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落在繁复的技术中
典型案例:索尼,毁于绩效主义
为了提升员工绩效,以达到提升公司整体业绩的目标,索尼引进了西式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在让这套制度落实到各部门和员工时.公司只注意到解决技术性问题,非但没有达成预期目标,反而使新制度的推行变成了对公司优良的传统企业文化的伤害。
2006年日本索尼公司成立60周年,就在这一年,刚刚退休的索尼公司董事天外次郎发表题为《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对索尼公司19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的绩效制度进行反思。
索尼公司大约在1995年左右引入了西方流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并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制定系统而严格的标准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定,依据评定结果确定其晋降级及薪金待遇。概括来说,主要是个人(Person)在其职位(Position)上,首先要符合职位的要求。而员工是否能得到晋升,还需要考察其业绩,业绩则由三部分构成:过去的业绩(Past)、现在的业绩(Present),以及该员工可以发掘的潜力(Polential)。也就是所谓的“5 P评价体系”。
但“先进”的西式业绩考核体系进入公司之后,并没有使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反而在公司内部引发许多负面效应,并且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到2003年,第一个季度就亏损上千亿日元,公司股票连续下跌,到2006年,仅游戏部部门的亏损就高达2000多亿日元,同时还出现了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着火事故,致使公司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召回大量的有问题索尼锂电池,令公司形象蒙受巨大损失。
根据天外次郎的分析,索尼下滑的症兆其实在21世纪之初就出现迹象,比如员工工作热情下降、创造力下降、团队精神消失等,而罪魁祸首正是貌似先进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以准确的数据来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进行量化。公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分解和量化工作要素、统计业绩资料,反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有很多工作,特别是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对这类工作的考核很难确切,管理层不知如何评价,因此缺少对这类工作的激励,从而导致了员工对创造性工作的忽视。
另外,由于实行新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的薪酬和晋升都与每月考评成绩相关,并且每个业务部门也要进行部门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使得大家都想尽办法“钻究”如何获得更高的绩效评分,直接导致“一切向指标看齐”,为获取更高的报酬而工作的“绩效主义”,工作兴趣、责任感、团队中的温情都退居末位,员工身心疲惫,公司自然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繁琐的考核制度,耗费了索尼的金钱和人力物力,却没有令索尼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得益,反而使公司失去了公司文化传统中的核心精神。
P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