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本《用活动管理班级》(作者萧枫、姜忠喆)是“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系列之一,紧扣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从班主任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由案例导入理论问题,又理论联系实践,突出案例教学与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不仅贯彻教育部提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操作性等原则,而且便于进行系统、有选择性的培训。
教师如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正是《让课堂动起来》(作者萧枫、姜忠喆)论述的要旨所在。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有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让课堂动起来》告诉你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有了一定的授课技巧,课堂就会时时呈现出精彩!
孙丽在上大学时,不忍心用父母的血汗钱来满足爱美的需求,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学做衣服的念头。她买来可意的布料,先在纸上设计样式、排料与尺寸,然后搬到布上剪裁,最后一针一线缝起来。几经修改,裙子面世了,虽赶不上商店里的极品精致却也落落大方。穿上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衣服,心里真是美极了,听着同伴们的赞美和夸奖便又增添了几分自信和自豪。从此以后,设计服装成了她的业余爱好,对服饰美也产生了特殊的敏感。
工作以后迫不及待地添置了必要的缝纫工具,手艺、服饰质量及审美趣味也随之提高了。
有了巧手只是有了物质美的基础,要穿戴出美感来需要有一颗慧心。衣饰之道,重在和谐。
首先是衣饰与个性的和谐。这些个性特征不仅包括内在气质、性格爱好,也包括个人的身材、肤色、容貌等外在特征。她对朱红色有特殊的偏爱,因为它热烈奔放,能展示她的朝气,并且可以将肌肤衬得生动起来;她常穿连衣长裙,因为它使她飘逸、潇洒并且显得个子高些;她喜欢白衣衬托下的黑马夹,因为它使她显得精神、洒脱。衣饰只有顺应人的本性才能和谐、自然。
其次是农饰搭配的整体和谐。她喜欢套装和连衣裙等上下同色花的衣服,因为它们整体效果好。她喜欢黑色,黑色庄重、宁静,是万能色,它能和红、白、黄、绿等搭配出不同的风格,或庄重温柔,或清爽年轻,或高贵典雅,但这些颜色都一定要淡而不艳。她还会用剩余布料做手袋、背包、发带等来和衣服相配,好看又不艳丽,而且还达到整体和谐。
孙老师个子不高,文静大方,一头黑亮的头发直垂而下,很是漂亮,但她从不带花花绿绿的发卡。
孙老师走路,总爱昂着头,那泼墨如云的黑发软软下垂,随着她的脚步,极有节奏极有情致地摇摆着,给人以高雅而优美的感受。
孙老师虽然长得不很漂亮,但她的学生很喜欢她,她的学生私下里都说:“我们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姿势真酷,那微微颤动的长发像潺潺而落的瀑布,仿佛知识是从这里流出来的,我们都特别喜欢上孙老师的课。”
现在看来要想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就千万不能忽略你的着装,千万不能忽略你的仪表!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每个老师都应像案例中的孙丽老师一样,要自己设计、裁剪衣服,我们只是通过详细描述一个老师是如何朴素而又美丽地打扮自己,从而赢得学生爱戴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当你站在学生面前,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的仪表已经在向学生说话了。仪表虽是一个人的外表,却并不是硬套在你身上的,而是你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顺应时代的潮流,老师们上课时打扮得帅气美丽,不但自己能有好心情,学生的眼睛也会为之一亮。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让学生爱听你的课,首先就要让他们先“爱”上你这个老师——你的着装,你的谈吐,让他们由表及里,爱屋及乌,这样他们才会爱上你的课。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服饰陈旧,色彩单调,对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会起到间接的消极影响。
一样的教室,一样的学生,一样的教师,这种每天雷同的环境,多多少少会给人一种沉闷感。而沉闷的生活总是无味的,也是最让师生无奈的,这就需要“味精”来调节了!
“味精”是什么?那就是你每天的着装。
优雅得体的着装,不仅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影响学生的心情,而且还可以调节学生们的视觉,防止他们的“审美疲劳”,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过去,那些传统的教书先生是不太讲究服饰的,以致给人一种“迂腐”之感。
今天的时代在呼唤我们的教师,除了恪尽职守外,还应有一种“职业美”、“现代美”的意识。所以,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服饰美。
你要知道,你在讲台上的衣着打扮,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或者成为他们评价你的理由。
讲台上良好的着装,可以让你在短短几秒钟内便能赢得学生的好感,树立自己的威信,当然,它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教师,你的服饰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你对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尊重,是自爱、爱人、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对于学生来说,你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展现自己的美,无时无刻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力。
如果学生一直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接受陶冶,在美的气氛中成长,那么他对人生往往也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看法,更乐意用美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颂扬身边的人。
而这种状态正是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美。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会“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你的身上应该体现出时代气息,不能因循守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讲时代感,并不是要你处处赶“时髦”。
曾经有一位女教师在上一堂公开课时穿了一条十分艳丽的花裙子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思绪不够集中,发言也没有平时出色,上课的效果没有预期的好。下课一打听,她才知道很多学生整整一节课都在数她的裙子上到底有多少只蝴蝶。
上海商职校一个学生认为,教师穿着怪异,亦会让学生产生“这老师素质很低”的反感情绪,由此“迁怒”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造成不好好听课的心理反作用力。
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要慎重地把自己的着装行为调整到符合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打扮得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地把健康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增强他们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
而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你细心品味、琢磨,你也一样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那个“美的使者”!下面给你展现服饰美提供几点有益的建议:
1.整洁
所谓整洁也就是整齐和清洁,教师的衣服不论其质量好坏、新旧如何,都要做到端正、妥帖,衣服要洗干净,每粒扣子都要扣好。这样,即使衣服穿得很朴素,款式已陈旧,质料也一般,但仍会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令学生产生可敬可亲之感,无形中会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2.稳中求变
经常变换花样或款式。特别是那些款式陈旧、朴素的服饰,不能一成不变地天天穿着,尽量有些变化,比如匹配不同的领带、丝巾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P3-5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课堂教学与管理艺术》。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效率,就必须充分尊重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学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去当一名教师的教育专业学生,都有必要去学习、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为今后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进行充分的准备。本书把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本书还有另一个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确立班级管理的专业地位,提升师生教学质量。我们分别从学生、教师(班主任)的角度分别进行说明。班级管理是门艺术,大凡艺术殿堂的攀登,都需要自觉的奉献;班级管理又是门科学,涉及科学领域的探索,必依赖智慧的涌动。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提供一个支点,同时,能唤起一部分对班主任工作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的热情,共同来研究这个新课题,让班主任班组管理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也是本书编写的意义所在。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怎样把课说好》
“说课”是深化教育改革,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方法。本书主要从说课准备、精心设计与组织说课材料、幽默为教法服务、情感学法说课、辅助教学程序、互动教学目标、应对说课失误和总结说课经验等方面来进行铺垫和阐述。我们站在说课者的角度,多层次地模拟了说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教师在说课中少走弯路,对于日后的说课教学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2.《怎样设计教学情境》
本书着重探讨了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到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3.《怎样把课备好》
备课能力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是教师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备课最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和重“思”。
4.《怎样把课上好》
课堂动了,学生活了,互动、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了,课堂上出现一系列变动不居的场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形成后续的、新的教学行为。动态成为常态,生成成为过程,这些教学的新要求,是上课时教师需要加以灵活掌握的,也是本书所要介绍的。希望通过本书,教师不仅能获得教学的新理念,同时能获得基本的教学策略。
5.《走出教学雷区》
由于学识、经验、能力、性格、思维等诸方面的限制,教师由于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在所难免。本书列举了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错误,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的呈现形式,提出解决的方案,引导教师避免或者走出误区,通过“行动一反思一再行动一再反思”,引导教师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6.《让学生出类拔萃》
在学校里,尖子生往往是重点培养对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作为教师,不能被尖子生“一俊遮百丑”而忽视对他们的培训和教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了解尖子生,做好培优工作,积极引导,严格要求,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充分施展其才能并通过尖子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和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发展,使全体学生成绩不断地推进。
对尖子生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但又极具乐趣的工程,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的教师都能发现千里马,精心、尽力培养,让他们跑得更快、更远!
7.《一对一教学》
在中国,“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于课堂中,然而,每个学生特点各异,只有建立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才能使学生受益无穷。
不是崭新的课本、新潮的教学技巧,也不是最新的教学设备,唯有优秀的教师才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坚信我们有责任坚持不懈地寻找和发现优秀的孩子,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本书致力于了解我们的学生并找到适合各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8.《让课堂动起来》
教师如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正是本书论述的要旨所在。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有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有了一定的授课技巧,课堂就会时时呈现出精彩!
9.《不怒自威》
本书以清新的笔调、详实的案例向教师娓娓道来: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精湛、诚实守信、仪表得当,还要宽严有度、教管有方、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学生难管”的哀叹中失落教育的权威。
10.《好学生是怎样炼成的》
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习惯对每个人梦想的实现,命运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青少年正处于一个习惯的塑造和培养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好学生,会使其受益终生。
11.《与差生说拜拜》
本书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和情真意切的教育语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如何正确认识后进生,坚守对后进生的教育之爱,唤起后进生向上的信心,解开后进生的“心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后进生的“问题”行为,加大对后进生的学法指导,提升后进生的自身能力,善用工作技巧来解决后进生问题,走出教育后进生的误区。本书有较强的可读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对教师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有实际性的参考和切实有效的帮助。
12.《从管到不管》
课堂管理艺术和技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是教学实践和经验概括和理性提升,本书所阐述的艺术和技巧是简约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可借鉴的。教师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借鉴,能够在新课程实践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3.《把握好教学心理》
为了帮助读者成为“有意识的教师”,作者提出了若干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并列举大量课堂实例,作为实践范例。本书鼓励教师去思考学生是如何发展和学习的;鼓励教师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出决策;鼓励教师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本书反映了当前有关的新理论与新进展,所介绍的各种研究结论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应用。该书所倡导的兼收并蓄的均衡教学为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4.《完美的班规》
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制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班规。本书采用了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15.《让问题学生不再成问题》
班级里总有那么些学生:有的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有的迷恋网络,偷拿钱物,早恋;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甚至离家出走;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本书是一部针对这一现象为教师提供方法的教育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学通俗读物。本书以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为突破口,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把智慧型教育理论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且适当规范化。这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本“医书”,也是教师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训教材。
16.《消除师生间的鸿沟》
本书在编写中,尽力以轻松的笔调来“海阔畏空”地谈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这一敏感问题,以求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快乐、有启发、有思辨。本书每一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编写风格,叙述的是事例,议论的是道理。为了最终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明白教育道理,本书一般通过“生活事例——生活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案例”这种内外结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实现“顺理成章”的阅读品质。
17.《用活动管理班级》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们对班级的认识也经历着一个相应的发展历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对班级性质的认识应该是相匹配的。班级活动作为班级功能主要的承栽体,在功能、形式和内容上同样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新定位。本书紧扣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从班主任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由案例导入理论问题,又理论联系实践,突出案例教学与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不仅贯彻教育部提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操作性等原则,而且便于进行系统、有选择性的培训。
18.《学生奖惩艺术》
现在的学校普遍提倡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但是,激励不是万能的。教育不能没有处罚,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本书针对教师如何奖励和处罚学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可供实际操作的新方案,内容翔实,个案丰富,对中小学教师颇有启发意义。本书体例科学,内容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19.《永葆教育激情》
谁偷走了中小学教师的激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对教师起到了什么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在哪里?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和驾驭工作压力?……这些问题就是本书要为你回答的。本书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可供实际操作的新方案,内容翔实,教案丰富,对中小学教师颇有启发意义。
20.《超级班级管理法》
班级管理是门艺术,大凡艺术殿堂的攀登,都需要自觉的奉献;班级管理又是门科学,涉及科学领域的探索,必依赖智慧的涌动。本书是多位优秀班主任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一是实用性,所选的问题都来自班主任的实际工作,容易引起班主任的同感。二是可操作性,提出的应对方法都简便易行。三是时代性,所选问题与当前课程改革,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