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唐鲁孙作品》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老乡亲》就是其中一册,隐约可见唐鲁孙对逝去朝代的没落所发抒旧情旧景的感怀。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唐鲁孙的幽默,常在文中表露无遗。《老乡亲》隐约可见他对逝去朝代的没落所发抒旧情旧景的感怀,无论是谈吃、谈闲情皆如此。但其忧心固因文化的消失,亦流露出了中国文人的胸襟气度。
《老乡亲》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唐鲁孙是中国饮食类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版本则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
凡人皆有所偏好,往往少数人有某一种偏好,流风所及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前些年美国嬉皮们,以留长头发作为他们的标志,谁知道这一倡导不要紧,不但青年人把头发留成覆耳披肩,就连中年以上喜欢赶时髦儿强学少年的,也不在少数。
去年(1982)夏天我在旧金山住了一个短时期,特别到嬉皮发源地伯克利大本营去巡礼一番,发现现代嬉皮们已经不是首如飞蓬的怪模样,他们把长发往后一拢,梳起各式各样的小辫子来,为了跟小辫子配合,有些人已经留起胡子来,并且表示今后十年,不是留长发的天下,而是留大胡子小胡子的世界啦。
谈起留胡子来,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见仁见智,说法各有不同。抗战之前北平有一位星象家关耐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曾经担任过驻法的华工译员,因为他对五行星象渊海子平有深刻的研究,所以跟当时法国面相学家海根赫尔成了好朋友,海根说:“欧洲男士大都喜欢留胡子,就面相学来说,何者宜留胡子,何者不宜留胡子,胡子的式样如何,还要跟面庞相配。最好是先找一张自己本身相片,把心爱的胡型画在相片上,如果画出来显得英俊潇洒,那您不妨把胡子留起来,倘若画出来像马戏班的小丑,那最好打消留胡子的念头算了。面色白皙面庞清瘦的人,留起胡子来不但无助于丰姿美观,而且黑白分明,反而显得人更赢弱。眉浓须重的人最好不留胡子,否则人在背后一定骂你粗鄙不文。有些人牙齿突出,鼻梁扁塌自以为留起胡子来可以遮丑,希伯来人有一句俗语是‘胡子遮丑丑更丑’。再则就是身材矮小的人也不宜于留胡子,胡子留得越长越显得自己矮小。圆面孔的人留什么样胡式都不好看。倒是长脸隆准是标准留大胡子脸型,肤色黧黑、牙齿雪白那是留短髭最佳的面庞。”关耐日说:“海根的话,跟中国相书所载完全符合,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中国老一辈儿的人,讲究“君子不重则不威”,所以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功成名就,或是儿女已经婚嫁,做了长辈,就应该把胡子留起来了。留胡子也有许多讲究,太早留胡子,老妈妈论儿说是克父母,最早留胡子的年龄是二十八岁,俗称“二十八胡”,人过中年,到了五十来岁,要是不留胡子,又有人说闲话,笑您老有少心,还打算在外面招惹花花草草,心怀不轨了!
中国俗语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句话虽然未必尽然,可是您若是跟道貌岸然、挺长胡子的人打交道,多少要增加几分足资信赖的心理吧!
男人到了相当年纪之后,由于生理上的关系,胡子是越刮越硬,越刮越多,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是有些男士,认为留了胡子有性格而且美观。其实胡子美不美,是要看留起来,跟自己的面庞轮廓配合不配合,至于有些人因为面部有缺陷,特地留胡子来遮掩,那就属于例外啦。
女人十之八九是反对男人留胡子的,如果您留个络腮大胡子,就是每天洗上几次,因为谈话喷出来的口涎,吃东西残留在胡子上的汤汁剩屑,再沽上点空气中的尘土,难保没有一些怪味。英国伦敦有一个妇女俱乐部,她们认为男人留胡子,是暴君式的昏庸举动,会员们的先生,是绝对不准留胡子的。不过会员都是三十五岁少妇,大约一到四十岁出头就纷纷退会啦,因为男人一过五十,就不太受太太们的羁勒,自己高兴留就留,太太管不了,于是只好退会了。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