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到,便进入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隆冬。
改革开放以来,时令、季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制约弱了许多,寒冬中时时涌动着活力无限的春潮。
在我国东部沿海,有一座既古老又新兴的城市——槐洋市。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四千年前,这里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说它新兴,它和许多城市一样,是在改革开放的年月里发展成长的。现代化的楼房、大厦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新的铁路、公路像条条彩带,眼看着“刷刷”地长长、增宽,充满生机……
《国门刺槐》(作者安郁渠)紧紧围绕一起汽车、摩托车走私案的查缉、审理、私货处理的全过程所发生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展开。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槐洋海关的关员们发扬刺槐的精神,无私无畏,勇于斗争,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表现了国门卫士高尚的思想境界。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某地。腐败分子公然无视国法,和走私分子沆瀣一气,掀起了走私狂潮,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秩序。槐洋海关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忠实地履行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职责,既打击了走私分子的嚣张气焰,又揭露了腐败分子的罪行。
《国门刺槐》(作者安郁渠)紧紧围绕一起汽车、摩托车走私案的查缉、审理、私货处理的全过程所发生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展开。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槐洋海关的关员们发扬刺槐的精神,无私无畏,勇于斗争,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表现了国门卫士高尚的思想境界。
《国门刺槐》情节纯属虚构。如有与文中的人物同名同姓等雷同情况,实属巧合。
冬至一到,便进入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隆冬。
改革开放以来,时令、季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制约弱了许多,寒冬中时时涌动着活力无限的春潮。
在我国东部沿海,有一座既古老又新兴的城市——槐洋市。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四千年前,这里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说它新兴,它和许多城市一样,是在改革开放的年月里发展成长的。现代化的楼房、大厦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新的铁路、公路像条条彩带,眼看着“刷刷”地长长、增宽,充满生机。
该市城乡到处生长着刺槐树,尤其是在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刺槐树非常茂密,是一道道牢固的防风暴潮林带,成为这里的一大景观。有一个离海岸不远的小岛,刺槐参天,更使人心旷神怡。也许是这个原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就给这里起了一个香气四溢的名字——槐洋市。
离防风暴潮林不远的一块土地上,有一幢面向大海的四层小楼。 .它造型奇特,像古代城堡上的门楼,以其古朴典雅的神韵与周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伴。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株粗大的刺槐树。它那壮实的枝权,厚厚的、斑驳的树皮以及树皮中残留的疤痕,告诉人们它经历过无数的严寒酷暑和风风雨雨。小楼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楼正面门面上悬挂着鲜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徽,关徽下镶嵌着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中国海关”四个道劲雄健的镶金大字。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古色古香的楼房、粗大古老的刺槐正履行着庄严的使命——看守国门。
这里就是伟大祖国东部的国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槐洋海关。
一辆红色的吉普车驶出了槐洋海关的大门,在沿海公路上疾驶。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不少人对海关怀有或多或少的神秘感:他们都干些什么样的活?他们是如何工作的?知道的人都说,海关是国门,海关关员就是国门卫士;他们就像那一株株的刺槐树,无私无畏、尽职尽责地守护着国家的海岸、田园、道路、村落、门舍。
太阳像受到了飞驰的吉普车的感染似的,也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刚才它还高悬在西天的半空中,霎时,就挨近了远处的山尖,成了一轮硕大殷红的金盘。它非常尽职尽责,努力地放射着光辉,把湛蓝的天空、粼粼的洋面、广袤的大地装扮得多姿多彩。人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夕阳无限好”、“满目青山夕照明”的佳句,并品味着其浓浓的新意。
突然,西天边出现了几朵云彩,有越来越大之势,夕阳的光辉似乎有点黯淡了。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看来天气要变!”车内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话。
“没关系,就那么点云彩,遮不了太阳。它会被太阳驱散的!”有人说。
果然不错,没有多久,云彩散尽,晚霞更加璀璨。毋庸置疑,一点乌云遮不住无限好的夕阳的光辉,它预示着明天的朝阳将会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焰。
喧闹了一天的大海,平静了许多。远处,海鸥拍打着翅膀,迎接着来往如梭的巨轮和渔船。艘艘拖轮牵引着轮船犁起道道银色的漪澜,蓝色的海面,恰似被微风吹皱了的绸缎,闪金飘银,舒展飘柔,在夕阳下闪耀着金子般的亮光。
海岸层次分明,亮丽多姿。时在三九,海岸已经结了一层冰,好像给大海镶上了一道晶莹的银边。与海冰偎依在一起的,是一道宽上百米、长望不到头的沙滩。黄沙细细的、软软的,光闪闪,金灿灿。沙滩之上,就是那道一里多宽连绵一百公里的由高大的刺槐为主组成的防风暴潮林带。
刺槐,《辞海》对它的解释是:“刺槐,俗称‘洋槐’,豆科,落叶乔木,小枝具托叶刺,初夏开白花,有芳香,生长快,喜光,耐干旱瘠薄。木材供建筑、枕木、车辆、矿柱、薪炭等用材。叶可作饲料或绿肥。为行道树、观赏树及沙地造林树种。又为蜜源植物。”自古以来,槐洋人民就大量栽植刺槐,并用它搭篱笆墙,围地护院。近年来,槐洋人民又在海岸刺槐林里间栽了一些新的树木:油黑发亮的黑松、马尾松、苍劲的桧柏。松柏和槐树都是生长期长的树种,它们“搭配”能“久久长远”。另外还有挺拔的水杉、白杨和从太平洋彼岸引进的黄褐色的火炬松,也来“助兴”,不但没有喧宾夺主之嫌,反而在严冬中,补充了刺槐落叶后的缺憾,给了整个防风暴潮林以无限的生机。看那刺槐,在众多树木的簇拥下,更显得枝条挺拔有力。那颗颗尖利的荆棘,像利剑、像匕首、像钢枪,“保护着”整个树林的树木不受侵害。各种树木根连根,枝攀枝,形成了一道攻不破、摧不垮的“长城”,守卫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滨海城市,守卫着祖国的海洋和领空。尤其那村村落落的刺槐篱笆,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到了现在,现代化的楼房、小区多了,但是这种刺槐篱笆不时出现,仍然给人以刺槐树是槐洋市市树的印象。
一条宽阔的沿海公路时而进人防风暴潮林带,时而从林带中飘出,与沙滩并行。将槐洋市沿海的渔村、渔港、工厂、浴场、海水养殖场、国家开放的口岸码头连接起来。坐在吉普车里,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市内林立的高楼大厦一天一个样地展着新姿,各种“花园”、“山庄”依山傍海,风光旖旎。海岸上,座座码头,巍然屹立。吊车凌空,运转不停。大海中,巨轮进出,汽笛长鸣,渔轮穿梭,一派繁忙景象。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