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党旭涛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党旭涛所著的《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生态、经济、民族、民俗等不同角度,对通渭的古寨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本书语言客观平和,感情醇厚朴实,文风追求精炼,意尽言止,观点鲜明。留住了乡人身边行将消失的记忆,赠予大家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是地方民俗文化芳草地中一株怡人的鲜花。

内容推荐

党旭涛所著的《古寨堡(心灵的胜迹)》讲述陇中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战国秦长城、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商贸、兵事等相对较多。宋金以后,修寨筑堡之风盛行,其中通渭县就素有“千堡之县”之称。通渭古寨堡具有历时长、分布广、数量多、形式杂等显著特点,是研究陇中乃至中西部地区历史、地理、生态、军事、社会、民族、民俗等不可多得的基础资料。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分上、下两编,上编通过对通渭古寨堡产生条件、建筑形制、筑造方式、历史功用、重点遗址及存废状况等的发掘和整理,全面展示古寨堡的历史文化内涵;下编通过对寨堡人家经济状况、思想观念、文化形态、民情风俗等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民俗意义,反映古寨堡对陇中农耕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目录

上编 雄姿幽影

第一章 通渭史地概述

 第一节 地理

 第二节 历史

第二章 土筑的历史符号

 第一节 长城

 第二节 寨

 第三节 城

 第四节 关

 第五节 堡

 第六节 团庄

 第七节 墩台

第三章 寨堡容颜

 第一节 选址

 第二节 形制

 第三节 筑造

 第四节 设施

第四章 兵匪烙痕

第五章 狼烟血迹的见证

 第一节 石峰堡

 第二节 花兰寺堡

 第三节 南家石堡

 第四节 铁柜堡

 第五节 党家堡

 第六节 襄南组堡

第六章 无声的述功碑

第七章 自身难免的劫难

下编 寨堡人家

第八章 艰难的创业之路

第九章 亦耕亦读的生活

 第一节 耕读治家

 第二节 书画情结

第十章 好人思想与中和性格

 第一节 形成原因

 第二节 表现形式

第十一章 古风犹存的建筑

 第一节 罗城

 第二节 三合院

 第三节 窑洞

 第四节 高房

 第五节 乐楼

第十二章 本色民俗

 第一节 民间结社组织

 第二节 神灵崇拜

 第三节 民间小曲

第十三章 土堡家族

 第一节 牛氏家族

 第二节 常氏家族

 第三节 党氏家族

 第四节 董氏家族

 附 录

 一、古寨堡诗歌作品选登

 二、古寨堡对联作品选登

 三、通渭境内历代较大古寨堡名录

 四、通渭境内的铺所名录

 五、通渭境内以“寨”、“堡”命名的村社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长 城

“长城是人工修筑的以土、石、砖为墙体的连续性高墙,系古代边境御敌的军事建筑工程。”①长城作为一种历史符号,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其雄姿和价值在世界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令全球亿万人无限神往和叹为观止。通渭境内的秦长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也是通渭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土筑历史符号的滥觞。

战国中期,秦的势力不断扩大。秦献公元年,秦国兵临渭首(今渭源境内),灭狄戎(活动在今洮河流域)、猓戎(活动在今陇西一带)。秦昭王时,“义渠戎(活动在今庆阳一带)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今六盘山以西)、北地(今陇东一带)、上郡(今陕西西北部),筑长城以拒胡。”①这是史册关于今甘肃境内修筑长城的最早记载。

秦昭王长城起于今临洮县新添镇三十里墩的望儿咀,向东南方向延伸,蜿蜒经过渭源、陇西,进入通}胃。在通渭境内,长城由西南向东北延伸。从今榜罗镇城壕梁到许家堡梁、文树川焦家山,经第三铺长城湾、倒回沟,过北城铺北梁、寺子川长城梁,再东折,由张家湾进入静宁县境内。然后经宁夏、陇东,进人陕北……自西向东,翻山越梁,入沟穿河,宛若游龙,气势宏大壮阔。其起伏之势,依山川形势而定。左右摆幅总体看来曲折较多,但就局部而言,大部分地段还是笔直向前。沿线许多村庄因长城而得名,如长城坡、长城渠、城壕地、城墙湾、烽墩梁等。

通渭境内秦长城总长88公里②,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有些地段城墙残高3米左右。大部分地段,特别是一些坡、川地段,如今只留下几道(包括城壕遗址在内,多数地段为三道)十分明显的“痕迹”,当地乡亲称其为“长城垄子”。

秦长城为黄土版筑而成,夯土层8。15厘米不等。在第三铺长城湾,长城的纵断面夯土情况十分特别,城墙在其既定的宽度之下,基本以一版一尺的筑造方式不断向前延伸。长城的筑造方式比较多,唯独此类方式在各种研究资料中罕见。

城墙截面呈等腰梯形,基部宽5~8米。“长城垄子”最宽处达20米左右。据今榜罗镇土堆梁等地出土的大板瓦和大筒瓦③证明,通渭境内的长城,女墙上大都扣以长约60厘米、口宽约40厘米的青灰色大板瓦;长城马道上的排水嘴都用长约70厘米、大口宽约16厘米的大筒瓦,以作保护。这些粗绳纹、涡板纹和网状纹板瓦碎片,在长城遗址附近残存很多。 长城沿途筑有烽燧和墩台,以警戒四周。 为保护秦长城遗址,“1981年9月lO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战国秦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通渭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的遗址有榜罗乡四罗坪村南梁、许家堡梁、文树川乡涸涝来、第三铺乡长城湾、锦屏乡店湾等。县文化馆还在榜罗乡桃园子梁、第三铺乡郜家岔、寺子川乡潘家峡等地设了保护点,立碑为志。”②近些年,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人力对甘肃境内长城进行调查登记,落实相关的保护管理工作。

筑长城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由于工程作业本身艰苦,加上当时赢政的极端苛刻,所以后世出现了许多与长城有关的离奇传说和动人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有的还成了一些民俗活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在通渭,或者说在西北大部分地区,农历十月一日晚送寒衣③的风俗,便是其中的一个。那个关于孟姜女向新婚丈夫范喜郎送寒衣哭倒长城的感天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相传,送寒衣的风俗就是由此开始传衍的,起初只有长城内侧的居民效行,后来,随着长城内外居民的不断交融,至今已经遍及西北诸多地区了。

另外,陇中居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尖底背斗,相传仍是秦时期修筑长城时所使用的工具。用尖底背斗背运土方,途中再困再累也不得歇缓,于此对秦的暴政也可略见一斑。

但是,不论如何,秦长城历经千年日月,饱受百代风雨,至今日,其遗址,其故事,都已沉淀成了一种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古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价值所在。通渭秦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长城中不可缺少的一段,其遗址应该加以更为妥善的保护。只有留守好先祖的手印和足迹,才有可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心灵家园和生活家园。

第二节 寨

寨,本来是一种由木材或土石构筑的防御工事,后来引申为军营。在宋代,宋廷与西北边区政权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140多年。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北宋为了防御西夏的进攻和进攻西夏,在西北地区构筑了大量的寨堡,并设置了“寨”这种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对边区进行有效管理。

北宋中叶,宋军开拓西北边疆。在溯渭河西进的同时,又循渭河北岸支流北上,试图另辟蹊径,开辟连结陇东、陇西的战略通道,“通成外御之势,隔绝西人(西夏),并吞并古渭一带诸蕃。”①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宋廷出于对西夏军事上的需要,分陕西沿边为泰风路(治所今甘肃省天水市)、泾原路(治所今甘肃省平凉市)、环庆路(治所今甘肃省庆阳县)、郎延路(治所今陕西省延安市)等四路。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又置熙河路,与前统称“陕西五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也常在陕西五路和西夏控制的地盘内进行。通渭境内的宋代寨堡,就是在这个时期构筑的,以鸡川寨和通渭寨最具代表性。

宋神宗之后,由于新旧党之争,使得西北寨堡既筑复弃,旋得旋失。后来,金的势力又急剧膨胀,西北诸地尽人金人之手,寨堡又成了金与西夏抗争的边垒。

元朝立国,天下一统,寨堡失去了往日的军事作用,鸡川寨和通渭寨也同其他寨堡一样,很快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了。P11-14

序言

为后人坚守历史文化的根

董耀会

党旭涛同志的《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即将出版发行,我看了他发给我的全部书稿,深感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古寨堡是先人生活的聚落遗存,是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很多的地方的古寨堡,今天也依然是人们的居住地。作者通过记述和介绍这些古寨堡,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古聚落和历史文化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载体。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甘肃始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甘肃作为古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交汇地带,其河陇文化、丝路文化等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通渭,作为甘肃中部的一个县,虽然一直比较贫困,但其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境内历史遗存分布很多,名人学士也闻名遐迩。数千年来,通渭先民在这片梁峁相间、沟壑纵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渭文化是河陇文化、丝路文化的有机体,同时也是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篇章。

古寨堡作为通渭境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位列于史前文化遗址、秦长城遗址和丝绸古道之后,广泛分布于县境内山巅沟畔。这些古寨堡与长城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是一致的,其修建和使用时间跨度之长、建筑形制之多、蕴含史事之奇,都有其他单体建筑不可比拟的价值。

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今天有些古寨堡已经不复存在,也有一部分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古寨堡曾经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通过对古寨堡各类遗存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研究,可以为当代人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提供一些相应的资源。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血脉和根基,是人们精神品格的体现与凝聚。拯救和保护古寨堡乃至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尊重历史文化,让这诸多类型的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党旭涛同志热心家乡文化事业,敬惜先祖留下的足迹和手印,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家乡的地方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以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执著的精神,默默地走遍了通渭的古寨堡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完成了《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的创作。他为那些被历史风尘所湮没的古寨堡立传旌功,可以激励乡人增强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从历史、地理、社会、军事、生态、经济、民族、民俗等不同角度,对通渭的古寨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本书语言客观平和,感情醇厚朴实,文风追求精炼,意尽言止,观点鲜明。留住了乡人身边行将消失的记忆,赠予大家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是地方民俗文化芳草地中一株怡人的鲜花。

读者闲暇之余,展卷一阅定会有一些收获。也许,在苔藓斑驳的寨堡身影中,在舒缓平静的讲述语言里,你更能够体味先祖生产劳作的艰辛,更能够透析生活深蕴的哲理,从而更加珍惜人生、珍重生活,更加热爱家园、保护好身边的各类历史文化遗迹。

一座座古寨古堡,就像慈祥而睿智的老人,为后人坚守着历史文化的根。不管你远行到何处,不管如何奋斗,心里总是踏实的,因为你是有家有根的,这就是古寨堡最根本的魅力。作者和读者一起守望古寨堡,就是在为今人、为后人延续人文血脉。谢谢党旭涛!谢谢《古寨堡——心灵的胜迹》!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承传下去1

2012年9月20日

后记

2012年岁首,瑞雪飘飞,天地祥和,《古寨堡——心灵的胜迹》一书如期结稿了。

五年以前,我在实地踏访了不少古寨堡遗址之后,深怀虔诚和崇敬,毅然决然地写下了这个书名。

在陇中,特别是在通渭,古寨堡不仅是历史的胜迹,更是人们心灵的胜迹。古寨堡文化在民间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五年以来,在繁忙公务的罅隙里,在拮据作业的为难中,我坚守这块阵地,从田野到键盘,从镜头到文字,做完了选题范围内所有能做的活儿。

在喧嚣与浮躁并流、读书与出书对立的时代,底层人物为书艰难和销书尴尬不言而喻。但是,潜身荒野、亲近自然,寻访先祖、触摸历史,真能给人一种异样的宽快和舒畅。我乐此不疲,且义无反顾。

在本书资料搜集阶段,久卧病榻的南玺、耳力孱弱的孙文焕、严重驼背的魏科文和一些牧羊的长者、锄禾的老妪等,他们淳朴而又热情,极其认真地提供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素材。

图文整理过程中,中共通渭县委副书记李兴华,副县长陈维山,县委办公室主任郭有粮以及李佑林、牛昌斌、王旭泽等领导,忙里抽空,指导策励,使得本书臻于完善。

付梓之前,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长城志》总主编董耀会先生高屋建瓴,赐序推介;中国著名书法家吴善璋和牛尔惠师徒二人厚赠墨宝,题写书名;政协甘肃省委员会人事处副处长肖学禹先生以情惠我,作跋激励;通渭籍青年企业家魏绪恒先生热情解囊,捐资助印。

定西市文艺界郭建民、雷鸣、张亚晓、李丽、常如冰等学长和文友,始终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妻子何芳贤也做了不少工作。

对于以上各位的支持和厚爱,我谨表示至诚的谢忱!

愿古寨堡护佑下的所有劳人永远幸福吉祥!

愿本书能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略有裨益1

2012年9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6: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