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览
来访者是一位中年男性。他年仅三岁的小女儿随其母亲回到老家以后变得越来越野,当她身边出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特别容易表现出一些“暴力行为”,有时候骂人,有时候打人,有时候甚至咬人。身为父亲的来访者已经意识到女儿这些行为潜在的风险性,然而无论是“糖衣炮弹”,还是严厉的教训,女儿一概不予理睬。而且,来访者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家中的老人对小女儿十分溺爱,女儿自然变得有恃无恐。来访者对女儿的教育因此显得困难重重。
咨询实录
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请讲你的困扰吧。
来访者:我的小女儿今年三岁,最近她跟着我太太回老家去了。刚开始她表现还蛮好的,见到很多小朋友之后,就学会碰一下这个人,拍一下那个人,有时候还咬人,像个小动物一样,让她停也停不下来,她还不知道从哪儿学了一句骂人的话叫“你这个大笨蛋”。我们不知道她是不是想要用这些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我想让她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但是不管我怎么严厉地教训她,她都不理会,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张医生:还有吗?
来访者:如果她旁边都是大人的话,会相对好一点;但是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在,她就会跟小朋友发生矛盾,因为她去碰别人一下、踢别人一下,别人肯定会打回来嘛。父母在旁边就只好教训自己的孩子,弄得大家都很不好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医生:她在回老家之前有类似的行为吗?
来访者:她在我们自己家里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她哥哥比她大十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好一点,哥哥一回到家,就会弄得她哇哇大哭。她之前在家就有一点儿,但回去以后更变本加厉了。
张医生: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她每次采用这种行为模式,是不是在她的利益被侵犯的时候?
来访者:观察过,实际上没有人侵犯她的利益,都是她主动去找别人的麻烦。
张医生:嗯,她过去有没有表现得好一点儿的时候,还是每天的表现都差不多?
来访者:偶尔会好一点儿,总体的感觉是,没有其他小朋友在旁边的时候。她会好一点儿。
张医生:哦,也就是全是大人在旁边的时候,她会好一点儿。那么,有其他小朋友在旁边的时候,是你们大人做些什么事情她才会好一点儿,还是大人怎么做她都不会表现好?案访者.以前我们给她糖畛的时候.她会好一点儿。现在的问题是,过年回老家,好吃的东西太多,糖已经不能成为一个诱惑了,所以现在没有任何办法能让她停下来。
张医生:就是说“糖衣炮弹”已经不好用了。
来访者:哈哈,对。
张医生:第一,我觉得她好像并不是要吸引大家的注意,虽然有些孩子经常这样,她很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看起来这是一个性格很外向的孩子,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强项,比如能喊、能哭、能闹,来让自己的意愿得以实现。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这是优点,就是特别主动,特别有攻击精神,特别会争取和捍卫自已的权益,对她未来的社会生存不见得是坏事。
来访者:对,我也有这种感觉。
张医生:如果孩子是被动等待别人把所有的东西都让给她,反而比较麻烦。所以,我觉得她这种脾气、秉性、天赋不是坏事,符合现代社会“不择手段”地争取自己利益的特点。我们要做的是帮她把“不择手段”去掉,变成“选择适当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但至少这种主动的精神是好事。 来访者:呵呵,对。
张医生:第二,她的年龄还非常小,如果长到了三四十岁还这么做,时间长了肯定会有问题,但是对小孩来说暂时没有问题。
来访者:嗯。
张医生:第三,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控制她的行为,把这种行为带来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来访者:您说的伤害是指?
张医生:潜在的伤害有两种:一是她攻击别人的时候自己容易受伤,二是别人反过来攻击她,她自卫的时候也容易造成伤害。原来你用“糖衣炮弹”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她不是经常能得到糖,她懂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你会作为奖励给她,当她能够轻易得到糖的时候,糖就失去了奖励的作用。所以,作为父亲,你要发现生活中新的、具备奖励作用的东西,或者是具有惩罚作用的东西,比如把她最心爱的玩具拿走,告诉她如果再这样做,这个玩具就不再还给她了,这样就能够规范她的行为。P3-5
如何做智慧的父母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寻求和探索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众多与育儿、教育相关的书籍应运而生。然而,众说纷纭的海量信息常常让家长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观这些信息,不外乎两类观点:一是呼吁“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主张教育越早越好,倡导家庭启蒙教育应该从胎儿期开始;二是认为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学校和社会的问题,这让一部分缺乏教育资源或是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有了自我安慰的理由。显而易见,这两类极端的观念都有各自的弊端,事实上,孩子的教育问题既与纵向的原生家庭有关,又与横向的学校、社会有关,孩子正是“纵”、“横”这两条线的交集所在。
二十多年前赴美留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美国学生似乎是一个个充满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普通人,而和我一样来自内地的留学生们好像不识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考试机器——勤于掌握书本知识,而疏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医学教育亦是如此!内地医学院强调医生要掌握相关的医学或生物学知识,而美国医学教育则强调医生要平衡掌握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知识。通过在中美两国医学院的系统学习、训练以及对一万八千多名来访者的咨询,我意识到,儿童、青少年时期需要的不仅仅是基于书本知识的应试教育,更需要基于人文情怀的、因势利导的心理咨询。而家长,天然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那么学习和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及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身为一名心理医生,我不想陷入空谈教育理论或名人现身说法的俗套,而更愿意为家长提供一个务实而独特的视角——从“问题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二十七个真实案例干预、纠正和逆转的过程,提炼出规律性、实用性的八大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以帮助众多家庭规避教育风险,防患于未然,或者引导“问题孩子”及其家庭走出困境。本书中的每一个案例均基于我与“问题孩子”或家长互动的咨询实录。
法则一:借助“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因材施教。许多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对“纵向”、“横向”教育的思考角度尽管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过于空洞,较少具有可操作性。本书借助现代医学体系中先进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所谓“生物”,是指孩子生而具有的特质,如有的孩子智力超群,有的则存在学习障碍,有的善于语言表达,有的极具艺术天赋。所谓“心理”,是指应对压力、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心理能力,如有的孩子防御机制成熟、情绪稳定,有的则冲动易怒、难以控制。所谓“社会”,是指孩子能够获得的各类资源,如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学习机会等,每个家庭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由此可见,基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分析模式,每一个孩子都独具个性、各有优劣,不存在任何一个固定的公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家长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也是写作本书的初衷。
法则二:孩子的早期问题并不等于天然缺陷,不能以负性的思想反复强调。许多“问题孩子”早期就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但这些早期的问题通常并不是无法改变的缺陷。如果家长能够聚焦于挖掘孩子的潜能,专注于孩子成长中可以改善之处,那么即便是“问题孩子”也可能变得“没问题”。相反,如果家长总是向孩子灌输负性的思想,势必导致孩子自尊心低下,原本没有问题也可能变得“有问题”。即使很不幸,孩子确实存在天然缺陷或慢性疾病,家长也要把孩子的缺陷或疾病仅仅视做“不完美”,客观面对事实,积极鼓励孩子的成长。
法则三: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在与陌生人、同学和老师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模式和相处方式。如果让孩子在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中成长,在温暖关爱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对他人施以同情和关心,就能够为孩子的人际关系乃至未来的恋爱和婚姻奠定良好的基础。
法则四: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心理咨询师”。无论是否学习心理学或者踏人心理咨询行业,父母天然就要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因此,除了运用中国父母所熟悉的“教育型”手段之外,更需要培养“治疗型”的亲子关系同盟,其基础就是善于倾听、善于理解。如果父母能够从关怀的角度去倾听孩子讲述自己的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的错误,从一味纠正孩子过去的错误转向关注孩子未来的成长,那么,父母与孩子无论是彼此沟通还是改正错误,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则五:给予孩子建设性的建议。批评、指正、苛责、命令的教育方式,孩子往往不太容易接受,甚至可能造成逆反的心理和行为,更有效的办法是给予孩子建设性的建议,让孩子亲身参与到教育和发展决策过程中。
法则六:危机亦是教育的良机。“问题孩子”发生危机的概率更高,但与此同时,孩子在危机中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此时,家长如果能够把握危机时期,与孩子共同构建问题的解决方案,孩子的记忆会更深,改变的动力会更强。
法则七:理解和接纳孩子在改变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正如吸毒的人在戒毒时会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一样,孩子在改变一个已经形成的恶习时,行为习惯上的变化会导致出现各种情绪反应。家长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戒断性情绪反应,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
法则八:明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重点培养目标。从年龄的角度,大致可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划分为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三个阶段,那么,不同年龄段的重点培养目标也大不相同。童年期(小学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步人少年期(初中阶段)和青年初期(高中阶段)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更为重要。从孩子未来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短程心理咨询督导俱乐部”的许倩、刘金雨、姚立华和雨晨全面参与了咨询案例的记录、整理和编辑工作。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的赵然教授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v of Illinois at(:hicago)的刘春宇副教授对本书的内容设计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对以上诸位同事、同人们深表谢意,与你们一起工作其乐无穷!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Science,简称IuPsyS)副主席张侃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赵学敏女士,没有她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和杰出的职业素养就不会有本书的顺利付梓。最后,我要将最真挚、深厚的谢意和敬意献给我所有的来访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帮助我成为一名拥有“助人”意愿和智慧的心理医生,他们也正以其特有的方式为年轻一代心理学从业人员的成长和普罗大众的幸福继续无私奉献着!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心理的困惑与迷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学校教育压力下,这种情况日益加剧。有的孩子厌学、早恋,有的孩子考试焦虑、自伤自残,甚至与父母成了“敌人”。
美国知名华人心理医生张道龙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短程心理咨询,为众多遭遇问题的家庭提供了有效、可靠的解决方案,不但帮助学生及家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效改善了家庭关系,保障了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同时引导他们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与心理自助能力。
《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亲子教育篇)》忠实记录了张道龙医生咨询与督导的现场对话全过程,包括二十七个不同家庭的真实案例,并加以精彩点评,将为更多遭遇问题的家庭提供帮助,也为更多健康家庭提供参考。
《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亲子教育篇)》由张道龙编著。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寻求和探索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众多与育儿、教育相关的书籍应运而生。然而,众说纷纭的海量信息常常让家长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张道龙编著的《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亲子教育篇)》忠实记录了张道龙医生咨询与督导的现场对话全过程,包括二十七个不同家庭的真实案例,并加以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