍历史上留下光彩一笔的首先是“郑官房”之清贻堂。 “郑官房”第一代郑熙(字敬安,号缉亭),早年游学,家贫靠教学生而自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乡试中举,后到直隶柏乡、宁晋、顺义等地任县令,皆有政声。郑熙告老回到新塍,筑“清贻堂”,意为以清白贻后人。郑氏为官为人的高风亮节,真正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后郑熙之孙、曾孙辈,府县试名列榜首的也不乏其人,令人肃然起敬。 为新塍写志记事,是“郑官房”郑氏的另一大突出贡献。新塍自清道光年间始有郑凤锵(1802—1863,郑敬安之孙)编著的《新塍镇志》14卷,仿照府志形式,详细记录了上下数百年新塍疆域沿革、风俗变迁、祠宇兴废、宦官政绩、儒林辞章,已具规模。这在新塍志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开路先锋。郑凤锵有乃祖之风,从小聪明好学,32岁中举人,42岁时值清廷大挑,授衢州开化县教谕。其教育倡导履行“先识器而后文艺”,为人清傲自立,不随流俗。郑凤锵久居新塍,少时即留意于掌故之学,关心乡里历史人物、典章沿革。为使当地历史文化不致湮没无稽,凡乡镇胜迹、残碑或有关风俗教化,不辞辛苦,亲历郊野,手采笔录,编纂成书。郑凤锵之后,到光绪年间,郑氏后辈有郑折三的《光绪新塍志》稿。正是在这些编志稿的基础上,才有后来民国5年朱仿枚辑成《新塍镇志》26卷,今天我们读到的1995年新编的《新塍镇志》,自然是汲取前人成果基础上才得以成书的。单从记录历史的角度,郑氏在新塍历史上很值得书上一笔。 诗书传家,为新塍“郑官房”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郑家历代出过许多读书人,新塍人至今仍津津乐道。说起“郑官房”,70多岁的钱奶奶回忆说,“郑官房”是新塍镇上的大户人家,过去,他家大门上常年挂着一把类似于能煽灭火焰山的大芭蕉扇呢,这是读书的大户人家才有挂的。 事实也是如此,自郑敬安开始在新塍定居之后,郑家出了许多读书人,或为官,或从文,或从事教育事业,都有好名声,不辱“清贻堂”之门风。郑敬安孙郑凤锵、郑宝错(曾任闽南靖县刑法典史),还有后辈郑折三(《光绪新塍志》编者、新塍名宿)、郑兰华(1895~1971,著名化学科学家、教育家)等;讴歌新塍风情的诗作《新溪棹歌》、《新溪杂事诗》和《新溪棹歌》(稿本),作者郑镰、郑纶章、郑之章,都出自“郑官房”清贻堂。 最有意思的是,“郑官房”多巾帼女杰,可见郑氏家风之开明。郑敬安之女郑以和,为当时知名女诗人,少时便工于吟咏,常与诸兄作诗唱和,适嘉兴府郡主簿沈潭生后,夫妻俩玉台联咏,乡人艳称之。郑以和性情豪爽,观察使朱九山称其为“天仙化人”。郑敬安之曾孙女郑静兰,也本邑才媛,幼年承家教庭训工诗歌,适杭州范鸿书为妻,夫亡后归故里,以《焦桐集》名噪嘉湖,绍兴秋瑾、石门徐自华都曾奉诗求见,执弟子礼。后来还在乡里办起“新新”女塾,以振兴女学为己任,乡人皆尊其为范先生。 合上了书,翻过了历史。何时重见“清贻堂”?幸好这幢旧屋子里还有个“贝贝托儿所”,老师有没有给孩子们讲讲关于“郑官房”清贻堂呢? P6-7 序言 走失的江南 无数次,我在运河边看长长的船队,听汽笛声声,近了,远了。 无数次,我在太湖边看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来了,去了。 无数次,我在河边或湖边的一个个江南小镇上行走,在一条条冷清或热闹的街巷穿梭,或喜或忧,五味杂陈,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家园、故土,祖祖辈辈歌哭生聚的地方。 我知道,这是我们的现在、将来,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所在。 曾经,小镇上的每一条小街小弄,每一块青砖黛瓦,每一扇木格门窗,每一家简陋店铺,都是一种时尚的元素,发展的气象。 曾经,小镇上走出去的一位位名人,是小镇的文化象征。他们引领风骚,风起云涌,可歌可颂,他们如一座座丰碑,屹立于漫漫历史长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从什么时候起,小镇渐渐落伍了,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走在小镇的街头,望着眼前零乱无序的一切,有无端的失落与怅然,有太多心痛,太多不忍,不敢多看一眼。 走着走着,江南小镇在我们心里,似乎渐渐走失了。 当新一轮城镇建设掀起热潮,江南小镇应该有新的作为。在小镇行走,心里有了更热切的期待,更多的梦想,梦想着江南小镇能够重塑文化自信,寻回曾经的辉煌,重新引领时尚,再一次引人注目。 带着这样的梦想,这些年,我陆陆续续游走了身边的这些小镇,收拾起那些零乱无序的文化碎片,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连缀起来,收藏起来,甚至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于是有了这些关于江南小镇的倾诉,或许很浅薄、很单纯,但却凝结着我太多的期待和爱。 在每一个清晨或黄昏,每一次的回首与注视,我的心里常常生出祈求:江南小镇,应该有更美好的未来吧,我相信。 为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请您也耐心地跟着我,走进这些被冷落的小镇、村落,走进它们的内心深处,细细地倾听它们的声音,它们的低吟! 后记 我打江南走过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 有一年的夏天,一个很闷热的日子,且下着细雨。 我和女儿来到崇福,一个古老的江南小镇。小镇有1000多年建镇史,1000多年县治的历史。小镇人王老师带着我们寻访散落在老街旧屋里的文化遗迹。其实,多年以前我在这个镇上读中学,但那时没有在意小镇的人文历史。等读完大学,工作多年之后,忽然对地方文化感起兴趣来,对身边的江南小镇也感起兴趣来。这种兴趣慢慢浓烈,渐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分开。 跟着王老师走在古老的横街,走进那些破烂不堪的旧屋,听王老师讲旧屋里曾经的人物故事,小镇崇福在我心里慢慢丰满起来,鲜活起来,于是,有了第一篇写小镇人文地理的《崇福之地》,在《嘉兴日报》上刊登后,得到了诸多鼓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围绕运河、太湖的一个个江南小镇,寻寻觅觅许多年,积累了很多记录。 把这些年来陆陆续续走访小镇的零碎记录做一个梳理,并且编纂成书,对我来说,有诸多意义。一方面是自身写作的一次回顾总结,从10年前写的,到最近几年写的,却顾所来径,自觉有许多进步,深感勤学苦练还是值得的:另一方面是行走江南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一篇篇文章记录着阅读江南的轨迹。此外,从写作《江南物事》、《小镇模样》到这本《行走江南》,这些年来,我一心致力于以江南的物事、人事为主线的“江南系列”的写作,而记录这些行将消失的江南小镇,正是这个“江南系列”写作的一部分。读者如能从我的叙述里,读出一些共鸣,一些惊醒,乃至有积极的行动,那么,我将会感到很欣慰。 这本集子里选取的近40个江南古镇、古村落,大多是围绕太湖、运河周边,即长三角地区所谓狭义的江南范围,当然还有部分小镇属于广义的江南地区,可以讲也是泛江南的范围。 走访的过程,对我也是一次重新阅读与提高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吃力不讨好的经历,但收获真的不少。在小镇上行走,时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认识了许多小镇上的人物,对身边的这些小镇,有了更深切的认知,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我把这些认知与期待写在这里,意在引起更多关注与呵护,这正是写作的本意。 《行走江南》的诞生,也得到了亲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一次又一次陪我走访,陪我寻寻觅觅,帮我寻找资料,帮我校对书稿。还有,茅庐、徐建荣两位朋友提供了精美的照片,为此书增添光彩。最需要感谢的是这个集子的出版,承蒙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鼎力支持,特别是朋友周为军为这本集子的出版花了很多心思,从装帧设计到内容布局,最终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为脚下这片土地写作,为这个温暖如春的“江南”歌咏。“江南”,单单这两个字,便使我有了爱的动力与激情。我爱这片土地,我爱江南。 2012年11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