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课
智猪博弈:既做聪明人,又出傻力气
猪圈里有一头小猪和一头大猪,猪圈的一侧有个踏板,每踩一下,另一侧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饲料。如果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有机会抢先吃到食物。当小猪去踩踏板时,大猪就会抢先跑到食槽,将食物全部吃光;如果大猪去踩踏板,小猪会抢先跑到食槽前吃食,但大猪仍然有机会获得一些残羹。如果两只猪同样具有智慧,那么,小猪会选择等待,而大猪则会奔波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于小猪来说,选择等待是最佳的策略,如果它去踩踏板,那么就会什么都得不到。作为大猪,为了获得食物,它必须去踩踏板,虽然小猪会坐享其成,但是大猪依然会获得一些残羹冷炙。
智猪博弈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职场中,既有守株待兔的“小猪”,也有吃力不讨好的“大猪”。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如果不懂得智猪博弈的道理,就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扮演起“大猪”的角色。
焦晨是一位刚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他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电话,向老同学大吐苦水:“我真是要累死了,部门所有的工作都让我一个人干,简直成了干活机器了!”
焦晨所在的运营部属于公司的核心部门,每天从早忙到晚,很难有机会停下来喘口气。最让人崩溃的是,如此重要的部门,公司只配了三个人:部门主管、主管助理以及普通员工。焦晨处在主管助理的位置,不上不下,正好被卡在中间。主管每天的任务就是发号施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会来这么一句:“焦晨,把这件事给我办一办!”焦晨接到活后,虽然也想把任务分配给普通员工小米来做,但是小米的学历低,能力有限,终究不太放心,而且他还是主管的亲戚,不能太颐指气使。久而久之,公司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找运营部办事,就找焦晨一个人。
有一次,小米把一叠发票搁在焦晨面前:“焦助理,你帮忙去财务报一下吧。”焦晨被噎得说不出话,过了好一阵,才说:“你自己怎么不去?”小米回答道:“我跟财务不熟,你去好一点。”尽管心里愤怒无比,碍于同事情面,焦晨还是去了。到了年底,由于运营部业绩出色,公司奖励了四万元,部门主管自己拿了两万,焦晨和小米各得一万。焦晨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自己奔波了一整年,得到的奖金竟然和不劳而获的小米一个级别。焦晨转念想想,如果自己也不做事了,那么来年可能连这一万元也得不着了,甚至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想来想去,只好继续干着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像焦晨这样的“大猪”比比皆是。在一些人浮于事的公司里,一件任务往往会安排很多人来一起做,结果就会出现“智猪博弈”的现象。虽然“大猪”知道“小猪”一直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但是迫于丢掉饭碗的压力,只能主动去完成任务,于是“小猪”们乐得逍遥自在,任务完成后,奖金工资一点都不少拿。
一般来说,任何一家企业都存在着两拨势力。一拨是业务骨干人员,他们是一些干实事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崇尚用业绩说话的员工,也就是“大猪”;另一拨则是守株待兔、坐享其成的“小猪”,“小猪”的业务能力虽然较弱,但是他们懂得迎合企业老板的喜好。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里就会出现“小猪吃着大猪跑”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在于管理机制方面的缺失。传统的“人治”文化,对“智猪博弈”现象也有煽风点火的作用。那些懂得做人的员工,不做事也能获得利益;而那些专注做事的员工,就算累死也难以有出头之日。很多“小猪”以逸待劳,等到“大猪”跑累了的时候,惺惺作态地做做样子,让领导注意自己,以期获得赏识或捞个一官半职。
随着公司体制的完善,这种人浮于事的作风也渐渐得到抑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施行绩效制,如果员工的活没有干好,那么即使是天天拍马屁也没有用。
在这种形势下,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应当努力工作,用业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获得较高的薪水和晋升空间。当然,也不能像老黄牛一样埋头傻干,要结合智猪博弈的智慧,既做聪明人又出傻力气。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