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寺庙堪舆考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谢宇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雍和宫在前明时期,属于内宫监房,清初康熙年间,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建造府邸,后赐予四子雍亲王,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位于北京城东北部的安定门内,它是北京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喇嘛庙,占地约6.6万多平方米。1722年胤稹继位,并于1725年将“雍王府”改名为“行宫”,赐名“雍和宫”。1744年,乾隆出于政治需要,将雍和宫正式改建为喇嘛庙。

雍和宫的建筑以汉族风格为主,同时又结合了藏族寺院某些独特的建筑形式。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字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

雍和宫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 “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及三个文物陈列室构成。雍和宫的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和万福阁,共五进院落。其中第五进是万福阁,又名“大佛楼”,是雍和宫最高大的建筑,高23米,飞檐三重。

雍和宫坐落在故宫的东北方向,也就是右侧后方,在风水学中,这个方位是青龙的位置。雍正继位后,雍亲王府就被视为“潜邸”,意思是龙腾空之前蛰伏的地方,乾隆年间,更是被称为“龙潜禁地”。因为雍和宫位于柏林寺的右边,唯恐其风水被破坏,故于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在雍和宫北空地建高阁以供大佛,希望借助佛力保佑平安。即今“万福阁”大殿正中供奉的高大的迈达拉佛(弥勒佛)站像, 《弥勒下生经》说他是释迦牟尼弟子,被释迦指定为接班人,先于释迦涅盘,升入兜率天,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即“未来佛”。此像地面以上的高度为18米,地下还埋有8米。佛像是由一整棵直径为3米的白檀木雕成,外表全部饰金,矗立在汉白玉雕成的须弥座上。该像建成之后,成为整个雍和宫的一个高大的屏障。

至此,雍和宫被建造成一个后高前低、前阔后紧, “藏风聚水”的风水宝地。自落成开始至今,每到初一、十五,青烟缭绕,钟磬不断,香火极盛。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郊房山境内的石经山麓,寺内保存着10 000多块石经板,7 000多块木经板和唐塔、辽塔,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58l~617),寺名几度更改,有“石经寺”、 “西裕寺”等称号,现在一般称其为“云居寺”。五代、辽、金、元、明时期几度被毁,又几度重建。近代以来,寺宇毁坏严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军的炮击,除山门、门前石狮、北塔和四座小塔以外,其余建筑荡然无存。1985年起,人们对云居寺进行了重建,天王殿、释迦牟尼殿、毗卢殿、弥陀殿、大悲殿以及配殿、僧舍等,均已修复。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

云居寺之所以闻名全国,首先在于它保存着大量的石经。据调查,在石经山半山腰上的两排共9个石洞中,藏有石经板4 196块,压经塔地穴中藏有石经板10082块。石板上刻有《大涅经》、《华严经》、 《法华经》、 《维摩经》等。这些石经,从隋代静琬法师开始刻写,直到明朝末年才宣告完成。由于经版刻写的时代不同,其形状和大小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金、明时期刻制的经版尺寸较小,且多为横刻,表现了时代的特征。

在云居寺北,有一座辽塔,为砖砌,高30米。在辽塔四周,有唐塔四座,为石砌,高lO余米。这是北京地区建造年代最早的古塔。

在毗卢殿内,还保存着从智化寺移来的木刻《龙藏》经版7 000多块。这样,云居寺就拥有石刻经版和木刻经版两个全国第一。 第五洞名“雷音洞”,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也是9个石洞中最大的一个。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洞中有4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 054尊,所以又称“千佛柱”。其他各洞都是封闭式,洞门封锢。1961年,国务院将雷音洞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学家罗召在雷音洞内研修之际,还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云居寺石经是我国的石经宝库,也是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佛教历史和典籍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石经山位于北京西山的太行山脉,山上到处可见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这种岩石具有很好的储水结构,岩石性能十分稳定。而且历经几亿年的风化,山势陡峭险峻,树木茂盛,风景粗旷中透着秀丽。寺院坐西朝东,向东俯视着北京城,三面环山,一面向水,永定河水系由山前左侧,缓缓向东南流去,构成了极佳的风水格局。因寺庙形制宏伟,故云居寺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P8-11

目录

序言

北京雍和宫

北京云居寺

北京法源寺

北京碧云寺

北京大钟寺

北京灵光寺

北京戒台寺

北京法海寺

北京潭柘寺

北京广济寺

天津独乐寺

天津大悲禅院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承德普宁寺

井陉苍岩山福庆寺

山西浑源悬空寺

五台山显通寺

五台南禅寺

五台山塔院寺

大同华严寺

太原祟善寺

永济普救寺

济南灵岩寺

济南兴国禅寺

呼和浩特大召寺

千山龙泉寺

吉林玉皇阁

宁安兴隆寺

哈尔滨极乐寺

上海玉佛寺

上海龙华寺

南京灵谷寺

南京栖霞寺

苏州寒山寺

扬州大明寺

镇江金山寺

普陀山普济寺

普陀山法雨寺

杭州灵隐寺

宁波天童禅寺

九华山肉身宝殿

福州涌泉寺

福建开元寺

河南少林寺

洛阳白马寺

开封大相国寺

当阳玉泉寺

衡山南台寺

广州光孝寺

广州六榕寺

峨眉山报国寺

峨眉山伏虎寺

峨眉山万年寺

贵阳弘福寺

昆明圆通寺

湟中塔尔寺

拉萨大昭寺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西安慈恩寺

银川海宝塔寺

鹿港龙山寺

伊斯兰教建筑的起源

清真寺建筑的发展

北京牛街清真寺

杭州真教寺

泉州清净寺

广州怀圣寺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新疆库车大寺

庙祠建筑的起源

庙祠建筑的发展特征

北京明清太庙

解州关帝庙

晋祠

绩溪胡氏大宗祠

山东曲阜孔庙

泰安岱庙

登封中岳庙

汨罗屈子祠

湄州妈祖庙

成都武侯祠

新疆和静巴伦台黄庙

序言

中国古代的宗教,如道教、佛教,并不只是形而上的哲学,除去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以外,在现实生活的实际操作中,还包括了诸多的禁忌、仪式甚至巫术。因此,看似神圣的宗教,往往杂糅了不少世俗的烟火。堪舆术正是其中之一。

堪舆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自然哲学思想,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也不例外。具体而言,它对中国古代道观、寺庙的选址和布局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能够起决定性的作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堪舆术是在同一片土壤中滋生并发展的。古代的民间巫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等等,是道教与堪舆术共同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来源。因此,二者的学说自有其相同或是相通之处,如对“生气”的追求,对方位、数字的吉凶判断、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等等,甚至连堪舆经典之一的《黄帝宅经》也被《道藏》收入其中,而堪舆理论中的用来描述最佳环境模式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成了道教的保护神。道观的选址几乎都是以此为准则,例如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江西上清宫,位于中国道教发源地,被尊为“道教祖庭”的龙虎山上。站在宫门口,可以看到“两山对峙,状若龙虎”,群峰连绵起伏,气势恢宏,如同青龙翱翔,白虎生威。

道教宣扬阴阳五行,生死造化,又衍生出占卜、祝咒、斋醮等种种方术,风水也是其中之一。一些地方称看地相墓的风水师为“道士”,而真道士也往往替人勘察风水,消灾去病, “特别是一些营建祭祀仪式,竞非道士主持不可”。因此,凡是名山胜地,总是能够看到道观的身影。

例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湖北武当山,目前保存有遇真宫、元和观、复真观、玉虚宫、五龙宫、紫霄宫等三十三个古建筑群,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之所以被尊为道教第一仙山,与它独特的自然环境自然是密不可分。武当山山势奇特,天柱峰一柱擎天,拔地而起,屹立于群山之颠,周围七十二峰环揖拱立,向主峰倾斜,如同臣僚侍卫参拜帝王;又有幽涧、清泉、深洞星罗棋布,点缀其中,形成了三潭、九泉、十一洞、二十四涧、三十六崖等胜景。这种世所罕见的“七十二峰拜金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天然奇观,自然就担当起了“自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明初,成祖朱棣即位后,按照宫廷建筑标准大修武当,自此武当成为皇家庙观。宫观的选址和营建,都是由堪舆师相地定位,整个建筑群,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高山之巅,悬崖之内,巧妙地利用峰峦深涧,讲究山形水脉,藏风聚气,与周边风景极为自然地融为一体。

再看外来的佛教。据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求取佛法。数年后,汉使和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将佛经驮回洛阳,明帝因此在洛阳营建白马寺,从此佛教在中国扎下根来,并逐渐深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儒、释、道)之一。

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是从传入中国的那天起,就不断地为了适应实际的需要而被改造。早在唐代,佛教本土化、世俗化成为潮流。到了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之势更是已经凸显,佛教的绘画、雕刻、建筑等无不带着浓厚的本土色彩。因此,佛教的寺院留下的风水痕迹,也比比皆是。

佛寺选址是隐中有显,显中有隐,名山之中,一寺隐现,远观不见,近则巍然。僧人结茅山间,详察地形、水源、风向、日照、景观、交通等,然后寻址。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都是最好的景点,往往也是风水首选。

许多佛寺志中都有关于寺址的描写,从中不难看出堪舆师或是堪舆理论对寺庙选址的影响。例如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江北灵山,悠溪《保国寺志》中论及古灵山的形势:“推其发脉之祖,乃从四明大兰而下,至陆家埠过江百余里凸而为石柱山,为慈邑之祖山,转南折东崖嵬而特立者,贸之山顶也,顶之下复起三台,若隐若伏,越数百丈为寺基……堪舆家谓是山乃西来之结脉处。”  而《饫台山方外志》中关于山脉的考察和论述就更加详尽了:“山有来脉,水有来源,犹人身之有经络,树木之有根本也。水以地载,山以水分,考山犹当考水。知山之所由,后能知山之发脉也。故堪舆家之言风水云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岂为风水之止散?盖山之为气,风则散,水则止耳。这段对山、水关系的描述,不正是对堪舆名言“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注解么?天台山大智寺的选址正是借助堪舆而确定的:“师拽杖如之,而溪山排闼,一峰孤秀,赏而面势宽广,远山矗立,绝喧尘,离愦闹,卜之日吉。”

可见,佛寺选址的原则基本依据的是堪舆理论,讲究的也无非是寻龙捉脉,察砂觅水的那一套。堪舆“四象”理论自然也是其选址的指导模式。如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历史悠久(五台山大孚灵鹫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寺庙规模宏大,有清凉寺、镇海寺等名寺古刹,其建筑布局就颇具堪舆“四象”之意。

位于清凉山半山腰处的镇海寺,始建于明代,据说其选址布局乃是出自皇家御用堪舆师之手。从寺门向下眺望,有清溪在山脚下环流而过,正是典型的背山面水的格局。在庙内可以见到左右有青山环绕,浮云掩映,山色翠绿,正成青龙白虎环抱护卫之势。更难能可贵的是,镇海寺左侧是连绵起伏的群峰,高大俊秀,葱茏郁秀,在远雾缥缈之中蜿蜒逶迤,正如青龙驾雾腾行;而右侧山脉则平伏厚实,植被相对较浅,山石与绿荫交错,少了蜿蜒腾飞之势,却更显柔顺驯服。如此格局,正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象模式。

再如青海瞿昙寺,是明初敕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其选址和营建也带有明显的风水色彩。在寺东的御碑亭内,有明仁宗朱高炽于洪熙元年(1425)撰写的《御制瞿昙寺碑》,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命宫相土,审位面势,简材饬工,肇作兰若,高闳壮丽,赐名瞿昙。”可见瞿昙寺是由朝廷派遣官员勘察网水,考察选址,审定方位,确定朝向。既然是由皇家钦定,风水格局自然是不一般。

瞿昙寺北倚苍松叠翠的罗汉山,面临环流而过的瞿昙河,是个背山面水的好去处。作为寺庙的靠山,罗汉山的山势浑圆端正,山前平缓,明堂开阔,呈“玄武垂头”之势,又似一顶巨大的军帐,使得寺院建筑呈“将军坐帐”的吉形。罗汉山的东侧是庙顶子山,山势逶迤,如青龙蜿蜒之势;西侧是卧虎山,山势伏卧,呈驯服温顺之态,正是左辅右弼的青龙砂和白虎砂。瞿昙寺前隔河相对的是凤凰山,是寺庙的朝案之山,山势回旋,以“朱雀翔舞”之势绕寺而过。山上苍松叠翠,顾盼生姿,因为瞿昙寺的点缀而更显灵秀。

瞿昙寺的主山与龙砂、虎砂之间各有一条小溪,一左一右地汇入瞿昙河,这在堪舆术中被称为“龙须水”,是主山来龙的两条龙须。这是瞿昙寺的两条天然排水沟,可以使寺庙免遭洪水和泥沙石流之灾。主山的特殊形态又为寺庙形成了一个伞状的保护区,防止寺庙遭到雷击。六百年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瞿昙寺水火不侵,又无雷击焚毁之虞,确实应该归功于那位不知名的皇家堪舆师啊!

除了决定寺庙的选址外,堪舆术还对寺庙的营建和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寺院又为护法山,或有竹木高墙尤为得宜。一切寺庙庵宇以大殿为主,大殿要高,前后左右要低。如后殿高于大殿者,为之欺主……殿内法象以佛祖为主,故佛像宜大,护法菩萨宜小,若佛像小亦为欺主。” (《虞山藏海寺志》卷下, 《法统三》)现存的许多古寺,特别是明代以后的寺庙,都是以大殿为建筑主体,佛祖像体量高大,凸显佛祖与护法、菩萨、罗汉之间的主次地位。

此外,堪舆对于寺庙的开门也有所影响。堪舆术认为,为了保持生气的畅通,门要朝向气口。对于寺庙来说,就是门要对着前方群山的开口处或者低洼处,这样才能保证生气的流通,才能给寺庙带来旺盛的香火。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调整门向来使门与气口相对。从实际用途来说,为众山包围的寺庙,如果将门向对着高耸擎天之峰或是连绵无缺的群山,一则通风效果不佳,二则视线逼仄,眼界局促,自然是气量狭小。反之,寺门遥对低凹山峦,既有通风换气之利,又能形成比较宽广阔大的视野,无疑是更佳的选择。站在寺门举目四眺,美景一览无余,人与建筑、自然环境协调地融为一体,才不愧是荡涤心胸、修身养性的一方宝刹。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对佛寺建筑思想的控制性影响,使其布局原理与世俗宫殿建筑大体相同,结构又受到四合院的启发,形成中国佛教建筑院落重重、层层深入的特点。中国古代帝王又喜讲受命于天,好求得道成佛入仙,当然也使宫、观、寺、庙等宗教建筑带有皇家气派,以体现中国宗教“以乐为中心”的文化审美思维模式,使佛教传入初始就呈现出向世俗化发展的气象。又因宗教不肯与世俗文化太过亲近,因而在闹市之外寻了一方净土圣山,建起了“自我修养”的殿堂,却又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便将印度以“塔”敬仰为主题的设计改为以“殿”安身为中心的布局。因此,欣赏宗教宫、观、寺、庙应该先从心性静养的角度来品评体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建筑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建筑布局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向中国院落式建筑体系。尤其是佛教汉化以后,中国佛教建筑形成在中轴线上分布主要殿堂、左右置配殿的典型中国布局,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

汉化后的寺庙建筑布局虽然仍是平面方形,但以纵深性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的分布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建筑发展最为风靡的时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宋时期,佛寺建筑逐渐与中国的四合院院落式建筑布局结合,形成以殿堂式建筑为寺院建筑主体的建筑形式。唐、宋寺院建筑形制主要盛行“七堂迦蓝”制度,即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钟鼓楼、罗汉堂等。

明、清时期,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堂(殿)成为寺院的常规建筑。

内容推荐

谢宇主编的《中国古代寺庙堪舆考》内容简介:寺庙是超越世俗的宫殿。

《中国古代寺庙堪舆考》讲述深山大川,超凡脱俗,是寺庙选址的首要原则。虽然超俗,却又入世,凝聚着中国古典建筑风水之精华。

虽然超俗,却又入世,凝聚着中国古典建筑风水之精华。

不追往事,只问来生。

幽静中,营造人间仙境。

编辑推荐

谢宇主编的《中国古代寺庙堪舆考》讲述堪舆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自然哲学思想,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也不例外。具体而言,它对中国古代道观、寺庙的选址和布局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能够起决定性的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