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曦园语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中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中杰编著的《曦园语丝》本书是作者多年积累的学术随笔的结集,贯穿全书的是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其中有专题研究笔记,有针对文化现状而发的杂感,有为别人著作或自己主编书籍所写的序言,也有涉及个人经历的回忆文章。

内容推荐

吴中杰编著的《曦园语丝》是作者多年积累的学术随笔的结集,其中有专题研究笔记,有针对文化现状而发的杂感,有为别人著作或自己主编书籍所写的序言,也有涉及个人经历的回忆文章。因内容的不同和文体的区别,分为数辑,但贯穿全书的是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作者深感五四精神在文化热潮中失落,鲁迅思想在崇敬声中被扭曲,故想做一些恢复历史原貌的工作,这就需要面向真实。“写真实”、“讲真话”的口号,虽然长期遭受批判,但其实却是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所应共同遵循的准则,《曦园语丝》不仅竭力推崇这个口号,而且也按照这个准则写作,因而提出了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

目录

题叙

文化杂谈

成一家之言

研究与叙述

正史·野史·信史

思维模式的转变

怀旧意识与文化蓝图

活跃思想发展上海文化

巴金:讲真话的人

“讲真话”说的历史内涵

由季羡林“三辞”所想到的

“大师”的包袱

权力影响记忆

口号之争与文学观念的分歧

鲁研散论

鲁迅与胡适

鲁迅作品的深度

《杨贵妃》命意的启示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鲁迅与抗日救亡运动

鲁迅与审美教育

鲁迅与书籍装帧

鲁迅并非“嫉洋如仇”

纪录片《鲁迅》摄制组访谈录

与中学生谈鲁迅

鲁迅研究感言

寻访鲁迅东瀛足迹

审美随笔

原始绘画与图腾巫术

从“皇家的供奉”到“俗人的宠儿”

个性解放思潮与绘画上的革新运动

写意画与中国艺术传统

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

世事漫议

哭泣的路灯

从王选诉讼说到公民意识

声援包伟民

不要把常识当绝对真理

不要把院士当赵太爷

对于明星广告的理性思考

“王三亿”升官术透视

李敖的批判精神

钱谷融的悠闲心态

宁为牛后,不求闻达

文坛上的另一道风景线

徽州行

悉尼野趣

郑观应和郑家大屋

也借一块他山石

双溪视野

序跋书评

人生漫忆

后记

试读章节

学者,顾名思义是指做学问的人。治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对学术本身有着无穷的兴趣,此外不抱任何功利目的。这就是说,他不想以学术作为干禄之具,却愿意为它付出毕生的精力。因为钟情于学术,所以对学术必然有所追求,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把治学的目标定在什么尺度上?各人的要求自然有所不同。司马迁含垢忍辱,穷一生之力,写出传世之作《史记》,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句话,就成为后世学人的追求目标。

但时下一些走红学者,却并不满足于“成一家之言”,他们追逐的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权威的位置。而且就目前的学术体制而言,这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标。因为每一所高校都有若干个系,每一个系都设有若干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都要确定一个学术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如果能量大一些,就可以建立起研究中心,申请到科研基地,拿到一大笔经费,拉起一杆子人马,组织起专业学会,主编一本又一本书籍,召开一次又一次学术研讨会,于是就成为这个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权威了。

我不否认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权威的存在,但这是实际学术影响的结果,并非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比如,司马迂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例,并在著作中体现出可贵的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影响了后代的历史著作;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有着划时代意义,它开启了近代物理学,影响至今不衰。他们当然是学术权威和学科带头人,但这种权威性是历史形成的,他们并没有特地去找一帮子人来供自己驱使和带动。而时下的学术权威和学科带头人,则人为的因素太多,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源堆砌而成。谁掌握了资源,谁就处于权威地位,当然,一旦丧失了资源,也就丧失了权威性。于是就形成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局面。“江山代有人才出”当然是好事,但“各领风骚三五年”,在学术上却似乎轮转得太快了一点。可见这种权威并非真权威也,真权威的影响是长远的。而时下似乎“权威”的称号还不过瘾,又封出一批“大师”来,这其实是一种商业炒作,但弄得当事人也有点晕头转向,居然以“大师”自居。想必再过几时,更会有“学术太师”的封号出现,就像过去于“皇后”皮鞋店之后,又有“皇太后”皮鞋店出现一样。

P3-4

序言

曦园,是复旦大学校区内的一个小园。在它的入口处,原来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常去翻书、买书,遇见朋友时,也常相邀在园中小坐聊天,后来这家书店迁出,我就很少到曦园去了。这里借用“曦园”之名,是学习古代汉语中以部分代全体的修辞方法,意指整个复旦园。复旦老校歌中有句云:“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是复旦精神所在。因此,作为复旦学人,就应该不附势,不随俗,而是面向真实,以理性精神来思考问题。

语丝,可解为片言碎语,写成文章,也就是“随感录”一类的文字。上个世纪20年代,有一家以“语丝”命名的周刊,是鲁迅等新文化战士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园地,在思想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说,《语丝》的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又说:“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可以说,也是‘语丝派’一种几乎共同的态度。”(《我和<语丝>的始终》)我喜欢《语丝》式的刊物,也想写些“任意而谈”的文章,但我没有“自己的园地”,而是为各家报刊撰稿,这样,就必须适应于不同报刊的尺度,言谈也就不能任意了。

本书题名为“曦园语丝”,并非标榜此书就体现了复旦精神,只是表明自己作为复旦学人所应该遵循的方向而已;也不是认为自己的文章已经达到“语丝体”的水平,只是表示一种向往之意耳。

后记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都是2002年编集《旧途新旅》一书之后所写的杂文随笔,但也有一些是这之前所写而未曾结集的文章,现一并收在这里。

鲁迅说,文章的结集大致有两种方法:或则分类,或则编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退休之后,我虽然继续在写作之途中旅行,一直没有离开过键盘,但是杂文随笔却写得不多,集十年来所写,总共就是这么一本,而且论述的范围也不广,主要集中于文坛学界之事,所以不宜采取编年的方法,因为从中无法“明白时势”。当然,我的文章也不足以供人“揣摩”,我之所以采取分类的方法,只不过是使各类文章相对集中,便于参照阅读,略起互补作用。所以不但全书分为几辑,而且各辑文章的编排,也是按内容所近,相对集中,而不以写作时间为序。

书中文章,有些是因时因事随感而发,有些则是阅读笔记,想从原始资料中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其针对性从本文中即可看出,无须再作介绍。这里想要略作说明的,是序跋类文章的编集。

我以前曾出过三本杂文随笔集,但只收入过两篇书序,一是作为对于亡友的纪念,一则归入“文人书事”类,其余都未曾结集。后来应朋友和学生之邀,这类文章写得多了起来,现在重新翻阅,觉得其中除针对作者和该书所讲的话之外,也时有对文坛学界风尚的针砭,或对某些文艺学术问题的看法,这些意见或者还有些参考价值,于是就与书评一起,合为一辑,一并收在这本书里。

这些书序,除应作者、编者之约而写之外,也有例外的情况。如为邵洵美《一个人的谈话》写序,则是老师的指令。这篇序言,邵淘美的女儿和女婿本来是请贾植芳先生写的,贾先生当年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里曾与邵洵美有同室之谊,邵洵美还拜托他澄清一些史事,可见其信任,所以为之写序是义不容辞的。但那时贾先生年事已高,写不动这样的文章了,就叫他们来找我写。贾先生不但是我的老师,而且还在五七干校里一同被监督劳动过,也是难友。所以他的吩咐,我是不能推辞的。只好放下手头的工作,临时看资料,赶写这篇序言。但不管是为谁写序,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序,我总想本着求实的精神,写得比较符合实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