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晖临编著的《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聚焦于人民公社制度(集体制度)形成的过程,及其中农民的意识和行为如何在这一制度实践过程中与其互动、融合,进而深刻影响了该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本书以南陵县汪家村为例,描述了1930~1940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历史阶段农民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农民在集体制度形成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农民之间的利益斗争。
卢晖临编著的《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以作者在安徽南部自然村——汪家村前后长达10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讲述了一个集体制度一人民公社制度一如何形成的故事。作者认为,集体制度虽然由国家推动和组织,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但是农民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被裹挟到集体化的大潮中,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推波助澜,甚至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和改变了潮流的走向。作者力图说明,正是自发势力、农民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这三者复杂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践形态。本书的观点和分析具有很大的创新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引子:汪家村印象
第一章 制度研究:问题、意义和方法
一 集体制度研究的缘起与方向
二 既有研究的批判性回顾
三 个案研究和历史叙述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 制度理解:不同的理论视角
一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二 文化主义的制度观
三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四 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汪家村
一 土地占有情况
二 汪家村的人物
三 讨论:革命前社会分化秩序与社会分化的文化网络
第四章 通向集体之路
一 解放
二 土地改革
三 合作化
四 共产风
五 讨论:革命后社会分化的新格局
第五章 集体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
一 集体一日——生产
二 经济分配——工分制度
三 集体仪式——一场婚礼
四 集体决议——责任田收回、自留地调整和并队
结语 集体制度:农民的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
跋 集体经济再评价——十年之后的反思
附录一 革命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分化模式及其变迁:社区研究的发现
附录二 周家庄:人民公社遗产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