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冰点特稿(2012-2013)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百柯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百柯主编的《冰点·特稿2012~2013》来自《中国青年报》2012~2013年的冰点特稿结集。这些文章触角广泛而又独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事件与人物:从罹患脑癌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老人到执着书写故乡变迁的学者,从中国“宪政民主的践行者”蔡定剑到享誉全球的“公正课”教授桑德尔,从不为人知的艾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这些报道在对普通个体的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描摹中,以点带面地勾勒出时代与社会的面貌、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内容推荐

发现被遮蔽的真实生活和生活中坚实的希望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徐百柯主编的《冰点·特稿2012~2013》精选了中青报《冰点周刊》2012~2013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

在喧嚣嘈杂、光影浮动的时代中,冰点记者以少有的悲悯、诚恳、勇气与专业操守,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努力发现被遮蔽的生活与被覆盖的希望:从罹患绝症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中国老汉到打捞种族屠杀受害者生平的德国艺术家,从中国“宪政民主践行者”蔡定剑到哈佛大学“公正课”教授桑德尔,从不为人知的艾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

透过他们,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透过他们,你会想起一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透过他们,你会发现一些没有被压倒、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透过他们,你能感受到冰点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着真诚、理性、持久的叩问与思考。

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呈现大时代的浮沉与变迁,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愿冰点能给予每个普通人一份前行的温暖与力量!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城与人

 北京爱与病

 四平米的家

 拐点

 2013好好混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第二辑 乡土中国

 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寻找高密

 村野史记

 出西海固

第三辑 面朝历史

 为心道歉

 迟到的忏悔

 历史的绊脚石

 往事并不如歌

 女勇士

 大玩学家于光远走了

 被遗忘的先锋

第四辑 活着与死去

 余震

 荒芜老人院

 彬县少年杀人事件

 高考落榜生之死

第五辑 生命奏鸣

 生命最后的尊严

 艾滋病病人的秘密花园

 驱散黑暗的足球

 童书有道

第六辑 有所思

 钱不该买什么

 宪法课

 个体户忧思

 机关里的年轻人

试读章节

北京爱与病

生活在北京,李静和王楠始终怀揣着梦想。

26岁的女孩儿李静带着点文艺青年“范儿”,她想要走遍世界。虽然,除了出差,她大多数时候只能把“好女孩,走四方”的志向挂在自己的QQ签名档里。

王楠的梦想则更加明确而具体。这个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科男生想把一直过苦日子的父母都接到身边,然后买辆车,能拉着全家人出去玩。他甚至想好了,大城市里的房子自己“肯定买不起”,所以租一套也就够了。

毕业之后,这对情侣从黑龙江先后辗转来到了北京。在这个原本陌生的城市里,王楠进了一家外企,而李静则当上了杂志社的编辑。

他们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在此之前,王楠的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卖掉了房子,却依然没能把债还清,连王楠本人也背负着偿还助学金贷款的压力。而现在凭借着不错的收入,他们慢慢还清了欠款,甚至还有了一点自己的积蓄。

然而脑部肿瘤压垮了王楠以及他们的生活,两个年轻的梦想也一起碎了。

虽然这里生活成本高,虽然我买不起这儿的房子。虽然我每天上下班都堵车,但我依然爱这座城市

疾病袭来的前一个星期,一切还显得异常平静。李静刚刚看完一部名叫《龙猫》的动画片,并且爱上了里面那个灰色的、胖乎乎的卡通形象。这个原本最喜欢小熊玩具的女孩,买回了一张印着龙猫的绿色地毯,铺在那套租来的小房子里。

“我觉得它能给我带来好运。”李静说。

但好运却没有到来。几天后,王楠开始觉得头晕,走路也像“喝多了似的”走不稳。两天后,他的视线变得模糊。

谁都没有足够警觉。在此之前,这个年轻的白领偶尔会觉得头疼,可他没当回事。事实上,3月11日那个周日,这个30岁的程序员还陪着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了好莱坞电影《战马》。那是这对情侣平常为数不多的浪漫约会项目之一。

第二天下午,因为身体不舒服,王楠提前请假回到了家里。晚些时候,还在上班的李静接到了王楠的电话。

“我刚才晕倒了。”王楠在电话里说。  李静急急忙忙地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就带着男朋友去小区旁边的医院挂急诊。按照医生的建议,王楠做了脑cT检查。李静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猜想,也许他最近工作得太累了。

但很快,医生把她单独叫进了办公室。医生指着手里的片子告诉李静,王楠的情况“不太好”。

“他的头部有一个占位病变,很可能是肿瘤。”医生说。李静愣住了。

2006年,从哈工大研究生毕业之后,王楠在深圳找了一份工作,而李静则留在哈尔滨,独自一人度过了剩余3年的大学时光。2010年,两个人才先后来到北京,结束异地恋爱,在这里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对于有点“文艺”的李静而言,北京是她最喜欢的城市,因为这里“既有古老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的融合;既有看不完的话剧和球赛,又有批判不完的社会现实”。

“虽然这里生活成本高,虽然我买不起这儿的房子,虽然我每天上下班都堵车,但我依然爱这座城市。”她微笑着说。

而对于王楠而言,相比于老家那个地处东北的小城市,他显然找到了更好的生活:在这里,他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并且最终还清了父亲常年卧床产生的债务,以及自己上学时的助学贷款。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两个人还头一回攒下了属于自己的几万元存款。

在他们的朋友看来,两个人的生活终于要步人正轨了。他们已经计划着,等到攒的钱再多些,就在王楠的老家给他爸妈买套房子。因为家里之前住的平房,已经卖了两万元,用来给父亲看病了。

两人并没有想过在北京买房。“北京的房子太贵了。”李静说。

对于两个“北漂”的年轻人,连结婚都是件复杂的事情。就在王楠生病前一个星期,他的大学同学小卢刚刚接到王楠在QQ上发来的留言,询问应该怎么领结婚证。因为王楠的户口落在了深圳,而李静的户口留在了东北老家。

小卢很替他们开心。“你们俩处了这么久,也该结了。”他当时在QQ上说。

但就在一个星期之后,随着疾病的到来,一切都变了。

P3-5

序言

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你相信吗,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相信。并且,这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存在的理由。

一个从业3年的年轻记者在总结里写道:“冰点之于我的意义,就在这一篇篇特稿中透露出来。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而一个社龄近30年的老记者这样说:“纸媒完蛋了吗?原来去敦煌采访,一个在那儿工作了48年的老艺人领我逐个洞子地参观壁画。从他的解说中,我悟出,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现时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总在变,但人性和人情还是没被改变的吧?我又想起冰点在创办之初受到读者喜爱的理由,那就是打动人。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一种价值——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等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它们仍在默默地、顽强地存在和生长着,正是它们打动着读者。”

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并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

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每篇报道都会触及这些东西。不过,十多年以来,冰点的人员尽管有变动,但这套相对恒定的价值观一直都在,涉及这些价值的新闻线索对我们会特别地有吸引力。

写特稿是技术活,但新闻样态里包涵着上达于“道”的东西,所谓“明道”。道是什么?即新闻的价值观、报道的价值取向、记者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冰点而言,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山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起,我们就亮明了视角: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冰点,不是焦点或热点。然而,我们又是以最深的情怀去关注这些故事、以不“冰”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读者,让阅读感受不“冰”、让引发的思考不“冰”。

所以,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

曾有一位给冰点写过稿的学者对我讲:“你们要坚持下去,要知道,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我平时接触过一些冰点的读者,尤其是基层的朋友,他们很看重冰点带给他们的温暖。冰点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什么?就是弱肉强食、就是不择手段、就是“拼爹”、就是工具理性完全地压倒和吞噬价值理性。如果冰点提供的新闻,能让人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么冰点同人是可以欣慰的。

常听到一些朋友——媒体同行也好,关注我们的读者也好——提起冰点的定位时爱说:“这是办得挺好的一个栏目,经常发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实际上,这里面稍微有些误解。如果你翻看从1995年至今的冰点特稿,便会发现这个栏目的主体并不是扒粪式、揭黑式的报道,而是一种基于深切的情感关怀、命运关怀的报道。这恰恰才是冰点最大的特色。冰点当然出产过影响颇大的调查性报道,但整体的基调还是落脚在这个“冰”字上面。

话说回来,大家是觉得冰点做得不错,为了赞扬它,才以揭露性报道来为冰点定位的。在我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下的传媒领域里,此类报道稀缺,而此类问题在社会上又特别严重;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不是也正好说明了,目前更稀缺的是那种充满命运质感和生活细节的、基于人性温度的报道呢?这种报道,甚至稀缺到了大家都没有专门把它作为一种类型来加以“赞扬”的程度。

而这恰恰是冰点安身立命的、也是冰点最乐于奉献给读者的一类报道。

平面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深度。报纸能提供什么?已经越来越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告知信息,而是告知其深层的真相和逻辑。这便是所谓的“深度报道”。揭露真相毫无疑问是深度报道的职责。而同时,从城市和乡村的那些门后面寻找动人的故事,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阐释这个时代的演进逻辑,则展示了深度报道迷人的另一面。《冰点周刊》不排斥前者,但更专注于后者。

写这篇序言时是2012年6月,如今已是2014年夏天。

或许该感谢出版社催促我为2012~20]3年冰点特稿结集作序的电话——这让我从周复一周的编辑工作中短暂抽开身来,端详一下我和我的同事们苦乐在焉、酸甜在焉、累与爱在焉的这份周刊。

今年对冰点而言,略有一些特殊。从1995年创立算起,这是第二十个年头了。若按2004年成立周刊,则已整十年。写下这几行文字时,我们刚刚出完最新一期——报面上不知疲倦的“计数器”显示,这是冰点特稿第920期。

无论二十年,还是十年,冰点一直追求一种有品质、带良心、见操守的新闻书写。这奠定一个新闻栏目持续恒定的价值观,也构成一个新闻团队内部传承的专业标准。也就是说,一茬一茬的冰点人,不同题材、样貌、风格的冰点稿,“吾道一以贯之”。

既然这样,将两年前特稿结集的旧序照录于此,似乎也就不算太过偷懒了。

徐百柯

2014年5月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