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第一章 人生履历: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的一生
一、童年和少年时代:内向、忧郁、坚韧的个性与舒适、富裕的家庭环境
二、大学时代:人生的春天
三、教师和学者生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四、创作生涯:走向“成熟”和“收获”的秋天
五、晚年:“冬天的旅行”
第二章 哲学旅行及其创作思想溯源
一、贝克特文学创作的“前(潜)文本”
二、笛卡尔:贝克特哲学旅行的起点
三、贝克特与前苏格拉底哲人的对话
四、贝克特与笛卡尔主义信徒格林克斯、斯宾诺莎等
五、贝克特与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
六、贝克特对康德和叔本华的批判继承
七、贝克特与语言哲学家毛特纳
八、贝克特与现代心理学和20世纪哲学思潮
第三章 美学路径与创作理念
一、贝克特的但丁情结
二、“朋友”和“他者”:贝克特与乔伊斯关系考
三、《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为乔伊斯《进行中作品》声辩
四、《普鲁斯特》:透视与揭秘时间、生命、艺术创作的本质
五、贝克特的美学主张:动态挖掘过程、理想核心、无可言说的真实
第四章 诗歌创作:抒情与写实
一、传记诗《星象》(Whoroscope):笛卡尔式的开始
二、“格言”(Gnome):彷徨与抉择
三、“多特蒙德”(Dortmunder):来自酒神的灵感
四、《回音之骨及其他沉积物》:寻找感情的归宿
五、情感的最后回声与《卡斯康多》
第五章 《徒劳无益》和《平庸女人的梦》的写实风格:“自我”与“表象”的世界
一、贝克特式写实主义
二、世界是“我”的表象
三、一个青年学生、恋人和艺术家的自画像
第六章 《莫菲》和《瓦特》:从写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一、《莫菲》:大世界与小世界的对立
二、小说创作的转向:从写实到实验
三、《瓦特》:从认知危机到语言表征危机
第七章 三部曲:走向后现代主义诗学,探究“不可言说”的真实
一、话语和语言的转向:法语写作的开始
二、理论与虚构作品的整合
三、《莫洛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
四、《马洛纳之死》:“作者之死”的寓言
五、《难以命名者》:难以命名、延异、意义之谜团
第八章 《无意义的文本》和《怎么回事》:小说的终结与“文本”的开始
一、写作的僵局与“失败的艺术”
二、“文本”与“书”(“小说”)的对峙
三、《无意义的文本》之意义所在
四、《怎么回事》:献给西方理性传统的“挽歌”
第九章 贝克特式荒诞派戏剧:从文字图像到视觉的舞台图像的转换
一、在“消遣”中诞生的艺术:“荒诞剧”
二、西方“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式“反戏剧”
三、《等待戈多》:我等待故我存在
四、《终局》:生命如棋之僵局,终而不止
五、《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声音中流淌的存在记忆
六、《快乐时光》:“幸福”的悲歌
七、广播剧与电视剧创作:走进“理想核心”——沉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