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挨着的加拿大》由杨然著,本书由著名文学评论家黄桂元作序!新华社原副社长崔济哲推荐阅读!
每个想出国和想把孩子送出国的人都要读一读!
轻松的笔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国外世界!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余小惠,《潜伏》、《借枪》作者龙一真情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挨着的加拿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然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挨着的加拿大》由杨然著,本书由著名文学评论家黄桂元作序!新华社原副社长崔济哲推荐阅读! 每个想出国和想把孩子送出国的人都要读一读! 轻松的笔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国外世界!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余小惠,《潜伏》、《借枪》作者龙一真情推荐! 内容推荐 《不挨着的加拿大》由杨然著,这部书话题涉及到了文化、宗教、国情、地理由来、历史沿革、社会问题、价值观、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仅看全书目录,举凡读书、考试、法规、习俗、传信、签证、驾照、市场、网络、手机、假日,宠物、麻将、寺庙、教堂、瞧病、洗牙、选举、媒体、吸毒、动漫、宅男、铲雪、合租、买车、过年、花钱、抢劫、赌场、彩票信用卡与猪流感,原住民与黑社会……几乎包罗万象,巨细无遗,《不挨着的加拿大》谋篇布局,丝丝入扣,和盘托出,娓娓道来,删繁就简,要言不烦,出国者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拿来就用,立竿见影,使人不仅长了见识,还自有添趣增智的功能。 目录 【壹】【国外大学不好混】 大学教授的口音 大学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贵得要死的教科书 ESL的生活 Luther College和Carmpaign College 【贰】【吃饭,必须要面对的柴米油盐】 NO NAME的发霉米 冬天吃火锅 中国店 KFC的Toonie 麦当劳的价钱 越南餐馆 老外的饭馆 吃日餐 买菜 自己做饭 加拿大的酒吧 【叁】【说不尽的四个轮子】 如果我超速 公车停驶告示 铲雪再铲雪 冬天汽车插电 公车和公车司机 不得不说的故事 H君撞车与汽车保险 买车,拍卖 外国人换汽车 驾照 L君买车 【肆】【同样在国外,这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假高中文凭与假托福成绩 考试作弊的人们 回国的人 留下的人 来加拿大女生的三种类 型:念书,懵懂。找老公 偷偷回国而家里都不知道 花到没钱的人们 国外同居很普遍 Jasorl的故事 被女朋友告强奸的某君 【伍】【给我一个蜗牛的家】 租房子和房东 黄猴子、黑瘦子和白胖子 公寓和Boardwalk 四人一问的网吧 七人住One Bedroom 富二代的高级公寓 找室友和与女生合住 学校的宿舍 自己搬家 Homestay中国人和外国人 【陆】【阳光灿烂的平凡日子l 洗盘子 Futurestlop和BestbLJv WOW 回国的机票 买衣服,舒适不流行 宅男和ACG专卖店 没有网络就活不下去的 留学生活 加拿大的庙 宠物和宠物的粪便 Garage Sale 他乡的春节和圣诞 东西方的节日 麻将和斗地主在西方 国外的手机 L君在Superstore的打工 【柒】【老外也是一样面包养百样人】 温哥华要钱的 印第安人勒索 老外的生活哲学:钱到手就花 低收入和高收入老外的区别 议员的大房子 没希望的原著民 摩门教的传教者 耶和华见证人的传教者 和《守望台》杂志 牧师和传销一样的定额 及拉人入教 加拿大的警察 Luke同学 所谓“香蕉” 外婆死了3次的老外 一面闯红灯一面念叨着 “break the law”的老外 拿着装饰宝剑被公车司机 报警的Teerlager 【捌】【外国月亮没有比较圆】 政府撒药灭蚊子 千万别找律师 假结婚移民批了,真结婚的没批 冬天的温度、加拿大的气候 看牙 学习签证 入境签证 加拿大的选举 盖不完的实验小楼与 修了三个月的半座桥 赌场和赌场的人 649和Super 7 申请不到的信用卡 什么都治不了的 Family Doctor 得了急性阑尾炎的阿姨 差点死掉的广东人 SARS与猪流感 西方用电钻的做饭节目 温哥华市中心的毒品注射所 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 原住民开赌场和政府对峙 Regirla的昨与今 【玖】【华人威武】 温哥华Richmond招牌 卡尔加里的黑社会总部、温哥华的堂口 中文媒体在西方 试读章节 1 大学教授的口音 大学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加拿大也像国内大学有时会有口音很重的老师。理科学院和工程学院有大量老师来自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文科学院和管理学院则有西欧、东欧以及加拿大东部法语区来的老师。于是乎五花八门的口音便有了生存施展的空间。根据在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trage,在国外近似于雅思、托福的语言教育系统)得出的经验,中国人说英语多数带有浓重的口音,但最后能说的好。一般认为日本人是最不会说英语的,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日式英语的问题。日式英语确实干扰了日本人记住正确发音,因为日文的片假名组成的外来语词汇都是按照发音拼成的,很多是英文单词,转换后的发音却变得很日本,例如所有的“r”他们都会发成“1”,因为日文没有“r”的音,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原词是英文,所以日本人经常以为他说的是英语,但其实发的还是日文的音。不过如果能忘掉日文的那些日式发音,日本人倒是可以说好英语。我遇到唯一纠正不了自己舌头的是韩国人,无论怎么样都是带着很重的韩语腔,除非是很小就出国的韩国人,否则好像这是最难扳的一种腔调。上某韩国老师的经济课,半学期过后班里仍是有人说听不懂,这大概也是每次老师问有没有问题时都没人回答的原因。 另外就是印度口音,也是我们中国人听不惯的口音之一。这里有习惯性的区别,比如中国人会很习惯听中国口音或是韩国、日本口音的英语,完全不懂法语口音或是西班牙语口音,而老外则恰恰相反。印度口音也是如此,老外多数比较能接受。印度人说话声音发扁,而且含糊,字都黏在一起,某克什米尔老师上课如果不写板书几乎大家都听不懂。西班牙语口音是我觉得最难懂的一种,因为西班牙语的语速要比英语快很多,他们说英语往往也是这种语速。有时候听见拉美同学聊天,听了一会之后都还不禁要问下他们说的到底是英语还是西班牙语,我经常猜错。大学某节数学课,一个墨西哥老太太教。第一节上到一半,洋人纷纷离席,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听不懂老师说话,于是集体去系里抗议去了。系里的回答是,无能为力。 法国口音是加拿大最常听到的口音,因为加拿大是双语国家,大半个魁北克省都只说法语,那里最早是法国人建立的殖民地,加拿大的名字就是来自那里原住民的语言,意思是村庄。法语说起来经常省略辅音,所以有人觉得法语写起来很冷静,但是说起来很热情。第一次听法语口音是ESL的一位法国同学,他说英语几乎也是完全不发辅音,听得我一头雾水。大学里的老师无论是法国来的还是魁北克来的,口音都很重,如果不作好心理准备就完全听不懂,必须抓住一些音的要点联想着听才能明白。还有德语口音,令人惊讶的是德语口音倒是很好理解,不知是不是因为与英语同源的原因。阿拉伯语的口音也是匪夷所思,总觉得有一团东西罩在他说的话上面,偶尔露出一下头,听着雾里看花一般。再有就是伦敦腔,浑厚的英语口音,别看是英语,在北美听起来还是很怪异。因为加拿大的发音有些接近美国的美语发音,虽然也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加拿大比较偏向美式英语,而澳大利亚比较偏英式英语。最后是苏格兰口音,苏格兰语和英语的区别大概是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区别,就是说完全不一样。我在的城市有专门的苏格兰学校,是除了法语学校外最大的独立语言学校,你要是问一个苏格兰裔他是哪里人,他一定不会回答是英国人。他们自认为是完全独立的民族,语言的传统也就保留着,你要是听到像号角一样声音空洞又硬硬的口音,八成就是苏格兰人。 除了口音各异,另一点是在外国大学,教授权力比系里大,这一特点很明显。系里基本就是管事的,系主任既管不了下面的教授又承担着很多压力,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没人愿意做这个系主任的原因。在国内可能匪夷所思,但加拿大就是如此。加拿大的教授是个职称,不是说在大学教书就能称为教授了。教授除了要求必需的博士学位外还要进行考试,通过考核的才具有教授资格。像我的大学经济专业的一位老师已经教了快20年书,但因为只有硕士学位,所以仍然是讲师。教授分为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一般拿到资格的都从助理教授开始干,每年有审核,要求有学术成绩才能保住工作和教授的位置。每隔几年教授有一段学术假,半年到一年,可以带薪休假,这是专门出成果用的。助理教授多数是合同工,从一年到三年不等,所以地位并不牢靠。但一旦评上副教授,基本就是终身制了,除非特殊原因,学校不能开除。所以副教授以上的人就可以不必担心出不出成果和失业危机。而系里对于这些人几乎毫无束缚力,连学校都不能开除他们,系里又能怎么样7所以副教授和教授的权力很大。教授可谓是凤毛麟角,有时候一个系也没有一个教授,而有教授的系,教授也不见得愿意当系主任,所以往往系主任是副教授,而系里有教授,系里的约束力就更小了。 因为这种体制,所以教授教课随心所欲。上面提到洋人都听不懂她说话的数学老师系里就无能为力。东部有所大学整个物理系都不承认伽利略定理,于是学生只好服从。某学校政治系整个左倾,于是右倾的老师到了那里什么都干不成,最后多数被挤到其他学校。诸如此类学术上的专制很多。具体到上课,每门课要用的书是教授自己定,于是就有教授每每使用自己的著作增加收入。课程的安排和打分也是教授定。有的课简单到只有一个期末考试,占100%成绩,一番两瞪眼。有的是一个期中加一个期末或是一篇大论文加期末,各占50%。而有的课就复杂了,出勤、课堂表现10%,期中20%,小论文、读书报告10%,大论文20%,演讲10%,期末30%,一大堆东西要做。还有的理科课包括实验、作业,两次期中加上期末,也是林林总总一堆。这些都由教授自己高兴来定。如果教授对你不满或是你的观点不合他的胃口,有时随便找找茬也没地方说理。所以就是在国外,教授的性格也是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课堂气氛,有时候也会影响分数。 P18-21 序言 序(之二) 朱毓朝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杨然回国好几年了。前几天突然收到他的电子邮件,告知他在加拿大留学时写的随笔就要结集出版了。请我写个序,我看了一下书稿,挺有意思的,稚气与老成相映成趣,幽默中不乏纯真,也唤起我不少有趣的回忆,于是应了他,就写上几句。 杨然是我的一位大学同窗好友的公子,来加拿大留学时就在我执教的大学就读。前后七八年,他先后拿到了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又在加拿大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成了“海归”一族,现定居在家乡天津。所以这段加拿大的留学生活是他过去“洋插队”的经历,这本随笔是他在加拿大学习和生活的真实纪录。早就知道他喜爱中文写作,在加拿大时常常写点小东西,没想到最后丝丝缕缕的能成书。算是个惊喜。 我二十多年前来到和杨然相同的城市与大学留学,拿到硕士学位,多年后拿了博士学位又回到母校任教,熟则熟矣,也就有些“熟视无睹”了,看了杨然写的那些关于加拿大的小文章,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里,亲切熟悉,还有些许新鲜感。 杨然是我在这里开始教书几年后来的,那时念本科的中国留学生已经不少,现在当然更多了。他们的留学经历虽然各异,但相同的体会也很多,杨然的这本书里就有很好的反映比如如何英语过关,女Ⅱ何应付课程,如何体会学校的管理,如何适应加拿大社会的生活等等。本科留学生部是些年轻学子,年轻人的心态和体验是特别的,新鲜、敏感、充满活力,但又有沉淀不足和思考局限的缺憾;年轻时的留学生活是人生旅途中相对轻松的日子,无牵无挂,敢想敢说,但也是一段青涩的探索时期。比如远在旅途他乡的思乡之情在杨然的书中就没有过多的表现,但也许这正是他最后海归的原因之—呢。总之,因为这本书是出自一个归乡的游子之笔,所以其视角与留学后定居海外的游子有所不同,读者应该可以注意到其中的差别:比如作者自始至终是从一位观察者的角度来描述在加拿大的所见所闻的,所以难免有所取舍和偏差,套用杨然在书中的表达,加拿大的月亮到底圆不圆,不同的视角也许有不同的结论,见仁见智。 对于像我们这样在加拿大移居多年的早已成家立业的人来说,留学的日子似乎已是遥远的过去,现在更多的是“梦里不知身是客”“却把他乡作故乡”的心境了,所以读杨然的书,有时真有一种恍然不觉其中之味的感觉不由得问自己要是我来写这样的随笔,我该如何写;这才真正悟出年少时读过的辛弃疾的词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真意。 杨然写的故事,真实可感,情趣盎然。这本书为那些准备安排孩子留学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参考,也可以作为年轻人出国留学的生活提点和经验之谈;而且还将会是一本既轻松愉快又增广见闻的大众读物。当然,别人的故事是别人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激动和失落、甜蜜与苦涩。不过,开卷有益、读读这本曾远游留学的过来人的真实经历,当有所获。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没错的。 是为序 后记 这本书的成书其实很偶然。因为一直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上知识结构其实是杂学,所以对于到加拿大的一切都不由自主的想要知道得再多一些。当时每周都和家里网上聊天,把看到的、听说的新鲜事以及自己的思考和家里人聊,种种的趣事和文化及行为方式的不同往往让家人十分开心。时间长了怕自己忘记,于是就一点一点零敲碎打地记录了下来,其中也开始多了一些思考与对比。 这本书原来有个副标题,叫“每个想出国的人和每个要把孩子送出国的人都要看的书”,这是我的真心想法。国内也好甚至已经出国哪怕有一段时间的许多人,往往由于局限或是生活奔波,对于国外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了解不够,常常人云亦云。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尽可能的还原一种真实,介绍一些常识,让那些对出国有憧憬的人看过、想过再行动,也为已经行动的人有所帮助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是自己这些岁月的一段记录。 书的文字叫做“不挨着”的加拿大,而照片部分则取名“靠谱”的加拿大,其中两者的意味就请读者们自行体会了。 这本书的主要稿子都是2010年以前完成的,之后又发生了很多事,有些描述可能已经不准确。比如最近一次联邦大选。保守党大胜,从而结束了不稳固的少数派政府局面,再比如Super7彩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彩票系统Lotto Max。为了保持完整和原汁原味,这些小小的变化部没有加人,以后也许会再补充。 这本小书的成书过程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除了感谢我的家人,还要特别感谢为我作序的黄桂元、朱毓朝先生,以及天津社科出版社的社长郭栋先生和为本书成书付出很多的张映勤、陈树林先生。此外还有双木广告公司朱慧影小姐为本书做的精美设计,以及特别感谢余小惠女士绘制的幽默插图。还有很多很多人无法一一道谢,敬请原谅。 杨然 2012年于天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既是出国生活指南,又是枕边闲来无事可以翻着领略多彩异域生活的休闲读物。 ——余小惠(著名作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杨然以他敏锐的眼光和亲身的感受记述了留学生活的世态百相,在畅达明快的字里行间、在美丽动人的照片背后,都掩映不住他充满寻求的目光和睿智的思索。当今,留学国外者众矣,他们行色匆匆、东奔西忙,像杨然这样用心记下自己生活脚步又有所感悟的有几个? ——龙一(著名作家。《潜伏》、《借枪》作者) 这本书为那些准备安排孩子留学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参考,也可以作为年轻人出国留学的生活提示和经验之谈;而且还将会是一本既轻松愉快又增广见闻的大众读物。 ——朱毓朝(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政治学教授。南开大学客座教授) 此书真正是开卷有益,字里行间充满了杨然式的随性和机趣,好玩,好读,又实用,当做今日留学生的出国“小百科”,亦未尝不可。 ——黄桂元(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作为新华社记者,曾赴加拿大,但来去匆匆,况加拿大比中国还大,看也不及,游也不及。读了杨然这册书,所余遗憾豁然而释;去者读而有回味,未去者读后会徒生去意。好文章好就好在这里。 ——崔济哲(原新华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个文学高手,应该是见别人所未见,道别人所未道,并能化平凡为神奇,上升到理性高度。杨然便展现了这方面的才华,在一般人眼里的平常事情,在他心中则成了鲜活话题。 ——张映勤(《天津文学》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