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编著的《文明的历程(上中下彩色插图本)》旨在对人类文明史的主要方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普及,讲述的是有关人类文明的故事。全书共分引子、序曲、前篇、后篇及十五篇正文,共52章,230万字,约3000幅插图、约500个专栏、上万条名言。它首先从宇宙的零点开始,经人类初兴,而后将镜头切入人类文明的宏大画卷,在百科全书般的叙述中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科技、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的璀璨成就及其中的人物、学派、观点、理论、方法、精神、事件、著作、问题、背景等,按照历史的内在节奏和韵律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并打破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分写的惯例,以全新的视角把中国文明完全溶入世界文明,使多元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美妙景致按起源、发展和演变的顺序次第展开,并鲜活地呈现出来,一直延伸到21世纪,收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大众切身感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起承转合和波澜壮阔。
高奇编著的《文明的历程(上中下彩色插图本)》讲述的是人类文明的故事。它从宇宙的零点开始,追寻着时间之矢,掠过渺渺空间,人猿揖别,而后将镜头切入人类文明的宏大画卷。在百科全书般的叙述中将名人、名事、名物、名派、名说、名理、名律、名著、名诗、名文、名剧、名画、名曲、名片、名歌,乃至名言、名情、名态、名笑,按照历史的内在节奏和韵律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既有宏观而著的概览,也有具体而微的特写,可谓于泼墨中见工整,前后勾连,纵横开阖,层层迭出,妙趣横生。人类文明史的波澜壮阔,人类心灵的悸动渴求,它那从内向外、由浅入深的丰富内涵和美妙景致由此展开在读者面前,看则悦目,读则赏心,掩卷回味,多有启迪和感悟。
热大爆炸理论最有力的证据是3K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两位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检验卫星通讯的角状天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原因不明的噪声辐射。他们使尽浑身解数,都不能降低噪声水平。他们发现这种噪声既没有日变化,也没有季节变化,并且各向同性。由于射电噪声的等效温度大约是3.5K,并且它又来自宇宙空间,好像是天体的背景,因此把它称为微波背景辐射。由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并不理解自己的观测结果,所以没有立即公布这一发现。有一天,彭齐亚斯在给他的一位同行打电话时,得知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背景辐射。于是,他们之间进行了互访,宣布了他们的观测结果。以后,人们进行了多次测量,结果表明微波背景辐射是黑体辐射,精确的温度应为2.7K。这同热大爆炸的预言相吻合。由于热大爆炸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宇宙的基本观测事实,并做出一系列成功预言,因而这一描述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模型被人们广泛接受,以致常常被称为宇宙的“标准模型”。
按照这一模型,我们的宇宙大约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先后经历了普朗克时代、大统一时代、强子时代、轻子时代、核合成时代、原子复合时代等一系列阶段,然后由弥漫物质形成了星系和恒星,迈人恒星的时代。亿万颗恒星中,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颗。在太阳系的演化中,又出现了地球、生物及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
恒星的生成和归宿
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恒星是由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低密度星际弥漫物质形成的。在引力作用下,弥漫物质收缩成星云。小的星云可演化成恒星,大的则由于引力不稳定性可能碎裂为许多小星云,进而形成恒星集团。一般认为,恒星演化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引力收缩阶段。开始,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很快,中心密度骤增,温度也随之升高。随着温度上升,气体压力逐渐增大,当压力增大到近似与引力相等时,到达临界状态,这时的初生恒星由快收缩转为慢收缩。
主序星阶段。慢收缩阶段的末期,恒星温度继续升高。当中心温度增至700万度时,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开始了。核反应放出巨大能量,使辐射和气体压力增到与引力完全抗衡,恒星停止收缩,成为比较稳定的主序星。太阳在此阶段可停留100亿年,它现已在这个阶段上走完了大约50亿年,目前正处在主序星的中年期。
红巨星阶段。随着氢反应范围的不断扩大,氦核越来越大,但氦核区不产能,平衡就越来越难以维持。当氦核质量达到某一极限时,因顶不住外层压力,就开始收缩,收缩释放的引力势能,一部分使氦核温度继续升高,另一部分则转移至外部,使外部膨胀,体积急剧增大,每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减少,表面温度下降,恒星便脱离主星序,开始向光度很大的红巨星演化。因为这个过程进行得很快,所以很少观测到处于这一时期的恒星。当氦核收缩到使中心区温度达到1亿度时,便开始了氦核聚变成碳核的反应,氦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使压力增高,阻止了引力收缩,恒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太阳将来在红巨星阶段大约只能停留10亿年左右。
不稳定阶段。在红巨星阶段后期,氦燃烧使核心温度很快增高,核心膨胀,而外层则收缩,表面温度升高。随着温度升高,碳又会进一步产生新的热核反应,以较轻的元素为燃料产生更重的元素,如氧、氖、镁及其他重元素等,星体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对于大质量的恒星,离开红巨星要进入脉动不稳定区域,演化成造父变星等,出现周期性的收缩和膨胀。在经过脉动阶段以后,大部分恒星还要经过一个大量抛射物质的演化时期,如新星、再发新星的爆发就处于这一时期。经过爆发大量抛射物质后,有的恒星全部瓦解,成为碎块和弥漫物质,结束恒星的一生,有的则留下一个致密恒星。
P6-7
当阿姆斯特朗带着人类的千年梦想,乘坐阿波罗飞船第一次踏上月面时,他惊异中发现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豁然呈现在无边的宇宙背景上。呀!——这不就是蕴育了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不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吗?!这种情景就像人类在地面上看到月球和太阳时的景象一样啊!人类在地球上演进了几百万年之后,才在遥远的异球他乡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她,目睹了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村的球貌容颜:那完美和谐的外形,那如丝如带的白云,那平静柔美的蓝海,都给地球村的居民平添了一种温馨的感觉。人类首次登月看到地球,是人类文明所蕴育出的人间奇迹,是科学与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
当您看到这幅壮丽的“地出”画卷时——
难道您不想知道地球是怎样形成的,进而追溯我们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吗?
难道您不想知道人类是怎样出现的,进而追溯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吗?
难道您不想知道宇航员是怎样登上月球的,进而追溯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吗?
如果您想知道这一切的一切……
那就请您从这一页住下翻吧!
人们常说,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其实,每一种文明就像一条大河。划进文明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看看它的源头,看看它的流程,抬起头,再看看它的入海口,总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然而,这些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不仅因为它悠长、宽广和深厚,而且因为当靠近入海口,面对世界文明的汪洋大海时,再博学的人也会发出叹息!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一种办法可以让您走出这种境况,那就是找到航线。顺着航线,您可以饱览沿途风光;驻足码头,您可以看尽周围景色。《文明的历程》就是一幅概览人类文明的航线图,其中记录了在航线和码头上采集到的五光十色的文明故事。个人的经历构成传记,文明史就是人类的传记。这部通俗的文明简史既适合于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大众阅读,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参考读本。
纵观人类文明史,饱学之士可能无所作为,大凡有成就者,却少有不是饱学之士的。成功者的秘诀可能很多,但有一条却是必要的,那就是把握好博知与专知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学会这种知识化生存的人有望成为未来社会的知识英雄。写这部文明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无非是想拓宽读者的知识面,在倾向专学的天平上加上博学的筹码。
非常明显,这本书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直接为该书提供建议、图片及其他帮助的有刘瑞林、戚钧、傅光中、马厚强、张湘琴、周向军、马来平、高玉宝、肖健龙、刘学方、高万昌、耿玉珍、高广琰、高希春、康殿宏、孙德东、刘汉栋、李庶忠、冯昭杰、耿爱英、高仲、王春、牟杰、李传实、史衍朋、邓阳阳、张艳珍、赵海迪、高山、高泽等人。在再版过程中,责任编辑李言英女士、王钧女士、任艳女士、王惠洁女士做了大量工作。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阅读参考了大量经典原著和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有关著作,出于普及读物体例上的考虑,许多著作和作者仅在行文中注明。在此,向诸位作者深表感谢!为了配合和形象地说明书中的相应内容,拍摄、绘制、选用了大量图片,凡能查到作者的均一一注明。但也有一些图片因来源不明或其他原因而难以查到作者或因时间久远而佚名,对此,我们向这些图片的作者深表歉意。一些图片的原始出处和发表年代无法确定,或是无法与作者和版权拥有人取得联系,请图片的作者和版权拥有人在版权保护期内及时与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将按有关规定向您支付稿酬。在此,我们向所有图片的作者表示诚挚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尽管做了很大努力,书中难免还有疏漏、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高奇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