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温·鲍特执导的《火车大劫案》首开叙事电影先河(也被誉为“史上第一部西部电影”和“史上第一部劫案电影”),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影片发行已逾百年,时长仅十一分钟,放映时也只需一卷胶卷,却影响了众多的现代电影人。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乔治·P科斯马图斯(George P.Cosmators)和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曾分别在《好家伙》(Goddfellas,1990)、《墓碑镇》(Tombstone,1993)和《美国黑帮》(American Gangster,2007)中借鉴这部鲍特经典。
在影片《火车进站》(The 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 Station,1985)中,奥古斯特·卢米埃(Auguste Lumiere)和路易斯·卢米埃(Louis Lumiere)首度结合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两大技术革新:他们用摄影机拍摄了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火车——进站时的恢弘场景。《火车大劫案》沿袭了该片的传统,也是电影史上早期的里程碑作品。另外,《火车大劫案》的情节也是对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结合了报纸对铁路劫匪的报道和通俗西部小说读者熟悉的主题。
终日与枪械为伴的男性角色加上多个死亡场景,影片即便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算得上十分暴力。然而该片却因为在拍摄手法上的创新以及对类型片常用元素的运用而在影史留名。影片由十四个镜头构成,涉及多个不同的场景,画面类型丰富,运用了长镜头、特写等拍摄方式,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鲍特运用了穿插剪辑的手法来表现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这种剪辑方式不仅不会破坏影片的连贯性,反而有利于渲染紧张气氛调动观众情绪。鲍伊在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美国救火员的生活》(Life of an Amerrian Fireman,1903)中也采用了这种手法。
另外,在托马斯·爱迪生的作品《舞者安娜贝拉》(Annabelle the Dancer,1884)和卢米埃兄弟的《蛇舞》(Serpentine Dance,1896)的启发下,几位艺术家曾尝试对鲍伊的影像——《火车大劫案》的片段——进行手工上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发现被五花大绑的报务员的年轻女孩、在舞厅嬉笑的女子两人身上的裙子和死去的强盗身上的服装,以及两位女子的裙子在枪支开火时的闪光和随后冒出的烟雾。这位强盗后来在影片中最著名(也是被模仿次数最多)的场景中起死回生并不动声色地朝观众开了一枪。
宝林历险记
《宝林历险记》共二十集,每集二十分钟,以两周为间隔在影院播出,每一集的结尾都扣人心弦。事实上,电影名词“剧末悬念”(cliffhanger)就来源于这部电影。
影片的情节通俗易懂。年轻的宝林(Pauline,珀尔·怀特[Peal White]饰)出身上流社会,性格坚强热烈。一位富有的叔叔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宝林结婚后就可以真正继承这些财产。然而宝林有自己的人生计划 为了实现成为名作家的梦想,为了搜集写作的素材,她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刺激冒险。平时负责打理遗产的是宝林叔叔的秘书科纳(Koemer,保罗·潘则[Paul Panzer]饰)。这位表面友善内心邪恶的伪君子一直密谋杀害宝林,侵占遗产。因此,宝林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她面对过疾驰而未的火车,曾险些被剁成肉泥,有过被遗弃在热气球上的经历,还曾悬挂在悬崖边上。每一集《宝林历险记》都以女主人公遇险的戏剧性场面收尾,这样紧张的悬念让观众欲罢不能,只能两周后再次走进影院,满怀期待地观赏最新一集的《宝林历险记》。宝林总会奇迹般地逃脱,然后再陷入新一轮的危机之中。
《宝林历险记》的大获成功对早期电影发展意义非凡,珀尔·怀特也是影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影片在一战爆发前几个月上映,是现代动作电影的核心——悬念制造——的鼻祖。另外,片中宝林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坚决按照内心的渴望与梦想行事的情节,以及这个独立自主的年轻女性形象,都能打动现代人的情感。然而,在二十世纪初,这种积极主动是相当激进的。
现在可能已经没有看过《宝林历险记》全集的人在世了。最初的二十集影片已有十一集失传。事实上,据估计百分之九十的默片都没能保存下来。现存的九集《宝林历险记》是为欧洲影院特别剪辑的版本,时长不到原版四百二十分钟的一半。
为什么早期的电影人对待自己的劳动成果会如此随意呢?确实,因为时代的限制,人们对硝酸盐胶片化学性质的不稳定知之甚少。但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已经放映过的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商业价值,胶片得不到妥善保存,上面的内容很快就消失殆尽。P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