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天奇缘(王火和他的大后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廉正祥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廉正祥编著的《海天奇缘(王火和他的大后方)》讲述的王火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战争和人》三部曲是一部融政治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家族小说于一体的史诗性作品。

传奇人生引人入胜坎坷崎岖难以想象。

神仙伴侣相携一生 后人惊叹知音难觅。

文学创作、编辑出版、新闻采访成绩斐然的大师级人物。

记者生涯期间,5次遇见蒋介石,专访过胡适、于右任……

内容推荐

由廉正祥编著的《海天奇缘(王火和他的大后方)》稿主要记述了王火先生早年学习、辗转游走各地最后落户蜀地,在成都的工作经历以及与妻子生死相依的无悔爱情故事。作家王火一生经历了战争年代、新中国的成立、“十年动乱”、改革开放等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写到了他的许多传奇故事。

目录

序言情爱千古事

引子

第一章 蜀江水碧蜀山青

 第一节 九死一生的西行

 第二节 初识凌起凤

 第三节 纯真的友情

 第四节 一首词的故事

第二章 “无冕之王”和“好学力行”

 第一节 “好学力行”,向往革命

 第二节 报道审判日本战犯

 第三节 揭露汉奸众生相

 第四节 采访杜月笙寿宴

 第五节 五次见到蒋介石

 第六节 采访于右任、吴国桢和胡适

 第七节 去南通买人头

第三章 莫愁湖,花神庙

 第一节 孔雀东南飞

 第二节 品茗莫愁湖

 第三节 定情花神庙

第四章 海峡明月共潮生

 第一节 “大浪漫”

 第二节 绵绵相思无尽期

 第三节 海峡波涛兼天涌

 第四节 起凤归来

第五章 北京!北京!

 第一节 奉调首都

 第二节 主编助理

 第三节 打得响的稿子

 第四节 值得怀念的日子

 第五节 创作与生活

第六章 “欣然仆仆人沂蒙”

 第一节 “拆庙搬神”

 第二节 初到“华东小延安”临沂的日子

 第三节 爱上教育事业

 第四节 在“忠”字旗下折腾

 第五节 自己解放自己

第七章 外国八路

 第一节 牺牲在大青山的汉斯 希伯

 第二节 结识秋迪女士

第八章 失而复得的喜悦

 第一节 别沂蒙

 第二节 来到天府之国

 第三节 意外的不幸降临起凤

 第四节 不幸接踵而来,艰辛的重写

 第五节 《战争和人》的谋篇布局

 第六节 为时代留下史诗性作品

 第七节 作家中的全国劳模

第九章 走出国门

 第一节 出访缅甸

 第二节 出访欧洲

 第三节 探亲英国,游览法国

第十章 神仙伴侣

 第一节 南京寻梦

 第二节 安葬岳父,访问台湾

 第三节 永远的怀念

后记

附录 一、王火小传

二、王火创作年表

三、王火主要作品(单行本)目录

试读章节

出站后,见有牵马出租作坐骑的,可以沿陇海路一侧的大车道向西去。我决定雇马骑,也可让马捎带我的行李物件。租马的人要价很高,还了价,讲定由灵宝到常家湾,再去潼关到华阴。这段路总长约有200华里,我急于赶路,讲定:当天就赶到潼关附近的阌底镇住宿,第二天晚上抵达华阴。

马夫20多岁,爱反复哼唱几句“到敌人后方去,把强盗赶出境……”曲调不准,咬字倒清楚。我们由河南向陕西跑,看到远处的山影,高高的塬头,深深的沟壑,淤积的河滩,潺潺的黄河水……沿路买点干粮就在马上吃了,有时买点路边小摊子上切成一片片的西瓜解渴,草帽挡着烈日,我赤着膊,古铜色的皮肤一路来已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傍晚,抵达阌底镇。我同马夫找了一家小客店住下。

阌底镇隔黄河对面就是日军阵地,日寇从对面风陵渡一带常朝这里和潼关一带打炮。阌底镇挨的炮弹不少,到处是断垣残壁,一片凄惨的模样。我们住的小客店,房子没有屋顶,只有四周的残墙可以挡风遮灰。客店老板供给高粱席子,席子铺在地上给旅客作床,收了住房钱,说:“近几天,日寇没有打炮,但为了怕引起对岸日寇注意,不准点灯点蜡。”幸好天上有灿灿的星光可以照亮。天热,我与马夫弄了点凉水洗了脸,擦了身子,都感到累了。我胯下两边和屁股上骑马时都摩擦得十分疼痛,就躺下了,想好好睡一夜明天可以继续上路。马夫将那两匹马就拴在住房旁的一根断梁柱上,喂了草料和水,同我并排睡在一起,很快打起鼾来。我虽疲倦,听着虫豸在瓦砾中鸣叫,却一时睡不着,睁眼看着天上的星斗,不禁心里想:抗战坚持到5年了,靠着黄河天险,日寇只能在对岸肆虐,但我们的贫弱使我们总是处于挨打的境地。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富强,不再被侵略呢?又想起母亲和妹妹来。一路上,我只在洛阳给她们写过一封信,我认为写了信她们也是不一定收得到的,而且许多地方都没有邮局。我一路上又遇到这么多困难险阻,写了信反而增加她们的担忧,倒不如不写还好些。如今,终于快走上顺利的坦途了!到了华阴,上了火车,然后到宝鸡再转公路汽车入川,应该是非常顺利了!我算了一算,估计再有十几天总该到达四川重庆见到哥哥宏济并到江津见到堂兄洪江了吧?我多么想见到他们啊!……我是在这种情况下入睡的。

可是,不多久,忽然被“轰!”“轰!”震天般的炮弹爆炸声震醒了!天崩地裂般的炮弹爆炸声似乎就在我身边回响。地面震动。有炮弹飞啸着落在远处,远处哗啦啦地墙坍屋塌,有人呼喊,两匹马也踢蹄长啸,我马上爬起身来,高叫马夫:“快走,这儿不能住!……”马夫也早惊起,解下马来,扶我骑上马,他也骑上了马,同我驱马逃跑。对岸日军仍在发炮,炮声有如闷雷,打过来落地的炮弹有火光闪耀,使大地在我们脚下猛烈震动。

我的心剧烈跳动,附近爆炸的炮弹像是开花弹似地崩发,一种死亡的威胁压迫着我,我浑身汗下如雨,马匹也受到了惊骇,甩开蹄子飞奔。跑了一程,估计到达安全区了,才缓下步来,我对马夫说:“多亏你的马了!今夜我们也别睡了!闯过潼关去吧!”

仓促离开阌底镇后,日寇的炮击越来越厉害,隔河远远仍可看到对岸黑黝黝的夜空下,山峰巨大的身影如同隐伏着的怪兽。敌人炮击的火光在闪烁,炮弹落点仍在阌底镇和它左边一带,我们是骑马在黑暗中前行。

这天夜里,骑马过潼关,天上虽有星星,夜色仍旧浓黑,偶尔能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在四处飘荡。听着炮击,在黄河边古老的道路上行走,感受到的战争气氛特别浓烈。黄河在深夜中,拥着凝重的、沉甸甸的一河黄汤,在苍穹下模模糊糊像巨龙一样蜿蜒着,微微闪着亮光,响着似有似无凄凉呜咽的汩汩水声,能把人引入回忆,引来沉思,引进梦境。

我骑着马在黎明时分到达华阴,但要乘上火车到西安方向去,需在离华阴约40里的桃下站去购票上车。桃下是个小站,火车从东边驶来,因要利用夜色穿过潼关一带,避开炮击(有时也常被日寇炮弹击中),被称为“闯关车”。我仍雇那马夫的白马骑着到桃下,看到外貌破破烂烂的“闯关车”出现在面前,心里不禁兴奋地欢呼着:这下我可以坐火车直到宝鸡了!

P8-P9

序言

3年之前吧,我为何要鼓励廉正祥去完成王火老人的传记呢?起因不仅仅是王老在文坛上成就斐然,属于文学史上不可轻忽的一位作家i’更重要的,是他与凌起凤的爱情姻缘动人心魄,自始至终充满着难以想象的传奇色彩,在悠远的人间爱河里掀起了壮美瑰丽的一簇浪花。

长达70年的婚爱生涯,空间辽阔又起伏跌宕:初始于江津、南京;周折艰难于台湾、香港、上海;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进入北京,复又南下于山东沂蒙;最终谢幕于天府成都。一连串的迁徙流转,与20世纪的政治风云及重大变故密切地纠缠为一体,尤其自繁华首都突然堕入沂蒙山区的22度寒暑里,夫妻二人坚贞不渝、相濡以沫,经受住了“十年动乱”中不可思议的诸般磨难,终于在文学上建树起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这在有史以来的尘世上实为罕见。我一直疑惑,似这等超越常规的风尘际遇,或许是造物主为了进一步考察验证人生意志的着意安排。

普天下遍地是夫妻,其间至为难得、最可珍贵的,只能是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内在情愫。滔滔爱河里一直反复地宣示着“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生不同时死同穴”的海誓山盟,作为信誓旦旦的青春许诺,出自于热恋时的花前柳下,悄然寂灭于走出洞房后的油盐琐务,听着好听,实际上统统是转瞬即逝的电光石火。像王、凌夫妻这样情深似海、义重如山者,天底下能找出几对呢?

无独有偶,张学良、赵一荻在20世纪里的终身厮守,时空也超乎寻常,举世瞩目,然而,这是被蒋介石一手冷冻在“囚笼”里的“英雄美女”式的爱情,不同于王、凌爱侣,因为后者是被无形巨掌将这对夫妻突然置之于汹涌澎湃的激流里的一叶小舟,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也正是这样,“坚贞”二字的光芒在危难之舟上更为灼目。这里将海峡两岸翼分文武的姻缘情爱这样比较,是难免于陈旧蹩脚之嫌,可仔细忖度,这双峰并立的两岸奇缘确是具备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属于东方现实主义熔炉所铸就的真、善、美的雕像。剔开别的因素,如果仅从爱情视野上眺望,也无妨说王、凌与张、赵这两组雕像一南一北,分别矗立在长江、黄河的怀抱里。中国土地上倘是没有这等用大灾大难雕铸成的“爱”字,可真是地老天荒了。

凌起凤2011年7月2日告别了这个世界,幸而王火老人依然健在。他曾经说过:“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相信有这样的爱情了,但我们的确是这样走过来的。”驾鹤西去的凌起凤并不遥远。菊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年及九旬的王火回抚既往,重温爱巢,老人是心潮起伏而不能自抑,便执笔将廉正祥的这部书稿含着热泪读改了一遍,致使此书不失

、、为传记丛林中难得的一部信史。

王火、凌起凤之爱,初始之际似一丛新出水的染霞带露的并蒂莲;暮年晚景时,分明化作了月地巨岩上紧相依傍的两棵青松。70年的寒暑里究竞经历过什么样的雨雪冰雹、风云雷电,这部书里是周至而详尽地展示出来了。

王老比我年长19岁,身为晚辈,我这里自问自答,鲁莽为序,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期望读者能够谅解。

后记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六易其稿,我终于把写王火老师的这本书完成了,也算了结一桩多年的心愿。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四川日报社调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先是在文史编辑室,后来到了文艺编辑室和在此基础上升格成立的四川文艺出版社,恰好王火老师也由山东调来出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分管文艺的副总编,后来又是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分党组书记兼总编辑,我有幸在他领导下工作,深为他的人格魅力和作品所倾倒。我喜欢他,尊敬他,曾想过写写他。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又回到四川日报社,成天忙于《文摘周报》总编辑的繁杂事务,离文学越来越远,写传记就没时间,也没有合适的机会了。

王火是应该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他著作等身,600多万字,40多本书,名篇佳作传诵一时,得过不少奖,尤其是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是当今中国少有的独特的史诗性作品,将永远闪烁人性美艺术美的光辉!而王火跟夫人凌起凤也是文坛罕见的美满幸福的神仙伴侣,王火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发表的《长相依》(后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获正泰杯报告文学大奖及国家优秀图书奖)感动了许多人!散文大家杨闻宇兄就是读了《长相依》激动不已,发手机短信,鼓励我写王火的传记。他鼓励我说,你写过《流浪文豪——艾芜传》,你还跟王火老师同过事,又都在成都,写王火老师应该没有问题。我觉得自己功力不够,就邀请闻宇兄跟我合作,一起来写这本书。闻宇兄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都比我高,他出版过几十部散文集,他的历史文化散文驰名文坛,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在“杨闻宇历史文化散文选”之一《沉吟‘大风歌’》的封面上题写的一段话精彩概括了闻宇的人品文品:“闻宇兄为人朴实厚重,他的文章和他的人一样厚重。读他的散文,犹如和大山对话,山是站起来的海,海是躺下去的山。”所以,我真诚地邀请闻宇兄和我合作写王火老师传记,想借他的智慧和才华以弥补自己的欠缺。闻宇婉拒,我一再邀请,后来闻宇兄答应先采访了再说。他为我提示要重点挖掘的材料,修改了我的采访提纲。当我和王火老师约谈了十几次,把他赠送给我的代表性作品,当年已经读过的篇章又细细研读一遍,还翻阅了他借给我的大量亲友未曾面世的信件,开始动笔。第一稿的书名是《告别旧梦的旅行——王火自述》。我把书稿送请王火老师和发给闻宇兄审阅指正。闻宇兄认为这种写法限制了作者发挥的余地,书名也不吸引人,他建议写王火跟凌起凤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个立意启发了我,于是,我又补充采访,写第二稿。书稿拉出来之后,我先发给闻宇兄,他用近两个月时间审阅修改书稿,有些地方做大改动,甚至重写,有的地方标出修改意见,然后,把厚厚的20多万字的打印稿寄回,让我再补充采访和修改。这次闻宇兄明确表态,书还是署我一个人的名字,他只是做些修改,在书的后记里提一下他就行啦。这样做,我于心不安,闻宇兄做了大量的工作,有许多好的创意,怎么能抹杀他付出的努力呢?可是,闻宇兄就是这样厚道的人,淡于名利,我只能领受闻宇兄的好意,在书成之日,写下这段话表示我由衷的谢意。1985年,闻宇兄来四川参加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中国作协四川分会在乐山召开的散文笔会,我俩认识,从此成为至交,相互走动,我去兰州,他来成都,多次聚谈;他到青岛定居以后,我们见面机会少了,但是平日里写信、打电话,他有新作出版都赠送给我先睹为快,友谊是始终如一的。认识和结交闻宇兄这样的好友,是我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我更要感谢王火老师,是他的宽厚大度和文学修养,指导和帮助我完成这本书。起凤大姐病了3年,王火老师怕打扰友人,对外保密,当我知道他们住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之后,2011年7月1日,我和夫人张玉清特地到医院看望王火老师和起凤大姐,不料7月2日起凤大姐就病逝了!王火老师这次又保密,我是在收到王火老师寄来的《永远的怀念》才知道起凤大姐已经仙逝,当天我给王火老师打电话表示哀悼和歉意,想想我没有尽一点力,心里难受极了,在电话里泣不成声,王火老师反倒安慰我。在这种情况下采访王火老师,还要他谈起凤大姐,岂不是在他撕裂的心上撒盐吗?我犹豫了,不敢贸然谈采访写作的事。本来,王火老师起初不同意写他,说闻宇和我的散文都写得好,不要为他浪费时间,还是写我们擅长的散文好啦!后来,看到我们是真心实意想写他,这才答应我采访,每次谈到起凤大姐,王火老师就很悲痛,我只好转移话题。所以,采访时间很长,而且是断断续续的,完全脱离了事先准备的提纲,好在,王火老师的著作,大部分我都有,也都读过,采访之后,我把录音和笔记跟他的文章相对照,互相补充,不清楚的地方,下次又再问王火老师。王火老师又借给我许多亲友书信,还有照片,材料是十分丰富的。

我对王火老师说,写他的传记我害怕跟他的自传性质的文章材料雷同,害怕我的书稿成狗尾续貂。王火老师鼓励我放开写,思路要开阔,笔法要多样,不拘泥于形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有顾虑。王火老师还指导我写作时要有“独特性、传奇性、文学性”,要抓住要害,要写人,等等,更让我感动的是,王火老师还在我的第三稿基础上亲自动笔补充未曾谈到的素材。有些章节和段落,他甚至另用稿纸密密麻麻写上好几大篇,这不仅仅是补充素材了,完全是他的创作,因为,只有他才能如此传神地写出起凤大姐的音容笑貌!王火老师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我向他学习的过程。我最初的传记初稿写出来了,但自己总不满意,在王火老师支持帮助下,是王火老师的修改润色,使书稿增强了文学色彩,他添加的许多细节更使起凤大姐跃然纸上!在此,我要对王火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敬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黄立新社长和文史编辑室主任陈小梅女士。是小梅从《华西都市报》有关名作家王火的专访中知道我在写《海天奇缘》,表示关切;我问她有无兴趣看看书稿时,她很痛快地答应了,在一个星期六上午来我家取走了书稿,很快读完书稿,并向黄社长推荐这本传记,立新社长很仗义地支持出版《海天奇缘》。其实这也是一种缘分,20世纪80到90年代,我在成都盐道街3号出版大院工作时,亲眼看见陈小梅由资料室的小姑娘一步步成长为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总编室、文史编辑室主任,她的进步源于她的勤奋努力、学识才华和人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黄立新也是我在四川文艺出版社任副社长时调进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他良好的素养和能力,使他脱颖而出,先是出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现在更是担当重任,主持在全国出版界有良好声誉的四川人民出版社。我的书能在当年最先提出“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不做出版商,要做出版家”口号的改革先驱,独具特色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幸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