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境贫寒,历尽坎坷,却以顽强的书生之躯,执不屈、正直、忠义、善良之心,无怨无悔、孜孜不倦探索中国“建筑之道”。他,视野独特、理念坚定,培育一大批人才,创建了中国建筑和城市防灾学,作为中国古建筑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他,历经国家命运的转折,倾毕生心血,为“华南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打下牢固根基并呵护至生命的最后。
陈周起所著的《建筑家龙庆忠》介绍龙庆忠先生对岭南建筑教育的卓越贡献,梳理龙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呈现其部分不曾公开的珍贵手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建筑家龙庆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周起 |
出版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家境贫寒,历尽坎坷,却以顽强的书生之躯,执不屈、正直、忠义、善良之心,无怨无悔、孜孜不倦探索中国“建筑之道”。他,视野独特、理念坚定,培育一大批人才,创建了中国建筑和城市防灾学,作为中国古建筑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他,历经国家命运的转折,倾毕生心血,为“华南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打下牢固根基并呵护至生命的最后。 陈周起所著的《建筑家龙庆忠》介绍龙庆忠先生对岭南建筑教育的卓越贡献,梳理龙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呈现其部分不曾公开的珍贵手稿。 内容推荐 《建筑家龙庆忠》简介:龙庆忠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他回国后曾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最早的文章是写于1933年的《开封之铁塔》和1934年的《穴居杂考》,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龙先生长期在华南任教,辛勤耕耘;改革开放后较早被选为博士生导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生。 陈周起所著的《建筑家龙庆忠》是《岭南建筑名家系列》之一,介绍龙庆忠先生对岭南建筑教育的卓越贡献,梳理龙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呈现其部分不曾公开的珍贵手稿。 目录 第一章 乱世生忠义/1 1 忠义祠里出生的孩子/2 2 忠厚家风受教私塾/8 3 上进求学借名一生/13 4 乡里打汇资助东渡求学/16 5 樱花国度/20 第二章 抗战岁月/27 1 收获爱情回归祖国/28 2 不做亡国奴/30 3 正直官员一书生/32 4 转行建筑教育/42 5 授课重庆与广州/45 6 爱国教授/48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挫折/53 1 忘我工作/54 2 因社会关系受牵连,引咎辞职/59 3 直言获罪被定右派/61 4 醉心学术不闻窗外事/65 第四章 十年“文革”路茫茫/69 1 体育馆首挨批/70 2 下放韶关枫湾干校/74 3 万念俱灰欲死抗争/77 4 难得的北京遇故知/80 5 广州秦代造船遗址争鸣/82 第五章 “文革”后的老黄牛/89 1 未知生焉知死/90 2 重新探索学科建设/97 3 尽在努力中桃李满天下/99 4 尾声:非上上智,无了了心/107 第六章 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影响/112 1 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与民族自豪感,积极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13 2 重视防灾研究,创建建筑与城市防灾学/123 3 拓展中国建筑教育工作,提出“建筑道”,古建筑史开创者之一/131 4 注重对建筑与礼制的对比研究,拓展营造法式的研究方法/140 5 以岭南建筑为核心,重视地区和乡土建筑学的研究/141 6 重视多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143 附录一:龙庆忠生平大事年表/145 附录二:龙庆忠代表作摘录/149 开封之铁塔/149 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166 广州南越王台遗址研究/172 怎么改革华工建筑系/180 中国历代田亩法/190 《华夏意匠》序言/202 天道、地道、人道与建筑的关系/205 参考文献/213 后记/216 跋/220 试读章节 忠厚家风 受教私塾 龙庆忠的父亲叫龙开炳,号芳善,有四个兄弟,他排行老二,祖上七八代都务农。龙姓算是村中一大户人家。起先村内一对夫妇因无子女而抱养了别家的一个小孩,这便是龙开炳的先祖。后来这家又亲生了两个儿子,在传统古老的封建血缘社会里,这几个孩子的命运由此便有了极大的不同:两个亲生骨肉得到了父母的宠爱,一帆风顺地成长,且顺利读书成功中举做了官;龙开炳的先祖——那个被抱养的小孩,没有得到多少庇护,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封建时代的农民大多是贫苦的,在永新也不例外,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长工做到十月半,烂衣烂裤空裤裆,一年血汗流几桶,手扶门框空荡荡。”可想而知龙开炳的先祖及他的子孙们会遭遇多少艰难坎坷。到了龙开炳祖父时,考虑到龙家世代务农没有_出路,于是咬着牙关、勒紧裤带让龙开炳上了几年私塾,希冀后代能逐渐走出家族的困境。因此龙开炳是家族中唯一能粗通计算和记账的人,在村中也是一位能稍微识文断字的人。尽管如此,龙开炳仍和他的兄弟叔祖辈们一样窘迫贫困,每房能耕的稻田不到1亩,而且人丁稀落:大哥生有两个儿子,大的由龙开炳抚养至结婚;三弟只生有一个儿子;四弟没有子女,而且很早去世。叔祖家虽说养有四子三女,但因为家贫,有两个儿子被迫出卖。龙庆忠在晚年回忆的文章中说道:“我的祖系挨压受气,甚至连家族的祠堂都不能进,连年的官司也只能败北,几代人忍辱受气,直至我的出生。” 龙庆忠的出生确实给龙开炳夫妇带来了极大的欢喜,他们给他取名叫昺吟。他们共生育了9个男孩,在过去的农村,这是一个家族欣欣向荣、不被欺负的重要象征之一。不幸的是,因为贫困的家庭环境和极端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有8个男孩据说在四岁前就夭折了,唯有龙庆忠因为得到他外祖母的悉心照料,活了下来。这点很深刻地影响到龙庆忠日后的人生观,无论在民国抗战非常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屡次运动的磨难,面对着许多彷徨和无奈,龙庆忠就抱着这种强烈的“活下去”的信念,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如上所说,龙庆忠的父辈叔伯人丁少、地少、钱少,在村里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户,直到龙庆忠的母亲嫁到龙家时,一切才有了些许改变。龙庆忠的母亲叫陈冬娥,是二十里外的高市乡樟木山西汀村人,她父亲颇有经营头脑,农商兼营,家境尚好,抱养一子(龙庆忠的大舅)和生养一子(龙庆忠的二舅)一女。因大舅是抱养的,和龙庆忠祖上一样,得不到太多的宠爱,也受二舅的歧视。但大舅人好心善,对龙庆忠一家特别好。他外出到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做矿工,逢年过节都会到龙家探望,经常给龙庆忠讲述煤矿工人的故事。安源煤矿是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亦是当时中国的十大厂矿之一。1922年安源煤矿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点,李立三、刘少奇等共产党人曾到安源组织过大罢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大舅讲述的安源矿工故事既道出了矿工的辛酸苦辣,也表现着矿工们不屈不挠的抗争身影,这些都深深影响了龙庆忠,他晚年回忆道“幼小的心灵印上了工人阶级的形象”。 老陈家对家里唯一的宝贝女儿很疼爱,怕她到了龙家受苦,出嫁的时候给了丰厚的嫁妆,除了衣物外,还有近七亩地。后来她把这些地以40元大洋的价钱转卖给了同族胞弟,用这些钱租用了离村不远的忠义潭渡口边上的忠义祠,又盘了些货开了问日用杂货铺,取名“义泰和”,兼卖豆腐。从此以后,母亲忙着打理小店和农活,父亲则专做豆腐的小买卖,每天晚上磨好豆腐,走村串巷地叫卖。两人勤勤恳恳,精打细算,一家的生活总算慢慢有了起色。 父亲龙开炳是个善良实诚之人,有次有朋友做买卖要向人借钱,求了他做担保人。他二话不说,欣然答应。孰不知那朋友做买卖破产了,逃得无影无踪。债主自然找上龙开炳还债,弄得他那间小店差点倒闭关门,家境也更为困难。龙开炳为此事急得几乎吐血,不仅仅是因为替人还了冤枉钱,而是觉得玷污了老龙家历来实诚的信誉。 母亲陈冬娥虽读书不多,却是明晓事理、非常和善的农妇,恪守“三从四德”的传统道德,坚信教书先生所说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丈夫时常在外营生,家里供龙庆忠读书也很艰难,因此这个“父”和“师”当然要由她来承担了。她对龙庆忠的教育都是言传身教,而且有严格的要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旬流传民间多年的话语应该是她对教育最直接的理解。龙庆忠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遵照她的安排,做家务、喂猪、喂鸡,还要煮饭,若遇上假期,还要背着箩筐上山放牛割猪草,还曾干过烧砖瓦的活。有次龙庆忠干活时不小心割破脚流了血,她赶紧用土办法——用草灰敷上,嘴上唠叨说怎么这么不留神,内心却心疼得不得了,可对于穷人家而言又有什么办法呢? P8-10 序言 金秋之际,孙一民同志将《华南建筑8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大事记(1932—2012)》,以及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四位先生的传记的初稿一并带来我家求序。 创办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建筑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之发端,其后历经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直到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薪火相传80年,培养了近万名建筑学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岭南学派。 这四位先生我都曾见过,并有过一定的接触和交往。除前辈人物林克明先生外,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先生抗战时期都曾执教于重庆大学,我奉之为师辈。 林克明先生主持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工程。如:他担任吕彦直的助手,为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做了很多工作,华南工学院的很多建筑也是他的作品。林先生来清华拜访梁思成先生时,我们就见过面;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对广州市的规划建设有较多接触,因此与林老交往甚多;在他去世前的几年,我也曾专程前往探望。 陈伯齐先生一直担任系主任,主持教学管理工作。1954年,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主持召开全国建筑学教学会议,陈先生代表华南工学院参加。1959年,建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了“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陈先生做了精彩的发言,讨论建筑艺术问题,我印象很深。在当时全国提倡学苏的背景下,陈先生曾专门著文,明确提出因为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在华南地区不能照搬,而应取最为群众欢迎的建筑造型:秀薄而伸展开放,轻快疏朗,各异其趣。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夏昌世先生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发明的“夏氏遮阳”,通过窗口和屋顶遮阳,既满足通风、采光,又实现防晒、防热。夏先生还有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如:鼎湖山庆云寺东侧教工休养所,依山就势,与寺院平台之结合,无愧为“岭南建筑的先驱”,惜今已拆除。此外,他对中国园林亦有专门著述。 龙庆忠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他回国后曾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最早的文章是写于1933年的《开封之铁塔》和1934年的《穴居杂考》,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龙先生长期在华南任教,辛勤耕耘;改革开放后较早被选为博士生导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生。 四位老一辈的建筑师不仅仅教书育人、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华南工学院的成长;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他们对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创造作出的巨大贡献。因而,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将四位先生的传记整理出来,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有益于我国的建筑教育事业,而且对于发扬地域文化、活跃建筑理论、推进岭南风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借为本文作序之机,我还附带说明一件值得一提的事。1993年,在我提出“人居环境科学”后,得到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襄助,在重庆、昆明、广州举行学术讨论会(当时称为“华夏人类聚居学术讨论会”),得到“老八校”的积极支持,在广州一站,即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由何镜堂先生主持。现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均已上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新的形势下,更宜共同对人居环境科学加以推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后记 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生活工作了20年,我和建筑学院绝大多数老师一样,觉得“华工”就是我们的名字,直到有一天发现,“华工”被业界更多的人认为是武汉的“华中工”。此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迷思,我们在哪里呢? 华南建筑学科群体的过往消失于学界很久了……我常常会清晰地记起,当朋友听我说华南理工的建筑学科有近80年历史时,脸上那种疑惑的表情:“一些大学、许多学院,都把沾边不沾边的历史片段移植过来,装扮久远。难道你们也要拼凑历史来增加厚度吗?” 是啊,华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远在天涯的,只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大家视野。说到华南建筑,“不就是白天鹅吗”?几年前,某次研究生培养国际研讨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华南理工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是国内第一批的3个建筑学科博士点”这样的史实居然被无心地忽略。细想也不难理解,谁会想到华南理工居然在1981年就有博士点?点点滴滴,如鲠在喉。最近几年,每每增加一些对华南建筑学科历史的了解,知道更多一点这80年密实、厚重而富有启发的历史,我都利用各种场合说与同行学界,以至于哈工大的校友都笑对我说:你真成华南人了。 韩伟社长任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时间不长,就嘱赖编辑联系我见面。想着多半是谈建筑书籍的出版,落座交谈才发现远不只是拉几本书那么简单。关于建筑图书的出版思路和愿景,我们一拍即合,整个下午的话,你争我赶的就说完了。茶喝了不少,两个人共同的想法也像那一汪茶梗,层层叠叠,枝枝蔓蔓,意味无穷!韩社长一句“文化传承”,就成了我新一年需要努力完成的厚重任务! 广州冬天的冷,不在温度,在那隐隐沁骨的寒意,缩手缩脚地与肖毅强老师通电话,约彭长歆老师,约庄少庞老师,急匆匆的午餐,快快地聊,细细地谈,一本学科大事记和四位先师的四本传记的出版想法就这样确定了。2012龙年来得很快,除夕前日,与韩社长在机场巧遇,节目的祝愿已经变成节后开工的欢欣了。后面的工作在赖编辑的细致组织下稳步运转。2012年4月18日下午,编写出版工作启动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举行。几日后,这条新闻静静地出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网页。 值得一提的是,数次讨论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几点原则:首先,籍本次出版之机,提出“华南建筑”的称谓,既符合国内建筑界的习惯,也避免与“岭南建筑”等称谓产生歧义。其次,编撰和出版定位为学科“大事记”,待日后条件成熟、内容完善、评价明确时再行“修史”。第三,鉴于四位先生留存资料详尽不一,特别确定为文学传记体,聘请专人书写。第四,为争取时间,避免争拗,容留修改,以个人策划形式,请彭长歆、庄少庞编撰,不具署建筑学院。第五,为四位先生铸立铜像。 本次出版五本书的想法很快得到院系领导班子的认同,老师们特别是退休老师也极其支持,而兄弟院校对此项工作非常赞赏,许多朋友则翘首等待,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鼓励。何镜堂院士在百忙中抽空审阅了部分书稿,并提出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支持。吴硕贤院士对本书的编撰和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提供许多资料,令我们十分感动。 我们深深知道,优秀的建筑遗存凝聚了国家、民族的精髓,而一个遗产丰厚的学科是不会苍老的。华南建筑80年,迎来的将是学科发展的勃勃生机。 2012年9月8日午后的阳光下,我怀抱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样书走在清华园内,拜请吴良镛先生作序题名。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涌现出为华南建筑学科孺子牛般默默奉献的前辈和同事们,历史将会记住他们的努力! 孙一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