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继东编著的《文史茶座》分记忆、钩沉、人物、往事、纵横、博览六大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及文化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再思考与再解读。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写作角度独特而有新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一些曾经是历史名人、历史知名事件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史茶座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向继东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向继东编著的《文史茶座》分记忆、钩沉、人物、往事、纵横、博览六大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及文化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再思考与再解读。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写作角度独特而有新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一些曾经是历史名人、历史知名事件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 内容推荐 向继东编著的《文史茶座》搜集在这里的不是历史,充其量是一些散落的历史碎片。但愿这些碎片,能给未来的历史研究者,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帮助。 《文史茶座》拒绝“戏说”和“故事新编”,力求做到可读性、史料性和学术性并重。 目录 记忆 怀念我的母亲庐隐 棉袄中的秘密 ——陈白尘女儿回忆父母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台湾当年有群娃娃兵 走出秦城监狱的周扬 在中国上学插队的美国人 钩沉 “向党交心”资料披露一段往事 1954年思想批判运动中的俞平伯 晋绥土改始末 1921年的中国 同盟会的经费从哪里来 最后一个“延恩侯”(外二题) 人物 1980年代的曹禺与巴金 吴满有的两段人生 1956—1973:一个日共党员在中国的传奇 一个名伶的内心世界 ——《程砚秋日记》读后 骑墙式汉奸周佛海 作为诗人的袁世凯 往事 “放卫星”的第一条新闻怎样登上《人民日报》头条 半个世纪前的一份“秘密”档案 ——有关田羽翔先生 大饥荒年代的茅台酒生产 关于线装本《骆宾王文集》的故事 王光美项链风波 几个读书人的故事 纵横 60年前的“中国道路” 郭沫若:写与不写的纠结 林语堂亦曾“打狗”(外二题) 柳亚子:歌功颂德也危险 毛泽东评点“后唐灭梁” 史迪威假传“圣旨”,策划暗杀蒋介石 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 博览 何其芳、赵树理怒斥邵力子 历史细节中的梅贻琦和吴晗 长征落脚点为何选在陕北 斯大林申报院士曾落选 赵超构办报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小时候,我家住在市区一条河边的小街上,那里来往车辆不多,挺安静的。有一天,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一群陌生的人,是附近一间中学的学生。当我从他们身边走过时,一位女同学突然大声说:“庐隐的女儿!”我回头一看,他们全都注视着我,友好地微笑着向我点头。 我的母亲庐隐,是“五四”时期蜚声文坛并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是1921年参加我国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时的惟一女性。在群星璀璨的“五四”新文坛上,她是一颗光彩耀人的新星。 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母亲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一个著作家》,控诉金钱世界,歌颂纯真的爱情。之后,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母亲创作出版了《海滨故人》、《曼丽》、《归雁》、《象牙戒指》、《云鸥情书集》(与父亲李惟建的来往书信)、《灵海潮汐》、《玫瑰的刺》、《女人的心》、《庐隐自传》、《东京小品》、《火焰》等多部作品。 只是,母亲走得太早了,她去世时我只有3岁,没能留下更多清晰的记忆。正因为这样,我从青少年、中年直到老年,始终怀着对母亲的挚爱,竭力去了解她。从母亲留下的作品里,从许多评介母亲的文章中,从亲朋好友及母亲当年的学生们对她的追忆中,我对母亲的形象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母亲庐隐,原名黄淑仪,学名黄英,笔名庐隐,闽侯县南屿乡人。母亲的父亲是清光绪时的举人,后放缺湖南长沙知县,但才3年就病逝于任所,于是6岁的母亲不得不随着她的母亲,到北京投靠时任农工商部员外郎兼太医院御医的舅舅。后来,母亲就在北京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继而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母亲师范毕业后曾到安庆一所女子中学教书,1919年重回北京,以旁听生资格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文部。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她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经常参加群众性的集会和游行活动,被推为“女高师”学生代表,积极参与了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为人生”、“为社会”的文学研究会活动,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P1-2 序言 《文史茶座》是一本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选作品必须在公开刊物发表过;所设栏目主要有记忆、钩沉、人物、访谈、口述、往事、纵横、博览等。它不是正襟危坐的历史叙说或宏大史论,也不是胡编乱造、侃大山之类。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海中发现有新意的东西,寻找有新意的解读。自然,搜集在这里的不是历史,充其量是一些散落的历史碎片。但愿这些碎片,能给未来的历史研究者,尽可能多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 《文史茶座》取舍文章的标准是:要么有新材料,要么有新的见识。至于行文风格,不求一律,可以述中有论、论中有述,也可以述为主、夹以议论。当然,叙事风格可能更好,因为此书毕竟不是象牙塔里的高头讲章,而是给芸芸众生看的——还想让他们看了不丢,长置于案头,间或拿出来翻翻,进而引发他们想想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在这里,我还想提醒善良的人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写历史的人”写的历史,凡事应多加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我们重可读性,但拒绝“戏说”和“故事新编”,力求做到可读性、史料性和学术性并重。笔下写的是过去,心里想的是当下。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在此基础上,如兼具文献性和史料的珍稀性,那更是求之不得了。尤其欢迎那些史料充盈、思想和才情饱满之作,因为那是愉悦读者胃口的,可遇不可求也。 过去我编“中国文史精华年选”时,有它的局限性,所收必须是当年公开刊物发表的作品。现在不受此限制了,只要真的好,或难得一见,或独有所识,十年、二十年前发表的,甚至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物中今天看来仍然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摘录,题材不限,范围不限。 读图时代无图片,难免有些遗憾。本书图文并茂,我相信,读者肯定会更喜欢《文史茶座》的。 后记 年终岁末,降温降雪,气象台预报全国将遭遇25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我心里却涌来一丝暖意,因编了一年的《文史茶座》终于要出版了。 此书选题的敲定出版,得感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人文中心主任张明先生。两个月前,因另一套丛书的出版事宜,我与张明先生相识。说到《文史茶座》这个选题,张明先生很感兴趣,让我把书稿先给他看看。就这样,此书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结缘。 20世纪的主旋律是革命。无论革命与反革命,革命与被革命,俱往矣。当我们回望以往时,不免感慨:人类的20世纪走得太不容易了! 这里要特别推介刘柠的《1956-1973:一个日共党员在中国的传奇》。1956年3月,一个叫川口孝夫的日本人,携妻来到中国,从此一住18年。夫妇更名改姓,乔装成中国人,并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思想改造”。从整风、反右、“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反右倾机会主义、“四清”运动,直至“文革”。中日建交后的1973年12月,才辗转回到日本。如此传奇,如果没有20世纪这个“革命”大背景,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传奇人生…… 人是历史的主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就是一部历史。 周扬是个历史不该忘记的人物。他早年赴延安参加革命,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晚年因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虽然被批判,但其形象反而高大起来。他做过许多错事,但他向许多蒙受冤屈者真诚道歉,得到大家的谅解。去世了许多年,人们仍以“晚年周扬”之类的标题写文著书怀念他。其女儿周密的《走出秦城监狱的周扬》虽写得简略,却给我们勾勒了晚年的另一个周扬。他在秦城关了九年,放出后第一个幻觉是“听见外面大喇叭广播‘最高指示’,说‘周扬属人民内部矛盾’”……周扬的觉醒是在晚年开始的,如果上帝再给他十年时间,也许他的形象就不会仅定格在“异化”上便戛然而止。 延安劳模吴满有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上冬学略识几字,“革命话语”不能完全直接表达。可他被革命所驱使,人生大起大落,最后郁郁而死。朱鸿召的《吴满有的两段人生》就说清了“谜”一样的吴满有。人在历史中,身不由己,何况一介文盲的农民吴满有呢? 韩秀是美国作家,《在中国上学插队的美国人》是她回忆自己身世的一篇文章。她的父亲是美国军人,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驻华使馆陆军武官,在重庆和她的中国母亲结婚。日本投降后,父亲带着母亲返回美国纽约。韩秀于1946年出生在曼哈顿,1949年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送回中国大陆由外婆收养,直到1978年才重返美国。在中国“阶级斗争”“天天讲”的30年里,她这个“美帝”的混血儿,又长着一副外国人的脸孔,其遭遇可想而知?上学时她成绩很好,但不能上大学,只能和“出身极不好”的学生一起“上山下乡”当农民……人的命运真是不可捉摸。 撤退台湾的国民党是怎样生活的,一直都是我们所关注却没能深入了解的一段历史。台湾作家桑品载的回忆录《台湾当年有群娃娃兵》绝对是你了解这段历史的好作品。1950年,国民党军队撤离舟山,桑品载只身随军赴台,时年12岁,曾流浪街头,随后成为“幼年兵”。这个幼年兵的故事,不只是其个人的自传,也是其他1300个幼年兵的共同传记。这群孩子在时代的恶浪中浮沉,毫无抵抗能力,所以也是“苦难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桑品载的“娃娃兵”以血和泪,提供了一段可供触摸的“微历史”。历史需要帝王将相,也需要饮食男女、芸芸众生啊!桑品载的回忆是在“革命叙事”中有意或无意淡忘下的浓重一笔,因而弥足珍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