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独尊朱学
南宋中期以后,程朱道学由于得到宋理宗的极力倡导扶植,完全取得了官学地位。宋理宗本人也因为独尊程朱理学,死后谥号为“理”。
南宋中期,程朱道学体系形成。但在孝宗和宁宗前期,由于朝中权贵对朱熹进行排挤,道学不被皇帝赏识,从庆元到嘉定的二十多年间,朝中大臣多次请求宋廷严禁道学,道学也就一直受到禁锢和压抑。因为开禧北伐失败,朝臣更替,史弥远执政等变故,为了制造舆论,开始提倡道学。儒学大师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也以恢复程朱正学为己任。嘉定元年(1208)九月,真德秀在朝廷上奏,说当务之急应当褒奖名节,表明好尚。宋宁宗采纳他的建议,为朱熹正名,并且追赐谥号文正公。接着,朱熹的《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成为官定读本。嘉定九年,魏了翁又上书请求皇帝追赐周敦颐等谥号。嘉定十三年,朝廷追周程谥号,周敦颐为元公,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张载为明公。这样一来,天下州郡纷纷给周程建造祠堂,程朱道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基本上确立了。
宋理宗即位后,对道学更是推崇备至。宝庆三年(1227),他下诏褒奖朱熹的《四书集注》,认为其发挥了圣贤的奥妙道理,有利于治国安邦,又特别追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为信国公。理宗还撰写了《道统十三赞》,说伏羲、尧、舜、禹、孔子、孟子等十三人是一脉相承的道统,对他们大加赞扬。还亲自到太学,听祭酒等官员讲儒家经典,并且把《道统十三赞》送往国子监,让人宣读。理宗亲笔书写了朱熹订立的《白鹿洞学规》,颁赐太学。
从此,程朱道学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叶适去世
嘉定十六年(1223),宋代著名学者、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去世,终年74岁。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淳熙五年(1178)他考中进士第二名。从此一直为官。在政治上,叶适是主战派,他主张积极防御,反对冒险进攻;经济上,他主张理财,反对聚敛。开禧北伐失败,韩佗胄被诛杀,叶适也获罪被罢去官职。从此一直闭门谢客,著书讲学而终。
叶适的学术思想是,主张务实,提倡功利,反对单纯的坐而论道、空谈性命。他认为,如果没有功利,道义等等都是没用的空话。他在《习学记言序目》等著作中,对传统的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他认为构成自然界主要形态是以“五行”“八卦”为标志的各种物质,而“仁”“义”也必须在功利中表现出来。叶适晚年居住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潜心著述,因而被称为水心先生。他的著作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等,他的学说被称为“永嘉学派”,充满了唯心主义成分和批判精神,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太上感应篇》流行
南宋以后至明清,道书《太上感应篇》影响很广,甚至还流传至东亚各地,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曾翻刻出版。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规戒为立身处世之准则。即“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其思想源流上溯至《玉铃经》《道戒》等书。
《太上感应篇》认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声言人自有“三广神”,时刻记录人的罪恶,并于庚申日上报天庭。根据罪恶的轻重大小决定人命寿夭;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则短命而死,如罪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改恶从善,将转祸为福。
《舆地纪胜》成书
宝庆三年(1227),王象之著成《舆地纪胜》二百卷,叙述了南宋各地的历史沿革、风俗形胜、人物诗文等,是一部宋代地理学名著。
《舆地纪胜》的作者王象之,是南宋时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做官之余,还精研史地,广泛地搜集地理图志和州郡图径,参订谬误,吸取精华,历时七年,终于编成这部浩瀚的地理名著。《舆地纪胜》以南宋统治区为限,将南宋十六路地理分列为府州县历史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人物诗文等项,记述了南宋很多历史事迹。这部书引文非常丰富,引用了《高宗圣政》《孝宗圣政》《中兴遗史》等书籍中的许多内容,而这些引用书籍,到后代时多数散佚,因此,《舆地纪胜》有着很高的史学价值,对研究宋代历史地理,都大有裨益。P2-8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李默主编的《朱学兴盛的时期(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朱学兴盛的时期(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李默主编的《朱学兴盛的时期》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