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牛津的夏天(海德里道28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菲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艾米是一个生活在英国的台湾女人。她的父母在她5岁的时候移民到英国,她从此在英国读书、长大。我和她偶然于我曾经的房东太太琳兹女士在家里举行的下午茶聚会上遇到,那时艾米正在剑桥大学读语言学博士,但是她住在牛津的夏日城(Summer Town)。

很多中国人都会问她:“你读这个语言学博士有什么打算呢?念完了就快50岁了呀!”艾米回答说:“我早就喜欢的,但是原先一直没有时间,现在有了空闲,我就赶紧开始吧。”

可是几乎没有英国人问她同样的问题,因为,在英国的大学校园里,七老八十的“老大学生”很多见。好多人退休后重新回校园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念完的学位继续下去,你说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退休金都已经开始领了,还管什么学位不学位的呢?其实,他们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就是喜欢,想念完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念书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什么时候有钱有空闲也有力气,就接着念呗。

那天在琳兹家拥挤的小客厅里一见到我,艾米马上从粉红色的小电脑包里掏出3份问卷让我答。我一看,全是她为了写论文用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调查问卷,问题全都围绕着中文学习者与英文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的差异展开。问卷上设计的各个问题极其烦琐,常常前一页先问你为什么这样思考,后一页又问你为什么不那样思考,第三页又问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等等,题目旁边还有各种卡通风格的配图来帮助答题者更好地理解提问。

英国人的问卷往往这样,让我们这些聪明的中国人总是心怀疑虑:为回答者考虑得如此周到,可是题目似乎又显得低幼的这一个个问题背后,该不会藏着什么高级陷阱吧?其实真没有陷阱,他们有些时候就是简单得过分,他们相信,越简单越清楚,越简单态度越积极。比如导师给大家分发论文写作要点,当中肯定有一条:请将你论文中引用的资料罗列在文章后面的引用文献目录中。紧跟着,他竟然又来了一条:论文中没有引用的资料,请不要罗列在文章后面的引用文献目录中。

中国学生看到后的反应很一致:大笑不止。因为这确实有点可笑,我没引用的资料,我干嘛要罗列上呢?但是导师发话说:“我写上了这条,就是确切地让你知道,如果你这样做了,是不允许的。为什么不被允许?因为我已经明确告诉你了不允许。”

“哈哈哈”,中国学生听完这拗口的解释,肯定又会大笑。真的是英国人太笨中国人太聪明吗?其实不然,我们喜欢用常识判断事物,但他们用白纸黑字的条文规矩来说话。哪一样更简单明了,更安全可靠,成本也更低呢?这样一看,当然是那个使用更简单方式的人更聪明些。也许他们害怕思想不太好统一,所以,就只统一规矩。这样,省下用舌头讨论常识是否准确、判断是否可靠、如何进一步统一步调的那些开会时间,至少可以用来享受生活呀。

艾米的那份问卷,我耐着性子,一个一个题目终于答完了。当我把问卷还给她的时候,她像大丰收的农民一样高兴。  艾米看上去比45岁的实际年龄年轻一点,她脸上仔细地化了妆,但是细细的黑眉和桃红的嘴唇依旧掩饰不了身体里透出的疲惫气息。和很多我之前认识的台湾同学一样,艾米也是南方人的体型,很小巧;但是和他们不一样的是,她讲中文的时候并不细声细气,反而是粗声大嗓,大概因为她父母老家都是在北方的缘故。听她用北方风格的粗声大嗓讲着台湾风味的普通话(她称之为“国语”)谈起对英国男人的看法,我快要笑破了肚皮。

她说嫁谁也不要嫁给英国男人,因为“他们都是穷光蛋”。

为什么呢?艾米说:“他们从来不存一分钱!银行卡都是从这张信用卡上借了钱,去还另一张银行卡上的欠账。就算这样,也还是要去泡酒吧,开周末派对,买时尚新衣,到海外度假,吃喝玩乐一样都不能少。等到下个月的薪水发到手,刚一到银行卡上,就又还账了,所以就接着再欠。”

我说:“拆了东墙补西墙,不会人人如此吧?”

艾米说:“当然不是人人如此,但是很多人就是这样的,而且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大概和这里的社会保障比较完善也有关系吧?就是说他们也不太需要存钱,是不是呢?”我问艾米。

“有点关系,但是还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有问题,所以才会有金融危机呀!你看我们中国人,即便移民来这里,在同样的社会保障体系下生活,不也还是喜欢存点钱吗?我觉得还是存点钱的好!”艾米说。

“就因为他们花钱不知道节省,怎么高兴怎么花,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他们和女生交往的时候,也谈不上慷慨。”艾米接着感慨,我猜这是她的亲身感受。

“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就连一起吃个晚饭,都要各付各的账单!说得好听一点这叫‘独立’,说得不好听,就是他不想给对方买单呀!不愿意给她占了一点点便宜呗。可是两个人却是好得吃饭的时候都要在桌面上互相拉着对方的手,深情款款地望着对方,眼睛对着眼睛地说话,吃饱了更是两个人手拉手回家睡觉去了……”说到这里,艾米的语气听起来简直有股子愤怒藏在里面。

我倒是在一边放声大笑起来:“这是人家的文化嘛,就是比较独立,也比较开放的嘛。你不喜欢的话,不理他,不跟他走就是了!”

艾米说:“是呀,如果你对他说,嗨,你可不可以给我买单?我是你女朋友,他就会说,这是他们的文化,当然不是绝对的,偶尔他也会请你一次;可是,带他回中国,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台北,我试过好多次的,我跟我的朋友给他付账单的时候,哪一次他都没有拒绝过!”

我实在是忍不住,又一次哈哈哈哈地大笑道:“这又是我们的文化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1-5

书评(媒体评论)

这书里写的是牛津城的日子,有对爱的理解、对钱的理解、对孝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

——倪萍(著名媒体人、《姥姥语录》等多部畅销书的作者)

信仰让我们拥有浊世之清、污世之净、闹世之宁、动荡之定。拥有一种信仰,然后在爱与被爱里缠绵,而不是在它里面挣扎。

——杨志军(著名作家,著有《藏獒》等作品)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尤其书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儿:李甜樱、陈盛世、张树碑、白老师、哈瑞、静好、珍妮、博士夫妇……

——李少华(著名翻译家,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罗生门》等)

后记

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所有家人,特别是爸妈、妹妹、East Guo和David Guo。有你们,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快乐。

Thanks to Warren Buckland help (Warren Buckland teaches film studies at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He is author of eight books, including Film Theory. Rational Reconstructions (2012);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 (2006); and the bestselling Teach Yourself Film Studies 2008),沃伦·巴克兰德(Warren B1ackland)为本书英文部分做了校正。沃伦·巴克兰德是欧美电影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现为英国牛津唯一拥有电影研究专业的布鲁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博士生导师。目前他已编、著有20多部作品,以87个版本、7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其中包括畅销多个国家的作品《电影研究入门工具书》(Teach Yourself Film Studies,2008),他的作品《电影认知符号学》已经雍青翻译成中文并将于2013年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感谢warren为本书英文部分做的校正;感谢本书编辑中央编译出版社杜永明先生、青岛崔立群女士;感谢@单蓓蓓qd、@菩提须问、@连谏、@良友大漠、@出版人王三石、王法艳、何毅、@candy090212、墨点工作室、薛原;非常感谢高继民先生、油画家宁雷先生;非常感谢青岛保税港区管委在作者创作后期,为采访、插图创作采风等必要活动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所有对本书有帮助的朋友。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王菲Fayewang,请告诉作者你的阅读感受,说出你的故事观点。

序言

牛津的房子朝向混乱,绝大多数猛一看判断不出朝向,再看看,还是辨别不出,至少我是始终辨不清楚。还有些房子倒是像英国的巨石阵和我们中国闽南的土楼那样,围成一个圆圈、椭圆或半圆圈,成为相对独立的社区。只知道它们并不朝南,也并不完全朝哪个方向。

我曾经住在牛津海丁顿山附近的海德里道28号,我的小房间在二楼朝院子的方向。我们的海德里道28号大门朝东北,由此推算我的窗户应该是朝西南方向。牛津的夏天美得无以言表,却短得稍纵即逝,而春天、秋天特别是冬天漫漫悠长,我的房间因西晒而日照充足,暖暖洋洋,很是舒服。海德里道28号和26号其实是一栋联拼的老房子,我们前后的院落都很大。前院,房东陈先生用来停他的二手宝马车,还搭建了一个修车房;后院,我们支起了一把墨绿色的连桌大遮阳伞,伞下有四把咖啡色木椅,不过白老师和李若诗主要是在大遮阳伞下放自行车,因为牛津经常忽而天晴忽而下雨。

院落四角,种满了郁金香;院子中央,围成圆圈形状埋着很多水仙花的种子。3月到5月,是院子里最美的时候,我们也会常常坐在院子里,聊聊天,喝喝茶。

那两年,我除了没日没夜地读书,写那些偶尔也还算有趣的洋八股论文,再就是看到了种种和我的世界不一样的生活。

似乎在牛津,在海德里道28号住的时候,遇到过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让我难忘。有时,他们的故事会突然从我脑海中冒出来,好久也不离开。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说:“牛津,是一个很容易找回自己的地方。”大家都在这里找回了自己吗?

内容推荐

《牛津的夏天(海德里道28号)》记录了中国留学生在牛津大学、牛津城里的学习和生活点滴、人生意趣、异域风情。

张意蕴是北京来的留学生,她说自己真是受不了找个中国男人当男友。

5岁就从台湾移民英国的艾米却说,全世界就数中国蓝(男)人最慷慨!

13年前为了躲债远嫁北欧的福建女人张丽珍,从去丹麦的第一天起就成了“珍妮”。为了一条裙子,珍妮和第五个丹麦老公又离婚了!

香港女孩可可马上就30岁了,她说得直白:“我只吃鲍鱼,不要香肠。我只爱女人,不要男人。”

金来和宗宗都是大陆富二代。父辈一个靠夜总会发家,一个搞高端房地产。在牛津大把英镑大把时间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倒成了磨砺。

“真中国”饭店里的强哥和后厨其他师傅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事。强哥偷渡来英国,整整15年没有和老婆见过面。

英国文学博士张树碑第一次来牛津做访问学者时,跟陈先生打官司,输了。第二次来,和西班牙女房东阿德里娜打官司,又输了。他说:“虽败犹荣!面对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绝不能奴颜婢膝!”但是他想要的,其实是3000英镑的赔偿金。

白老师着急牛大的几个博士没有“契约精神”,气得直跺脚,说他们以后不管回中国还是去哪里,迟早要吃大亏的。“就算有一脑袋知识又有何用?!”

8年前老同事口里的“阿盛”和“小陈儿”、后来我遇到的“陈先生”一生坚信:人是铁,饭是钢,吃不饱,什么都干不了,而要想吃饱吃好,在广州要有“毛爷爷”,在牛津就只能使“胖子”(pounds)了。

陈先生和太太回老家探亲,吓了一大跳。村口的卫生室被人承包了,门前多了4块大牌子:“增大增粗一夜三次”、“别让男人一手掌握”、“二次发育‘勃’大‘精’深”、“让72岁男人回到27岁永不反弹”。陈先生看着眼熟,原来和伦敦性店(SEX SHOP)的广告有几分相似……

陈太太是牛大(当地华人对牛津大学的简称)的生物学博士后,热血澎湃打算回国创业。无奈陈先生不想放弃在英国拼搏多年才有的稳定生活,又害怕自己跟不上国内的快速节奏,两人只有分分离离。不想,陈太太后来Try出了大名堂。

打开灌木丛中的咖啡色木门,从我们的海德里道28号,驱车半分钟就是海丁顿道,海丁顿道连着伦敦路,一直走,一个小时就是伦敦城。关上门,这里又似乎有密道连着中国,分分钟都能转身回去。留学生、访问学者、华裔移民,一群中国人,在中国倒不曾相识,却在风情万种的英格兰相聚,在这古老而摩登的牛津城里,郁郁葱葱的不列颠一隅,制造着妙趣横生又惹人思索的一连串生活故事。

……

《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别了,温哥华》之后,《牛津的夏天(海德里道28号)》来了……本书王菲著。

编辑推荐

《牛津的夏天(海德里道28号)》记录了中国留学生在牛津大学、牛津城里的学习和生活点滴、人生意趣、异域风情。留学生、访问学者、华裔移民,在中国倒不曾相识,却在风情万种的英格兰相聚,在这古老而摩登的牛津城里,制造着妙趣横生又惹人思索的一连串生活故事。

本书中的静好一直相信,人的“心里”还住着一个世界,尽管有些人当它不存在。作者也这样相信。作者王菲的父亲是一位活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专业作家,创作过《晚霞洒满山涧的时候》、《憨嫂》等近50部小说、报告文学和电视剧等。加上这句,不是父亲的意思,而是因为作者“想让他高兴一点,他去年以来一直生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