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侯祥麟编著的《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讲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所有这些,对未来的人们或许能有一点点启示。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愿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侯祥麟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侯祥麟编著的《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讲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所有这些,对未来的人们或许能有一点点启示。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愿望。 内容推荐 《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编著者侯祥麟。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出生于广东汕头,1935年毕业干燕京大学化学系,抗战时期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自费留学美国,在美期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与祖国同甘共苦,把毕生奉献给祖国,全身心投入我国石油化工事业中,从实现航空炼油技术国产化,到“炳弹一星”特种油品研制成功·从20世纪60年代“五朵金花”炼油技术的成功开发,到80年代“四朵金花”新技术世界领先;从参与制订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到91岁高龄主持国家重大课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为我国石油石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侯祥麟始终以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为己任,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成长和发展呕心沥血,风雨兼程。他用一生的执著和奉献,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言,是科技界的榜样,时代的先锋,当代共产党员的惜模。 目录 第一章 童年纪事 少小离家 燕京学子 第二章 寻求真理 到后方去 转移西南 第三章 首次炼油 准备出国 漂洋过海 第四章 异邦求学 坚守理想 回国之初 第五章 到大连去 重返北京 编制规划 第六章 投身炼油 反右前后 千钧重担 第七章 攻克难关 国之急需 香山会议 第八章 “五朵金花” 新的探索 身处逆境 第九章 重返岗位 “文革”结束 接受新职 第十章 原油包干 高桥会议 高级顾问 第十一章 两院院士 学会活动 石油大会门 第十二章 参政议政 社会工作 建立基金 t 第十三章 我的朋友 我的家庭 故乡之行 第十四章 世纪之交 前瞻思考 关注创新 第十五章 总理来访 接受任务 启动课题 第十六章 战略判断 深入研究 交出答卷 第十七章 夫人去世 相濡以沫 我的心声 原版卷后语 续篇后记 侯祥麟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对于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我是喜忧参半。引进大幅度增加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这自然可喜。但是,对于提高我们科学研究的起点和自力更生能力却助益不大。因为近些年引进的重点是成套装置、生产线、单机等硬件,用于购买专利、技术等软件的比例很小。这样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成套引进的趋势有增无减,会使我们自己的科研、设计和制造能力停滞甚至倒退。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成套设备,都包给了国外的承包公司,我们花了钱,技术却给外国人拿走了,一些国外的工程公司正是通过承包中国的项目而学习的。所以我多次建议,首先搞起我们自己的工程公司,自己设计,自己承包引进项目。那种你掏钱、人家把整套装置交给你,过去叫做交“钥匙”,是世界上落后国家的通常做法,而我们中国有一定基础,不能满足于拿“钥匙”。在推动国产化的问题上,我主张能够自己搞的自己搞,力争不引进,尤其不搞成套设备引进。当然,引进惯了,自己搞是困难重重。引进硬件比引进软件来得快,成套引进只要合同批准了,别人可以提供设计、组织设备供应、指导安装开工,国内配套的设计、设备、材料、基建等也一路绿灯,多花外汇是国家掏,并且还可以出国转转,何乐而不为呢?体制、现状与人们的心理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我说的道理其实人们也都明白,但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 二是抓创新技术的开发。首先抓了催化裂解。在中国石化的支持和推动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把该课题的中试列为头号任务进行协作攻关。蒸汽裂解制取乙烯是传统生产工艺,在世界上一直没有被成功地突破。革新这种传统工艺是我多年的夙愿。“文革”前我没管过乙烯,在石化院时,我曾到过兰州化学公司,兰化是中国当时第一家搞乙烯裂解的。最初用兰炼的气体,苏联专家设计了一个卧式裂解炉,主要是把气体中的乙、丙烷裂解出乙烯,规模很小,只有几千吨。后来林华在兰化 我觉得用流化床更好,曾让锦州石油六厂做实验。流化床可以,但裂解温度比较高,我们催化裂化装置反应温度摄氏500多度,再生温度也不过摄氏600多度。温度再高,设备有困难,而裂解制乙烯需要高温。用有活性的催化剂可降低温度,但乙烯收率也低。就生产乙烯来讲,流化催化裂化有两个问题,不用催化剂,温度高装置受不了,用催化剂,乙烯产量又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重油资源日趋增多,而蒸汽裂解生产乙烯所需轻质油日趋紧俏,这时出现了新情况,国际上对丙烯的需求量增加,考虑市场需要,用这个办法,重原料生产丙烯,不是代替裂解制乙烯的工艺,而是辅助。于是在1986年中国石化召开的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我提出用流化床方法裂解重质原料油生产烯烃的意见,得到与会专家们的赞同和总公司领导的支持。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武迟和闵恩泽参加了会议,他们把这一任务带回院里,并列入该院“七五”科研发展规划中。院领导安排由李再婷等专家承担该项研究试验任务。同时进行的工艺研究和催化剂试制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取得成功,初步结果,以大庆减压馏出油为原料,在反应温度小于摄氏600度的条件下,乙、丙、丁烯收率达到40%,其中乙烯4%~5%,丙烯20%。我们为这项技术取名“催化裂解”。 当时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讨论认为这是值得发展的工艺技术,支持研究院的工作,并且让规划设计院作了很多经济论证。这方法对工厂来说,利润不是很高。但用以生产丙烯为主的烯烃,这方法还不错。 我建议设计一套工业装置,李人俊觉得应稳一点,先做小型工业由验。找一家炼厂不用的催化裂化装置改造一下,做试验。在济南炼油厂把一套不用的装置加以改进,很费劲,研究院、设计院花了好大力气运转后还是不错的,和当年小实验结果差不多。用不同原油,收率不样,用大庆油很高,用胜利油则低。 这个工艺技术是中国独创,得到了专利。后来与美国一家工程公百合作,把技术出口到泰国,前些年已建成运转,这个厂本来要扩建,后来因泰国经济情况不好,受到影响,暂停扩建。国内在大庆、安庆各建一套,已投产。炼油成套技术出口这是第一套,以前没有过。 催化裂解于1990年成功地进行了工业化试验以后,引起世界科技界和石油化工界的重视,很快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批准专利。这项成果先后获得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我们技术组每年都要开会研究石化科技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另外,还组织一些委员到炼厂、石化厂去参观、考察、咨询。到过辽化、兰州(兰炼,兰化)、长岭和巴陵、南京、上海几家大厂。这是正式组织的,个人去的就很多了。 委员们对考察、咨询都异常积极,作为顾问委员会成员,没有名利、报酬,但都想为振兴石化出点力。有一次去兰州,林华同志身体不好,我们劝他不要去,但他在兰州工作多年,感情很深,执意要去,到了那里,全天都参加活动,不肯休息,提了许多好的建议。我们离开时,他继续留在那里,终因心脏病发作而病倒。 除此以外,我对石化、炼油工作还有其他渠道可以发言,如企业领导会议、工作会议、科技会议,元旦、春节的专家座谈会等,我经常作些发言,谈自己的意见。P141-P144 序言 1912年4月我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 那一年正是民国元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然而,革命果实迅速遭到践踏,代之以连年的内乱和军阀混战,中华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苦难。我从孩提时代起,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这种经历帮助我形成了最初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残暴压迫,培养了我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我寻找真理的热情。我曾经一心执著于工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理想,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我青春的向往。大学毕业后,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我读了大量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中阐述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科学真理,使我茅塞顿开,首先从理论上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马列主义,并终生信仰,不曾动摇。 在日本对中国的大举侵略下,我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和蒋介石的两面派行为,大失所望,决心要寻找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我也曾渴望到延安去,也曾争取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如愿。当时抗战前线严重缺少油料,作为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种种机缘使我一直辗转在后方从事与炼油化工有关的工作,同时,秘密做党的工作。 抗战胜利前夕,在党组织的支持下,我去美国继续学习化学工程学,获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回到了祖国,投身中国石油工业科学研究事业。可以说,我的后半生与国家新兴的石油化工事业紧密相连。我在自己岗位上,与中国共产党、全体人民一道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一道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亲身参与了国家在变革中的重大历程,直到新的世纪来临。 《侯祥麟自述:我与石油有缘》不是一本文学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只是我在世纪之交的回顾。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回望过去,我和中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往事历历在目。能够见证历史,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参与其中,是我的幸运。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为中国今天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欣欣向荣而激动,对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所有这些,对未来的人们,或许能有一点点启示。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愿望。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