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全称歙州砚,因产自古代歙州而得名。其石质结构为板页岩层状,石品众多,质地细腻。其中石色大多为黑色,还有少量的黄褐色等;其石品有金晕类、金星类、还有眉纹类、罗纹类、鱼子类和彩带等多种,如要细分,则又可细分出数十种石品。如金星类就可分为雨点金星、雨丝金星、粟米金星、谷粒金星、绿豆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等等。以之为砚,不但砚体多布有眉纹、金星、罗纹等各种石品纹理,极为美观,而且石质细润,抚之犹如孩儿面、美人肤,手感滑嫩,易于下墨,且发墨如油,养毫利笔,故而历代文人多有赞誉。柳若芍编著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叙述了歙砚历史发展轨迹、文化渊源、雕刻技艺、古砚的收藏与保养,以及四大名砚。
歙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雕刻精细,浑朴大方。经过历代名家的辛勤耕耘,制作工艺不断进步,如今已经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柳若芍编著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叙述了歙砚历史发展轨迹、文化渊源、雕刻技艺、古砚的收藏与保养,以及四大名砚。《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
二、歙砚的种类
尽管罗纹歙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歙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婺源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最为精绝,龙尾山高200仞,周30里,幽谷深潭,草木葱笼,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歙砚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唐代开元年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名闻于世,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当时婺源归歙州管辖,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
1953年歙县宋代窖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的珍品。
三、歙砚的特征
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是歙砚的突出特征。
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歙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属后震旦纪,距今10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4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凝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4度左右,比端石高O.5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可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
元明两代的300多年间,歙石一直没正式开采过,清代乾隆丁酉年,即1777年,是歙石最后一次采掘,制砚业几度停顿,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砚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致使近百年来的藏砚家,都有“歙砚难求”之感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歙砚的生产,使停产180余年的文房珍品歙砚,终于大放异彩。歙砚不仅以其石质坚润、宜墨适用的艺术价值享誉古今文坛,而且以它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的传统工艺特色斐声中外。歙石有天然生成的各种色彩和星晕纹理,大致分为眉纹、罗纹、金星、银星等诸种。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传统。从全国来说,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人徽。这是砚雕工人在实践中与徽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砖雕工人长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结果。
1979年,歙县工艺厂制砚达11500多方,既畅销国内,又远涉重洋到达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许多国际鉴赏家争相购藏。为此,中央轻工部于1979年底向歙县工艺厂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这是我国砚雕工艺战线上,最先获得这项荣誉的单位。
唐宋时期歙州曾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诸县。古歙州各地都出产砚石,其中尤以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砚石纹色最多、品质最好。清代徐毅《歙砚辑考》记载:“……不日龙尾而日歙者统于同也。”用龙尾石制成的砚是歙砚的精华和杰出代表,也是历史上四大名砚称谓之所指。
如果说端砚的发展还算得上是“一帆风顺”的话,歙砚的成长则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概括地说就是:歙砚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衰退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第二节 古人用砚的历史
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相适应的,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近年考古发现砚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推至黄帝时代。
根据史料记载,砚在汉代以前称作“研”,从汉代开始才改称为“砚”。
P5-7
傅璇琮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