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曾国藩的12堂人生智慧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浩文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了解了曾国藩的智慧,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浩文编著的这本《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曾国藩的12堂人生智慧课)》集中展现了曾国藩生前阐述最多的、在他身上体现最突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方法,间接地获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过对这些“功夫”的把握,触摸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内容推荐

曾国藩是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众所周知,蒋介石奉曾国藩为楷模,梁启超和蔡锷也崇拜他,甚至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对他推崇备至、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人物。

对于这样的人物,要总结他一生的得失优劣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在为人、处事、从政、修心等方面的表现,尽量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曾国藩本人,从而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浩文编著的这本《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曾国藩的12堂人生智慧课)》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曾国藩在为人、处事、从政、修心等方面表现。

目录

做人篇 最要虚心——以低调的姿态融入社会

 “静”字功夫

 养心静体:不浮不躁地面对生活

 变化气质:书中寻找“静”字功夫的真谛

 宁静致远:先把自己的心安顿好

 静思默想:考虑不利因素有益于安身

 收啬生气:冷静中不失灵活性

 “诚”字功夫

 血诚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不能丢

 笃守诚意:扩大生存空间的办法

 推诚守正:让自己在别人眼里诚实可信

 天道忌贰:做人的本色保持不变

 以诚换诚:与人交往诚心相待

 诚者不欺:要诚实,不要虚假的诚实

 “谦”字功夫

 谦谨载福:做人厚道会带来一生的福气

 和平虚明:好人缘比能力更重要

 力除傲气:言语中不可夸大显摆自己

 民胞物与: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他人

 胸次浩大:不要用瞧不起的目光抵触他人

 不能过谦:过分的谦虚也不好

 “敬”字功夫

 须重礼节:以平等的心尊敬他人

 一于恭敬:以感恩的心孝敬父母

 恭敬不懈:以慈悲的心敬爱长辈老人

 敬人敬己:以景仰的心崇敬贤者人才

 敬畏之心:以无私的心尊敬朋友同事

 礼以居敬:以关爱的心尊敬家人

 敬而远之:不是什么人都值得尊敬

做事篇 尽其在我——以中庸灵活的方法打拼博弈

 “志”字功夫

 坚卓之志:志向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

 独立之志:在做事过程中树立独立意识

 规模气象:做大做强须在关键时有主见

 强毅之气:不断鞭策自己做得更好

 日进无疆:考验自己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

 “恒”字功夫

 历久不衰: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

 用志不分:放弃杂事,专注一件事

 无恒内耻:把没有恒心当作一种耻辱

 困知勉行:恒心带来成功的希望

 “识”字功夫

 以识为主:胆识比才能更重要

 先贵审力:与提携自己的领导搞好关系

 器识为先:不是谁都能抓住天赐良机

 识量颇远:判断力影响个人发展空间

 毋求近功:只追求速度会丧失心智

 “变”字功夫

 因时变通: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和方法

 宽利严礼:在宽与严之间拿捏分寸

 愚明柔强: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

 能立能达:把自强与圆融结合起来

 避长击短:在优劣比较中妥当应对

做官篇 耐烦事功——以方圆隐忍的策略竞争官场

 “勤”字功夫

 以勤报君:让上级喜欢、下级爱戴的方法

 勤可补拙:多做事不是乱做事

 勤思善问:“劳心”是勤政的一个方面

 克勤小物:从日常事务上积累工作经验

 “爱”字功夫

 爱民第一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待子弟:把下属看作自己的亲人

 见谅于下:以大度的情怀对待犯错误的下属

 体恤之念:在生活上处处关怀身边人

 挺膺负责:出现问题时敢于担当责任

 留人余地:批评不等于诋毁贬低他人

 剀切劝导:处理下属矛盾不偏袒任何一方

 “用”字功夫

 多选替手:只靠自己,再有能耐都不行

 不拘一格:打破框框会涌现奇特的人才

 在人不在器:选拔有用的人才壮大势力

 不没其长:把人才的优势发挥出来

 中兴得人:用新型人才激发团队活力

 褒之若甘雨:以奖励手段发掘人才潜能

 以类相求:闲时多为急时储备人才

 “忍”字功夫

 忍辱负重:会忍是领导者必具的特质

 隐忍于中:忍耐中审视因果祸福

 终日惕厉:功归于上,自己方可安享

 忍是取势:危难时巧为周旋

 打脱牙和血吞:在委屈中挺住腰杆

 小忍待定:忍小事以保大事

 浑含应之:得饶人处且饶人

试读章节

曾国藩用“静”字功夫来磨练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勉励自己:“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

曾国藩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职。一天,道光皇帝来翰林院巡查,随意地翻了翻眼前的日课,看到“饱食甘眠无用处”几个字,不由得随口问道:“曾国藩,你有什么新作没有?翰林院检讨已是极重要的差事了,怎么说‘饱食甘眠无用处’啊?”

道光帝虽没有发怒,但说话的语气是很重的,在场的人听了都为曾国藩捏一把汗。同事们知道,湘乡曾国藩只是一个刚升授四个月又三天的翰林院从七品检讨,这个官太小了。

曾国藩从右侧的检讨行列里一步跨出,往地上一跪,说自己有罪,请皇上开恩。道光帝见曾国藩的装束虽浆洗得干干净净,但在肘弯儿处却明晃晃缀了对大补丁,和周围人比起来不仅寒酸,简直就是故意出丑!道光帝厉行节俭,但讨厌投其所好的人,他认为曾国藩有些过分了。

道光帝说话的语气更重了,他质问曾国藩,“既然官服已经很旧了,为什么不换一件呢?翰林院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身为七品检讨,就是大清的官员。你现在这个样子在翰林院出出进进,让天下人怎么看大清国?”

曾国藩极冷静地回答皇上,说皇上升授他做翰林院检讨,无非是让他在专心编史著书的同时,研究古今圣人治世治人之理,饱读圣贤之书,以备将来到地方上做一个清正廉洁、爱民如子、造福一方的好官员。如果抛弃学问操守而光靠仪表服饰来装点翰林院的门面,那样做就有负皇上的天恩和大清国的期望,何况他也不愿举借装扮自己而刻意讨好皇上。

听了曾国藩的话,道光帝微微怔了怔,接着问曾国藩,现在身为检讨,已从国库领取薪俸了,难道薪俸除掉日常用度还买不到一件新衣服吗?做人要笃实,不能取巧啊!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皇上,说自己自引见得蒙皇上天恩实授检讨后,当日即从国库领到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白银。他因过班引见拖后半年,已欠会馆食宿银七十贯。他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至于两个袖子上缝上大补丁,是想写字时减少磨擦,让官服多穿一些日子,这样就可以挤出些银钱为他和湘乡的子侄购一些得用的图书。曾国藩最后说:“微臣得蒙天恩在翰林院办差,万万不敢存有丝毫侥幸心理,更不敢在皇上面前取巧。请皇上明察。”

道光帝听到这里,心里高兴起来,笑了一声,说:“曾国藩,这件事就过去了。朕来问你,‘饱食甘眠无用处’是怎么回事啊?”

曾国藩边叩头边说自己有负圣恩,望皇上恕罪。道光帝长叹一口气,他自登基以来,无一日不苦心积虑想恢复大清康乾盛世。惟望臣子们用心读书、办事,君臣同心同力维系国运。皇上说罢,起驾回宫了。

事后,曾国藩虽为自己的沉着应对感到几分得意,但同时也后悔自己的确不该胡写什么“饱食甘眠无用处”的话。这是内心不满现实而不平、躁动之举,如此做人是非常有害的。

曾国藩本打算用功读书,韬光养晦,但一开始总是毅力不够坚强,日记往往无可记录,40多天“日日玩憩”。这种状态使曾国藩感到空虚,晚上回到寓所将自己检讨一番,立誓明日洗心革面。孰知明日复明日,许多光阴空蹉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读了一会儿《易垒至》,心不能静,放下书出门会友。上午与杜兰溪谈学论道,留在杜家吃中饭,下午为何子敬祝寿,晚上于何宅赏听昆曲,直至初更时分才回到寓所,一天时间就这么打发掉了。

静夜思过,曾国藩充满愧疚,提笔写起日记:“明知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的意思,又有姑且随流的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交友聊天本是年轻人的常性,曾国藩也不例外。他平时忙于交际应酬,酒酣耳热之际更是忘乎所以地高谈阔论,哪里还记得“静”字功夫?曾国藩对京城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甚至连菜市口斩决犯人,他也要去凑热闹,所谓“欣然乐从”。途中,他才意识到观赏杀人乃“仁心丧尽”之举,于是徘徊了一会儿后就回去了。一次,曾国藩晋见道光皇帝,只见皇上正在对进京任太常卿的唐鉴大加赞赏。唐鉴为什么受皇上如此好评呢?原来他是个在程朱理学上有所成就的人,也就是说唐鉴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曾国藩心想,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我得像唐鉴一样研究义理之学。

P12-14

序言

历史上多少人物,在人们的谈笑、品评中,或忠或奸,或善或恶,或真或伪。章太炎说曾国藩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为什么人们喜欢把简单、对立的价值标准,强加在曾国藩身上?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因巨大的分歧和强烈的冲突而构成一种奇特的“曾国藩现象”,结果他原有形象和真实的人生历程,因夸大功过、凸显是非而模糊不清。他思想的声音、处世的智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被遮蔽,被忽略,被淡化。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重新走近曾国藩的人生,读他的书信、日记发现:我们身上稀缺的,正是曾国藩身上拥有的,我们灵魂中需要的,正是曾国藩可以提供的,例如做人的诚信谦敬,做事的恒心毅力,做官的勤政爱民,等等。于是感到把曾国藩还归到生活处世这一层面来解读、细品更加可信,也更加有益于我们的生活。

曾国藩的处世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了解了曾国藩的处世智慧,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就明白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可以在一个人身上整合交融,成为实用的处世方法。人自身心理的矛盾,以及内心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都被曾国藩利用文化的力量予以解决,他自身也就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文化传承者,且与单纯著书立说、宣传先哲思想的文人区别开来。他“经世致用”,在学习、工作中,在官场、战场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世方法,并获得了成功。

历史上有智慧的人很多,但要么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传奇色彩浓重,要么其生活经历不丰富,留下的事迹少,而曾国藩离现在不算远,他个人写了大量的书信、日记和文章,还有朋友、同事的书信、日记对他的记载,所以他的事迹非常丰富,并且有一定的真实性,加上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反作用,使得他不像诸葛亮一样被送上神坛。他作为人而不是神的存在,也就与我们的精神距离很近,其做人、做事、做官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就让我们感到可以参照、学习、借鉴。

曾国藩不仅善于把握处世之道,而且擅长将其提炼、概括为内涵丰富的一个或两个字。如:“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人’之术。”“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情’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土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等等,浓缩之精湛,涉及面之广,是前无古人的。

曾国藩用总结的这些字,来不断提示和鞭策自己。例如一遇到烦心事,立即拿“静”字功夫,让自己的心态平稳下来,积极地应对生活;如人际交往时,就用“诚”字功夫,以诚待人,获得好的人缘;如受到委屈的时候,就用“忍”字功夫,好汉打脱牙和血吞;遇到利益纷争的时候,就用“退”字功夫,退是为了更好的进;遇到做大事的时候,就用“用”字功夫,利用人才,增强力量……曾国藩能够在为人处世、做官、打仗上游刃有余,他成功后没有从事业的巅峰上跌下来,何尝不是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和独到的理解,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些功夫。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因困而知,因勉而行,历百干艰阻而不挫屈……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说明梁氏对曾国藩的“功夫”非常欣赏和肯定。

本书集中展现了曾国藩生前阐述最多的、在他身上体现最突出的处世“功夫”。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方法,间接地获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过对这些“功夫”的把握,触摸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