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光,一个人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接触很多人。经过时间的沉淀,记住的只会是让你记忆深刻的那些人、那些时光……
天闻印务——潘晓山
2012年3月26日,我随北京印协的几位专家、企业家一起如约来到了湖南天闻印务。身着工装在门口迎接我们的潘晓山,正如我想象的那般帅气十足。
潘晓山曾是我在中华商务的同事,他当时的身份是内派干部,即内地新闻出版系统派往香港中华商务挂职培养的干部。
2001年,当时30岁出头的潘晓山被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派住香港培养,挂任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2008@,湖南省局要求刚好培养期满的潘总回湖南,出任湖南新华印刷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当时的潘总只有39岁。
随后,潘晓山作为班子成员,立即参与了中南传媒的上市筹备工作。印刷板块从湖南新华印刷集团剥离出优良资产,成立了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整合到上市公司。
在潘总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这个拥有60g历史的“非典型”新华厂:既有传统新华印刷厂的大而全,又有现代印刷企业的精和新;既保存了传统国企的优势资源,又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在没有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销售业绩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2011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已分别突破8亿元和8000万元。
面对大家的疑惑,潘晓山异常兴奋并侃侃而谈。
回到湖南后,他首先提出的是“创新”,即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创新”思维;其次他提出了“市场”,市场是一切之源,他提出了立足本地教材,面向全国出版物,瞄准海外印刷市场的目标。目前省外出版物已占到总业务量的10%以上,海外办事处已开始建立。
如果管理一家新华印刷厂能够取得成功,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潘晓山的与众不同就是“变”。使普遍认为不可能改变的新华厂改变需要勇气、需要学识、需要国际视野,年轻的潘晓山身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一段时光,一个人
潘晓山还曾是我的直接领导和搭档。2006年7月,中华商务收购银牡丹后,将他派到北京任银牡丹总经理,我任副总经理,我们搭档工作一年有余。与潘总一起工作的日子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时光。
2002年2月,我加盟华联印刷,潘晓山加盟中华商务的时间比我要早几个月。2002年7月15日,为了做好市场的铺垫,华联印刷搞了题为“数字网络时代的书籍装帧技术”高端论坛,当时人职不久的潘晓山是中华商务“外向型”的年轻高管。他卓越的学识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好弥补了港人的弱点。于是,这次论坛就成了他首次亮相的平台,我们也有了第一次接触。
年轻有为是潘晓山给我的第一印象。
活动前一天晚上,我们筹备组成员很晚了还在工作,只见他西装革履,面带微笑,风度翩翩地如约而至,跟我们一起到现场做了最后的检查。第二天,与香港著名设计师靳诒强、上海著名装帧设计家周祖贻、北京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大师……
P60-61
多变的角色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在职场、家庭和社会中,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职场,无论你是一名工人、职员或经理,还是一位商人、官员或艺术家,你首先扮演着职业参与者、实践者的角色,同时,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行业的观察者。
作为行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观察者,我们对身边的事物都会有深切的体验、理解和感受,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挂在口头,有的愿意记在心里;有的擅长用镜头捕捉,有的偏爱以文字记录。我是喜欢用文字来记载所思、所感、所悟的这一类人,尽管理工科出身的我没有太多的文学底蕴,文字极不讲究,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写作热情。
整理、梳理并将一篇篇斑驳零乱的文稿如珠般串联起来,其过程的奇妙超过了写作本身,尽管写作已可以让我安然释怀。愿我的处女作似盛夏傍晚的清风爽雨般沁人心脾,为朋友们缓解一丝疲劳,驱散些许乏意。
北京印刷业有一帮喜欢摄影的朋友,他们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增加了本书的艺术品位,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印刷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对美的执着求索。这些精美的图片使《其实很美》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经济管理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予了热切鼓励和支持,让我有胆量将自己粗浅的文字公诸于众。这股力量,似寒冬的暖流,传遍了我的全身,滋润着我的心田。
真诚地感谢在我的印刷职业生涯中曾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所有领导、师长、同事和朋友们,是你们给了我徜徉在广阔的印刷天地的勇气和希望。谨以此书献给你们。
胡桂绵
2012年11月28日
捕捉沿途的风景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既是旅行,就要经历锁定目标的跋山涉水,还要因为山花野草而顿足;既是旅行,除了登上泰山之巅一览众山,也要踏进乡郊田野悉听鸟鸣。只要你的心灵随着身体在游动而不是单等着“下车拍照”,总有一些风景引你驻足,让你禁不住按下手中的快门。旅行结束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沿途的景致竟然不逊于山顶的风光。
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城市工业中,印刷是个特别不起眼的行业。纵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印刷品,如书籍、产品包装、宣传招贴,但看到这些,人们极少会直接联想到印刷,即使被吸引,第一反应也是来自对设计的欣赏。印刷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社会角色,提上桌面时冠冕堂皇,放到一边时不足挂齿。
踏人印刷这行并非自己的意愿,而是高考服从分配的结果。据说,大学印刷专业的学生目前大部分还是这么调剂过来的,可见印刷的“人缘”并不怎么好。我从业的20多年中,同行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因辛苦难熬、寂寞难耐而改行的人不胜枚举。
在我眼中,外人看来毫无新意甚至满地油污的印刷业.不乏鲜活灵动的景致:黄品青黑的色彩变幻,油水相斥的印刷原理,匪夷所思的开本尺寸,精益求精的技术工人,这些吸引了我,支撑着我乐此不疲地在印刷天地里奔波,支撑着我坚持到了今天。
其实,不论听起来多么体面的职业,具体到某个岗位大都是重复的、枯燥的,如果不在其中投入情感,身与心貌合神离,一定会魂不守舍,更无从谈及从工作中获得快感。不如用欣赏的眼光、用感恩的心态去观察和品味周围的事物,你会觉得印刷业风景独好。
旅行还没有结束,暂且把我已经走过的历程中沿途的美景用拙劣的笔端描述出来,请朋友们分享我的那份沉醉、那份决感。
胡桂绵
2012年11月18
作为行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观察者,我们对身边的事物都会有深切的体验、理解和感受,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挂在口头,有的愿意记在心里;有的擅长用镜头捕捉,有的偏爱以文字记录。作者是喜欢用文字来记载所思、所感、所悟的这一类人,尽管理工科出身的她没有太多的文学底蕴,文字极不讲究,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写作热情。
整理、梳理并将一篇篇斑驳零乱的文稿如珠般串联起来,其过程的奇妙超过了写作本身,尽管写作已可以让她安然释怀。愿我的处女作似盛夏傍晚的清风爽雨般沁人心脾,为朋友们缓解一丝疲劳,驱散些许乏意。
北京印刷业有一帮喜欢摄影的朋友,他们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增加了《其实很美》的艺术品位,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印刷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对美的执着求索。这些精美的图片使《其实很美》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作为行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观察者,我们对身边的事物都会有深切的体验、理解和感受,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挂在口头,有的愿意记在心里;有的擅长用镜头捕捉,有的偏爱以文字记录。作者是喜欢用文字来记载所思、所感、所悟的这一类人,尽管理工科出身的她没有太多的文学底蕴,文字极不讲究,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写作热情。
北京印刷业有一帮喜欢摄影的朋友,他们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增加了本书的艺术品位,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印刷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对美的执着求索。这些精美的图片使胡桂绵的《其实很美》焕发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