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仁”为本,企业管理的核心
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之加以新的诠释,对企业管理大有裨益。
在《论语·公冶长第五》文中有一段孟武伯与孔子的对话记录最值得回味。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段话讲的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的故事。一次,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仲由。孔子说:“仲由嘛,在一个诸侯国里,可以让他带领军队,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啊,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但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孔子对管理者能否做到“仁”是非常看重的。他说他的三个徒弟,可以掌管大国的军队,可以治理小国的采邑,可以做朝廷的外交官,但在具备基本的行业知识之外,只有真正做到了“仁”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孔子的学说称为仁学,孔子最推崇的就是仁德。具有仁心仁德,是做人的最高原则。人人都欲求富贵,如果用不仁的方法去求富贵,那是君子所不取的。人人都不希望贫贱,如果用不仁的方法摆脱贫贱的地位,那也是君子所不取的。人有名声,就是以仁德博得好名声,以仁德得到赞誉。离开了仁,就没有别的成就自己的办法。君子把仁当作立身之本,当作自己的生命,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仁的原则。平常的时候,是如此,危急的时候,也是如此,颠沛流离的时候,仍然如此。无论何时何地,都不离开仁,没有须臾之间离开仁,没有一顿饭的工夫离开仁,把仁当作和生命相伴随的命根子。
那么,“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孔子在另外一次与弟子的对话中就透彻地解释了“仁”的含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简简单单两个字,孔子就简单而深刻地回答出了“仁”的本质,即“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平等,彼此相爱。
当“仁”的这种精神境界融人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中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与众不同的作用和表现,我们可以把员工看作是有理智、有情感、有自尊心的对象,任何工作都应该以维护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也应该以人的利益为终结点。管理企业也是一样,我们应该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物为中心。这就是孔子以“仁”为最高标准的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西方更重制度,而中国古来注重以人为本。孔子反对把人降格为“野兽”,提倡关注人本身,不要神化人,也不能用制度来压迫人。“克己复礼”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克己”是道德的修养,“复礼”是法礼的修养。企业要引导高管和员工内外兼修,达到内外和谐。
P1-3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远在先秦至汉初期间就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能把儒家文化的精华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其治国方略以仁说和礼说为主,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即把德、礼施之于民。其教育思想主要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
现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一定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孔子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日、韩等国家企业的实践与经验表明,孔子思想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而且许多方面都有契合之处。所以,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我们还是应该深入挖掘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吸取智慧,将孔子思想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一种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学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照耀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东方管理学的渊源。在新的时代,我们应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给予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吸收其合理的内核,使之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本书从孔子对企业影响的七大思想入手,将“仁”“义”“德”“礼”“忠”“信”等儒家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以“学而不厌”“知人善任”“敬事而信”为主线来引导管理者提高企业的学习力、竞争力和执行力。层层深入,步步挖掘,力求帮助广大管理者在孔子的思想中有所感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改变企业管理者的错误观念,把管理者打造成一个讲“情义”,讲“信义”,有“仁义”,懂礼仪的一流企业代言人。
有着“日本实业之父”“日本企业创办之王”“近代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产业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等众多头衔的涩泽荣一,就是凭“论语加算盘”成功的。他的成功值得国人深思,更值得民族企业深思。因此,民族企业要善于从国学经典,尤其是孔子的思想中汲取精华,提升管理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快速发展,管理者个人的修养也才会随之而更加完善和提高。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其治国方略以仁说和礼说为主,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即把德、礼施之于民。其教育思想主要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高轶飞编著的《当孔子邂逅企业》从孔子对企业影响的七大思想入手,将“仁”“义”“德”“礼”“忠”“信”等儒家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以“学而不厌”“知人善任”“敬事而信”为主线来引导管理者提高企业的学习力、竞争力和执行力。层层深入,步步挖掘,力求帮助广大管理者在孔子的思想中有所感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改变企业管理者的错误观念,把管理者打造成一个讲“情义”,讲“信义”,有“仁义”,懂礼仪的一流企业代言人。
这个社会是需要规则的正确思想的指引就是这个社会的规则。作为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孔子的思想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无可替代的经典。
一个企业是需要灵魂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它引领着一种希望,明确着未来的目标和理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只要企业文化还在,整个企业就一定可以在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孔老夫子的思想与新时代企业革命发生激情碰撞,中国的企业又将从此踏上一个怎样的征程?让我们翻开高轶飞所著的《当孔子邂逅企业》,尽情地去体味当孔子遇上企业之后产生的神奇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