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鹰著的《一世琴缘--鼓浪之子胡友义》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向我们讲述了胡友义先生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展现了这位鼓浪之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倾毕生财力、一腔心血捐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鼓浪屿风琴博物馆的赤子情怀。
斯人已逝,当我们徜徉在堪称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古钢琴、动人的世界钢琴发展史,而且是一位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不时回味他的朋友张昌平对他的评价:“他的一生,称得上是无私、浪漫、伟大。和他近距离接触,又感到他诚实、质朴、慈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世琴缘--鼓浪之子胡友义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海鹰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鹰著的《一世琴缘--鼓浪之子胡友义》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向我们讲述了胡友义先生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展现了这位鼓浪之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倾毕生财力、一腔心血捐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鼓浪屿风琴博物馆的赤子情怀。 斯人已逝,当我们徜徉在堪称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古钢琴、动人的世界钢琴发展史,而且是一位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不时回味他的朋友张昌平对他的评价:“他的一生,称得上是无私、浪漫、伟大。和他近距离接触,又感到他诚实、质朴、慈祥。” 内容推荐 海鹰著的《一世琴缘--鼓浪之子胡友义》是胡友义先生的传记,记叙了胡友义先生在鼓浪屿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到比利时求学的经历,定居澳大利亚,收藏钢琴,回到鼓浪屿建设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的生活轨迹,展现了胡友义先生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和对音乐艺术的献身精神。 目录 序/张昌平 前言 第一章 鼓浪屿,永远的故乡 祖父胡五宏——年少创业 父亲胡德开一从“喇叭手”到“新派生意人” 母亲林碧玉——带着风琴嫁到厦门来 出生在鼓浪屿 难忘的童年 荣耀的感悟 音乐的种子 记忆中的涛声 日本鬼子占领了鼓浪屿 第二章 厦门有个“贝小芬” 调皮捣蛋得出格 十岁与音乐结缘 大病了一场 学小提琴像个悲剧 拜李嘉禄先生为师, 生命中的“她”出现了 甜蜜的恋爱 政治考试交白卷 第三章 好人就有好报 到上海学大提琴 胡友义是个好青年 终于到了香港 第四章 在香港的日子 你能教我弹琴吗? 设帐收徒 迷上收藏 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五章 游学比利时 一定要挺直腰板走路 结缘管风琴 “米歇尔”大名传遍校园 “音乐之家”的生活 第六章 移民 胡教授与电子风琴 怪人丁衍庸 莫名其妙到了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家很“中国” 第七章 命中注定的家 移民学校的英文课 好友鲁本·范伯格 收藏第一架古钢琴 丁衍庸在墨尔本成功了 艺术品商人 “无事山庄” 第八章 钢琴人(Piano Man) 钢琴的故事 “钢琴人的“儿女们” 第九章 故乡琴缘 最骄傲的就是出生在鼓浪屿 阳光下闪烁的泪花 “儿子,你做得好!” 让博物馆成为“钢琴教科书” 一曲难忘 古钢琴巡演四城 梦幻琴园 第十章 纸上钢琴博物馆 克莱门第(Clementi)| 施坦威(Steinway&Sons) 罗尼西(Ronisch) 贝森朵夫(Bosendorfer) 贝克斯坦(Bechstein) 巴士克(Pasquale&co) 羽管键琴克莱格(PDM) 羽管键琴舒楠(schramm) 布罗德伍德(Broadwood) 齐克宁(Chickering 威尔坦(Wertheim) 齐默曼(Zimmermann) 无弦琴(Piano for practice) 布鲁斯纳(Bluthner) 海那斯(HainesBros) 埃拉德(Erard) 科勒德(Collard) 奥舍(Aucher) 普莱耶尔(Pleyel) 伦德(Lindnerl) 舒维登(Schwechten) 松玛(Thurmer) 科尔门(Kirkman) 理彭(Rippen)| 长颈鹿钢琴(George Rogers) 缪伍德钢琴(Muir wood) 思乡琴(collard)J 沃利策(wurlitzer) 第十一章 鼓浪屿响起“风”的乐音 完成八卦楼未尽的“交响乐” 最珍爱的“亚历山大” 琴岛迎来了巨型管风琴 英伦管风琴上岛 风琴博物馆“初试啼声” 第十二章 风琴天堂 风琴博物馆迎来“镇馆之宝” 风的声音融八水的柔情 奇异自动风琴“住进”八卦楼 亚洲最大管风琴“落户”琴岛 养好身体也是使命 未完成的风琴天堂 后记 试读章节 厦门有个“贝小芬” 抗战胜利后,在鼓浪屿居住了九年的胡德开一家又搬回了厦门位于大中路80号的家。 这个家对小胡友义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这个家的大家长一不苟言笑的祖父胡五宏更是让调皮的小胡友义感到缩手缩脚。 “尽陈古事观同异,不与时人列短长”一这副修身楹联不仅高挂在胡家的厅堂,也高悬在胡五宏的心中。作为一家之主,胡五宏对儿孙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求极严,在这个家里,他的严肃家教和不苟言笑,让儿孙们深感敬畏。别说小胡友义了,就是胡德开三兄弟见到父亲都不敢多说一句话。每天,胡五宏在家不是翻阅古籍,诵读圣经,就是练习书法,把玩家中收藏的古董,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他就不苟言笑地端坐在大厅的大藤椅上,似乎要洞察这家中的一切。 尽管不苟言笑,胡五宏的内心和其他老人一样,也希望儿孙们能多和自己亲近、说说话,三个儿子对自己敬而远之,他就把胡友仁和胡友义小哥俩当成说话的对象。每当胡五宏在大厅的大藤椅上枯坐,最欢喜的就是看到胡友仁和胡友义兄弟俩走过.他会把兄弟俩叫到跟前,让他们在大藤椅旁边的嵌贝金丝楠木太师椅上坐下,然后滔滔不绝地给小孙子讲做人的道理,讲穷人如何受苦、创业如何艰辛,教导孙子“勤有功、戏无益”。 胡友仁品学兼优,是家中的“小君子”,一举一动都很符合胡五宏“稳重”的要求,最让胡五宏喜欢的是,这个孙子听自己讲“故事”不仅认真,还会感动得流下泪来。相比之下,胡友义就显得“孺子不可教”了,对于爷爷的故事,他总是没有一点儿感觉,爷爷讲的时候,他就瞪着大眼睛,思想完全天马行空。其实,对好动的小胡友义而言,听爷爷“讲故事”真是苦差事一件,爷爷不让嬉皮笑脸,还得坐有坐相,可那套林碧玉陪嫁到胡家来的金丝楠木太师椅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高大了,他坐在上面,两只脚够不到地面,只能吊着,别提有多难受了。 家里有如此严肃的爷爷“坐镇”,小胡友义自然是缩手缩脚,只能到学校里“大展拳脚”。如此“大展拳脚”的结果是,学校的老师终于忍无可忍找上门告状来了,而且这状直接告到了胡五宏那儿,一贯严格教育儿孙的胡五宏面子上哪挂得住?立马叫来大儿媳林碧玉一通训斥,让她一定要好好管教胡友义。林碧玉受了这一番委屈,又气小儿子不争气,顿时伤心地哭了起来。 从此以后,母亲对小胡友义的管教更为严格了,小胡友义见到母亲就犹如老鼠见到猫一般。那时的胡友义只有9岁,可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就觉得妈妈不疼自己、不爱自己,“要不,为什么妈妈动不动就叫自己‘浪荡子’呢?”他还偷偷地听过妈妈在家里的天井里哀切地祷告,希望上帝让他这个调皮捣蛋的儿子变得乖巧些。这些都让小小年纪的他觉得,妈妈更爱哥哥。 母亲林碧玉并不知道小胡友义内心的想法,她只是觉得,经过严格管教,小儿子变乖了,在家里,他会坐在风琴前很长时间,不停地弹出音阶。林碧玉不知道,好动的小胡友义为了让妈妈不再觉得自己不乖,总是努力地克制着自己,而母亲陪嫁来的风琴是他唯一能打发日寸间的“大玩具”。 一天中午,小胡友义放学回到家,妈妈正在煮香喷喷的鱼汤。看儿子放下书包,林碧玉赶忙盛了一碗米饭,又舀了热腾腾的鲜鱼汤给儿子拌饭吃,“乖儿子,来吃啊!”林碧玉这句很不经意的话,一下子震动了小胡友义的心——从懂事起,妈妈还是第一回这么叫他,妈妈这一句“乖儿子”让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滴在了鱼汤里,“妈妈说我是乖儿子!妈妈爱我吗?他如果爱我,为什么不经常叫我乖儿子?”满心震动的小胡友义在疑问中吃下了这碗在他看来很特别的米饭,他心里渴望着:“妈妈,再多叫我‘乖儿子’吧!” 可是,还没有听到妈妈第二次叫自己“乖儿子”,“妈妈到底爱不爱自己”的疑问也还没有找到答案,小胡友义就与父母亲分别了——胡德开夫妇把小兄弟俩交给祖父母就离开了厦门,到马来西亚经营胡家的雪茄烟厂去了。小胡友义没想到,他那么快就失去了幸福、完整的家,尽管在他看来,妈妈不像爱哥哥那样爱自己,可是他依然希望这个家里不仅有祖父母,还有爸爸和妈妈。 在60多年后,胡友义先生偶然在厦门看到关于农民工“留守儿童”的电视新闻报道,他突然意识到,父母离开他和哥哥去马来西亚之后.尽管祖父母十分疼爱他,可他和哥哥依然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虽然是新语汇,用它形容当时小胡友义内心的无助以及对父母亲的思念,却再贴切不讨了。 …… P18-20 序言 今天,参加这样一个特别的,胡友义先生追思会,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既充满痛惜,更充满敬佩。敬佩他.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他高尚、优雅的人生。 2000年1月,我来到厦门丁作,那时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刚刚创建,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2004年又开始筹建管风琴博物馆,由此,我与胡友义先生有了工作交往。之后,是我们对厦门的共同热爱,使我们成为朋友。 我们知道,胡友义先生出生在鼓浪屿,就学于比利时布鲁寒尔皇家音乐学院。是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倾尽家资,收藏钢琴和管风琴,许多还是珍品、孤品。是他对家乡的热爱,让他把这些藏品全部捐献归宿于厦门鼓浪屿。他的一生,称得上是无私、浪漫、伟大。和他近距离接触,又感到他诚实、质朴、慈祥。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我的朋友胡友义先生。 五十多年前,陈嘉庚先生逝世时,毛主席亲笔题词: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我觉得,胡友义先生就是嘉庚精神的再现。在未来的岁月里,人们来到鼓浪屿,不仅能听到动人的琴声,还将看到他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面爱国的旗帜,永远闪烁着一位海外赤子的光辉。 胡友义先生,我们深深地敬佩你、怀念你。 (此文发表于2013年8月11日胡友义先生追思会) 张昌平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主席) 后记 斯人已逝,琴音长留琴岛。 14年前,因为采访,我有幸与胡友义先生相识。从钢琴博物馆的一馆、二馆到钢琴长廊的落成,及至风琴博物馆的设立和藏品完善……那么些年,亲眼目睹胡友义先生为钢琴博物馆与风琴博物馆操心劳力,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对钢琴和风琴近乎成痴的挚爱,先生留给我的记忆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每每想起先生,眼前竟然总是出现他跟在运琴的人力板车后,在上坡时用力地推板车的背影。我认识先生,就是从这样的背影开始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多少年来,先生接受海内外媒体的采访,都是以此说明为故乡鼓浪屿捐赠钢琴博物馆的原因。先生为人宽厚而谦恭,从不居功自傲,如此轻描淡写的回答之后,实实在在的是先生对故乡鼓浪屿的一片赤诚眷恋。2010年底,先生因病情加重,离开鼓浪屿到澳洲治疗,先生无比牵挂鼓浪屿,病榻之上也不忘打来越洋电话向知交故友了解鼓浪屿的各项情况。先生病情加重,令人万分心疼,可每次给我打来电话,他最先说的都是:“海鹰,最近好不好?”先生就是这样对朋友充满关爱,而电话里先生的一字一句都是对鼓浪屿的眷恋,我总是安慰他:“您早日养好身体,我们都等着您回到鼓浪屿。” 然而,我们没有等到先生回到鼓浪屿。2013年7月12日,先生在墨尔本的医院与世长辞。而我至今想来,都忍不住落泪。就在先生故去的前一天——月11日上午10时许,我突然接到先生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他已住院十多天了,医生给他打了吗啡针剂止痛,他才能给我打这通电话,先生惦记着未完成的风琴博物馆和卡萨翁管风琴的维修工程以及鼓浪屿申遗整治工作,我强忍眼泪,劝慰先生先养好身体再来考虑这些事情,电话那头的先生感伤不已、老泪纵横,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就在电话中痛哭起来……没想到,这通长达约十分钟的电话,是先生给鼓浪屿朋友们打来的最后一通电话。先生对人世是如此眷恋,对未完成的风琴博物馆是如此内疚,只要回忆起先生在电话里的哭声.我就心如刀割…… 先生深爱着故乡鼓浪屿,也深爱着被他称为“宝贝儿女”的古董钢琴和风琴。他的喜怒哀乐是与鼓浪屿、“宝贝儿女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些年,我见过先生为得到稀世之珍而欣喜若狂.也闻听过先生因为病痛再也不能回到鼓浪屿而大放悲声。记忆中的先生,依然那么鲜活,可他的确已经离我们而去。鼓浪屿永远失去了一位赤子,世间再无他这样的钢琴与风琴收藏家。 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这本书终于付梓,我最最遗憾的是,先生走得那么急,急得来不及看看我为他写的这本书。而书中《纸上钢琴博物馆》部分,是先生病危时在病榻上一点一点校审的,里头的一个英文字母、一个提法,先生都一丝不苟地修改,那时的先生也许已经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校审完这部分内容,他在越洋电话里对我说:“走进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因而,这些文字是我最珍视的,我不忍再改动一个字、一个标点…… 很感谢鼓浪屿管委会、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努力的朋友们!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此书,了解胡友义先生的赤子情怀,领略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的魅力,这是我写作此书最大的心愿。 海鹰 2014年5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