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阅读中华国粹》,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烟花爆竹》(作者李红华)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烟花爆竹/阅读中华国粹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李红华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阅读中华国粹》,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烟花爆竹》(作者李红华)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烟花爆竹》(作者李红华)是其中一册。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烟花爆竹》分为让喜庆安全着陆——烟花爆竹选购与燃放;古风今韵——有关烟花爆竹的诗词楹联;趣味横生——烟花爆竹的神话和传说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华美夜空的使者——烟花爆竹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渊远流长——烟花爆竹简史 一、烟花发展简史 二、爆竹演变简史 第二节 烟花爆竹的种类 一、烟花爆竹的分级 二、烟花爆竹的分类 第三节 烟花的一些新品种和新花样 一、日景烟花 二、冷烟花 三、网幕烟花 四、串联烟花 第二章 趣味横生——烟花爆竹的神话和传说 第一节 烟花爆竹祖师爷李畋的传说 第二节 燃放爆竹驱逐年兽的传说 第三节 燃放爆竹避山魈恶鬼的传说 第四节 与花炮之乡浏阳有关的传说 第五节 与烟花爆竹有关的名胜及传说 一、孙恩邈与孙隐崖和炼丹台等 二、祖师庙 第三章 漂亮烟花的秘密——烟花工作原理 第一节 礼花弹构造及工作原理解析 第二节 烟花工作的化学原理 一、发光效果 二、焰色效应 三、声响效应 四、气动效应 五、发烟效应 第四章 灿烂之下的担忧——烟花爆竹的危险 第一节 危险的生产原料 一、主要原料的性能及危险 二、烟火药、黑火药的性能和危险 第二节 烟花爆竹事故原因及预防 一、烟花爆竹事故发生因素分析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三节 常见烟花爆竹事故处理 一、火灾事故处置措施 二、爆炸事故处置措施 第五章 让喜庆安全着陆——烟花爆竹选购与燃放 第一节 烟花爆竹的安全选购 第二节 烟花爆竹的安全燃放 一、安全燃放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燃放烟花爆竹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六类烟花爆竹产品的燃放 第三节 烟花爆竹的储存安全 第六章 让人欢喜让人烦——烟花爆竹的污染 第一节 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 一、粉尘污染 二、有害气体污染 三、噪音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二节 新型低污染的环保烟花 第七章 五彩斑斓——神奇烟花艺术 第一节 烟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一、烟花与美术 二、烟花艺术美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火之交响乐与光之芭蕾舞——烟花燃放的艺术效果 一、烟花视觉艺术 二.烟花的听觉艺术 三、烟花造型艺术 四、烟花的意境 第三节 烟花艺术的极致——焰火晚会 一、焰火晚会烟花燃放的基本要素 二、焰火晚会的艺术设计 第四节 把精彩轻松收入囊中——实用烟花拍摄技巧 一、全自动数码相机拍摄篇 二、单反相机拍摄篇 三,烟花拍摄技巧提高篇 第八章 古风今韵——有关烟花爆竹的诗词楹联 第一节 隋唐烟花爆竹诗词 第二节 宋代烟花爆竹诗词 第三节 元明清烟花爆竹诗词 第四节 近现代烟花爆竹诗词 第五节 有关烟花爆竹的楹联 附录1:烟花爆竹的基本常识 附录2:GB10631—2004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 附录3:烟花燃放操作规程(GAl83—2005) 附录4: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附录5:焰火晚会烟花爆竹燃放安全规程 试读章节 爆竹(Firecrackers),亦称“鞭炮”、“炮竹”、“炮仗”、“爆仗”、“爆竹”、“爆竿”等,用多层纸张密裹火药,接以药线,玩时点燃药线,引起火药爆炸发声。 我国很早就有在过年时放爆竹这一习俗,成书于春秋末年的《陶朱公书》中就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的文字记载。只不过早期的“爆竹”是将真竹放人火中烧烤、直至其被烧烤得爆裂作响,目的是“辟山臊(或作“魈”)恶鬼”。对此,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书有“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同‘魈’)恶鬼”这样的记载。 在唐朝时,传说孙思邈有一个弟子名叫李畋。他学会了采药炼丹.用火药做成了花炮。他将此方传授给当地花炮工人,并逐步改进爆竹,由竹筒改为纸筒,火药由黑药而为白药,并由单一爆竹产品发展为各种烟花礼炮,推动了烟花爆竹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除夕、元旦燃放爆竹驱邪逐疫这一习俗已经十分盛行,许多唐诗对此俗均有咏及,如刘禹锡《畲田行》诗中有句云: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张说《岳州守岁》诗中亦云:“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耒鹄的《早春》诗中亦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清人翟灏在其《通俗编》一书中亦说:“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到宋代,随着黑火药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将黑火药装在竹筒里,南宋施宿《会稽志》卷十三中有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除夕燃放爆竹之俗更是盛行宫廷民间。而且这一时期咏及此物此俗的诗词文句更是多得俯拾即是,如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王安石《元日》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方翥《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诗“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苏东坡《荆州十首》“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晁补之《失调名》一词“五更催驱傩,爆竹起”之句。此外,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是夜,爆竹嵩呼,闻于街巷”,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赵长卿的《满庭芳·元日》:“爆竹声飞,屠苏香细,华堂歌舞催春”,赵师侠的《鹧鸪天·丁巳除夕》:“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李处全的《玉楼春·守岁》:“坐听爆竹浑无寐。明朝末后饮屠苏”,王炎的《清平乐·嘉定壬申除夜》:“爆竹声中人未睡,共道今宵守岁”等等。而将竹竿放人火中烧烤、使其爆裂作响的早期爆竹至少在南宋时期还见于民间,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之《爆竹行》一诗所描绘:“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依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自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土皆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垒床底,犹有余威可除疠。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但民间已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这意味着爆竹已由单响发展到将许多爆竹用药捻串联在一起燃放,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岁除》中就有“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熟连百余不绝”的记载,从那时起有了“鞭炮”的称谓,也就是我们现今的爆竹。 元明两代,纸质火药爆竹逐渐取代了竹筒爆竹。关于爆竹的这一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日‘爆竹’。”而且在明代时,烟花爆竹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据资料显示,湖南浏阳操此业者达3万余人。 到清代时,除夕之夜,宫廷民间、各家各户无论贫富贵贱均要放爆竹。近代李家瑞在其《北平风俗类征》一书中引清代淮阴百一居士所著的《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亦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富察敦崇在其《燕京岁时记》一书中亦日:“每届初一,于子(时)初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宵达巷,络绎不绝。”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声。” 从此,爆竹逐渐成为了稳定的节日喜事等庆典用品,成为了辞旧迎新的标志和表达喜庆心情、烘托喜庆氛围、娱乐人们身心的表现方式。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年——1125年)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东京梦华录》凡10卷,约3万言。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4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1763年一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P9-11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