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兰编写的这本《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分九章。第一章以历史文本为对象,对照性地分析了宗教、世俗权力在古希腊、罗马及中世纪欧洲城市与中国早期城市观念和城市规划中的不同作用。第二、第三和第四章分别分析了荷马史诗、《诗经》、汉赋及《圣经》中的城市再现和城市思想。第五至第九章,分别以伦敦、巴黎和上海三座与各自国家现代化/都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城市为核心,以这些城市为主题的作家作品为对象,考察作家的城市体验、城市观念及其象征意象,并予以对照性的分析,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城市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迷宫作为现代城市的隐喻、市场化时代的文学与金钱、城市生态环境与视觉空间的功能与意义、妓女与城市的文学再现、文学中的资产阶级、工人及大众形象、社会的流动与身份问题、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的疏异与对抗、被殖民的经验与城市再现等等。本书有意打破传统的比较研究模式——就相同或相似问题进行一一对应的异同比较研究,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以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的表现作为潜在的参照系,形成一种内部的对话关系,不同文化的相通与差异便不言自明。
文学中的城市保存并拯救了人类的城市经验,弥补了历史的空白与断裂。历史上有无数的城市消弭于自然灾害和无情战火,但文学却储藏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记录了各民族城市诞生之初的神圣建造和沧桑变化,表现了不为历史记载、无法用数字统计的“看不见的城市”。从城市的角度阅读文学史,它也是一部人类城市经验的历史。《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以跨文化的视野,比较分析了古代中西城市观念的会通与差异,中西最早的文学经典荷马史诗与《诗经》和汉都赋中的城市再现,《圣经》中的城市观念及其对于西方城市想象的影响,并着重以现代转型时期的伦敦、巴黎和上海为中心,分析了19、20世纪早期中西都市文学的反都市主义倾向及其对于资产阶级和大众阶层的文学在现,呈现了中西作家的现代都市想象和文学再现与其文化传统的关系。
《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由陈晓兰编写。
前言
导论
一 文学与城市
二 西方城市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述评
三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现状
第一章 城市:观念与历史—— 代中西城市观念的会通与差异
一 城市与自然、乡村及神灵:城市的起源
二 权力与城市:教权/俗权中心
第二章 荷马史诗中的城市
一 《伊利亚特》的城市观念
二 《奥德赛》中的城市与荒野
第三章 《诗经》与汉赋中的城市
一 《诗经》中的自然、乡村与城市
二 汉都赋:天地万物间观照城市
第四章 《圣经》的城市观念及其影响
一 城市的罪恶与妓女的隐喻
二 罪与罚:血与火的洗礼
三 “神之城”与现代城市“乌托邦”
第五章 迷宫与城市—— 现代小说都市想象的神话与宗教之维
一 迷宫:作为城市的隐喻
二 迷宫的引领者:罪犯和妓女
三 现代都市英雄“忒修斯”——鲁道夫和冉阿让
第六章 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伦敦与文化想象
一 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与荒原
二 乔治·吉辛小说中的文学、金钱与市场
第七章 世纪法国小说中的巴黎
一 为巴黎定性:巴尔扎克的权威话语
二 视觉盛宴:福楼拜笔下的巴黎
三 “酒神”的城市:左拉小说中的巴黎
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城市批判
一 晚清通俗小说:妓女作为上海的隐喻
二 《新上海》与《市声》:流动的社会、混乱的身份
三 左翼文学:上海叙事中的金钱与阶级
第九章 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
一 从波德莱尔的“游荡”到卡夫卡的“睡眠”
二 城市、权力与民众:安·别雷笔下的圣彼得堡
三 中国现代派小说中的上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