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单是文艺演出的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特有的文化记忆功能越发凸显出来。六十多年来。岳春生积攒了近五千张,《粉墨留痕》中选示的节目单,都是从中选出来的。大都代表着当时的标志性演出。
即使不看文字,只翻阅那一张张由旧至新的节目单,新中国的演出乃至文化的发展也如同电影般幕幕现前——这本《粉墨留痕(附光盘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就是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有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粉墨留痕(附光盘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节目单是文艺演出的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特有的文化记忆功能越发凸显出来。六十多年来。岳春生积攒了近五千张,《粉墨留痕》中选示的节目单,都是从中选出来的。大都代表着当时的标志性演出。 即使不看文字,只翻阅那一张张由旧至新的节目单,新中国的演出乃至文化的发展也如同电影般幕幕现前——这本《粉墨留痕(附光盘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就是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有趣。 目录 节目单——65年京都观演录 1949—1956年构建新生 街巷胡同的演出 晓市的评戏大棚 天桥是咱老百姓的“文化乐园” 逛天桥趣事 听曲艺和曲剧 听京剧和昆曲 我的流行歌曲和“插曲” 重要的事 1957—1959年百花齐放 群众文化生气勃勃 我参加了文艺大军 大正琴,何处寻? 在“四馆”看演出 妹妹参加了新歌合唱团 夏夜胡同文化二景 1960—1965年·呈现高潮 践而行之者 1966—1976年·一花独放 如何看待“样板戏”? 课前大唱戏与歌 毛主席思想文艺宣传队 民乐队和广播歌曲 买大锣需要“响铜”换 “文革”中就兴领掌 随身乐器首选口琴 1977—1980年·振奋与复苏 在北影厂看拍《报童》 老舅说:“你们北京人好福气!” 我组织了两场大型朗诵会 1981—1989年·在探索中求发展 我之“人艺观” 铁成出名后仍谦虚 亦师亦友的周正先生 和冯福生共享豆汁乐 1990—1999年·在调整中前进 高水平的一七一中学生合唱团 谦和与微笑的汪本贞先生 梁冠华的尊师让我感动 关凌说得在理儿 组织毛主席诗词朗诵会 舒乙夫妇听我母亲说往事 于是之先生亲自送来相片 置身人艺舞台中央 二舅买了件戏装 2000—2014年·多元、多姿、多彩 马增惠女士赠我录音带 骑车连听三天评剧 致歉张火丁 我慕侯大师 罗列“关系”,留此存念 耀华到我家主持节目 巧遇梅绍武先生 “老小孩”以戏娱亲 校友连丽如是评书表演艺术家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印象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成立是一件大幸事 国家大剧院中的“小镜头” 人艺就是人艺 蓝老谈“人艺风格” 我和叫卖声艺术 直爽、执著的“叫卖真人”张振元先生 中石先生情暖人心 陈铎、希珧夫妇都是热心人 道具大师丁里先生印象 听田津生先生电话里表演口技 看“大戏节”演出拾零 CCTV“京少赛”评委略显逊色 三爱“演后谈” 再看《东方红》 我是“方家胡同46号院”的多个“之最” 在地坛“周末百姓大舞台”看曲剧收获多 您这真是“老北京天桥的绝活”吗? 寄语“春晚” 我家住在文化宝地 我的六个忧虑 我的三件“文化大事” 入场券——券里券外话今昔 入场券发展变化之我见 凡人琐事留存照 入场券其实就是凭证 联合售票亭 “规规矩矩”的喜获退票 可佩的“蹭戏一族” 退票的意外之得 在“茶座”看演出“三自律” 三块钱一张票——唉,我都愧得慌! 票价低水平高的周末相声俱乐部 买低价票和“捡漏儿” 我进包厢听了一回戏 当前的票价高还是不高 说检票 盖在手臂上的“入场券” 票,都是自己掏钱买的 爱买首演票 免票·赠票·优惠票 票上广告:艺术尊严与金钱的博弈 卡证传情 演出信息从何而来 自选座位和对号入座 敬老票·加座票·站票 说小孟设计的两张入场券 入场券的推销 售票员也不容易 票贩子一族 有降票价的啦 两张没使用的票 都来积攒入场券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