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湾村纪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闫俊玲//张洪兴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是一群相对特殊的群体:

先祖来自宝岛台湾的阿里山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300年的繁衍历史

1982年起才逐渐公开他们的身份

……

他们又是并不特殊的群体:

与改革开放35年来的脉搏共振

从历史迷失到身份恢复、从贫穷到富裕

从离乡到回乡、从封闭到开放……

《台湾村纪事》由闫俊玲、张洪兴所著,是一本纪实性文学,供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以调研素材为基础,《台湾村纪事》记录了一座村庄、一群乡民的历史见证和倾情诉说。以台湾村为镜子,本书折射出这片古老大地的起伏变幻、勃勃生机。

《台湾村纪事》由闫俊玲、张洪兴所著,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邓州“台湾村”30年来的众多人与事,刻画了“台湾村”在时代发展中的不同面貌。同时,《台湾村纪事》从局部展现了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生动呈现了中国民众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不停与时代交融的场景,折射出改革开放的伟大与沧桑,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真实的经典缩影。

目录

1982年

(一)涂征的发现

(二)果真就是一个台湾村!

(三)依那思罗的故事

(四)周家的荣光

(五)陈朝虎:我是高山族

1983年

许二虎:

“终于可以经常吃面条烧饼了!”

1984年

(一)妇女主任讲避孕

(二)奶奶的遗憾

1985年

(一)废旧塑料变成了宝(1)

(二)许二虎: “我家也有了电视机”

(三)小学老师过了教师节

(四)来自台湾的信

1986年

(一)近乡情更怯

(二)嫁个吃国库粮的

1987年

(一)张丽家两天没有盐

(二)许二虎发财了

(三)容谦的伤心事儿

1988年

(一)陈玉喜办了石料加工厂

(二)家有丑妻

1989年

周红玉家用上了煤气罐

1990年

(一)许飞外出打工

(二)黄子林到香港

1991年

考师范,将来后当教师?

1992年

(一)还是生闺女好

(二)烟叶卖个好价钱

1993年

(一)废旧塑料变成了宝(2)

(二)化肥是个好东西

1994年

(一)民办教师张丽转正

(二)手机铃声响了

1995年

(一)黄伯瑛去世

(二)粮票没人要了

1996年

(一)领导生气了

(二)城市恋爱

1997年

(一)孙子闯祸了

(二)香港回归

1998年

(一)身体硬朗的陈学兵去世了

(二)张奶奶捐了十元钱

1999年

(一)废旧塑料变成了宝(3)

(二)蔡学江彻底放下了心

2000年

(一)许二虎在邓州买了房子

(二)林凤儿丈夫下岗了

2001年

(一)林宏生考上了博士

(二)林凤儿家种起了塑料大棚

2002年

(一)陈姓家谱公开

(二)台湾村声名鹊起

2003年

(一)许飞回家被隔离

(二)吴天玺的心意

2004年

(一)台湾风情园落成

(二)进城当工人?

2005年

(一)涂征“装灵”

(二)吴天玺的努力

(三)阿里山的客人来了

2006年

(一)千古皇粮成历史

(二)林山加入了农机合作社

2007年

(一)车祸猛于虎

(二)化肥是个坏东西

2008年

(一)在家看奥运会

(二)林宏生的感慨

2009年

(一)黄老嗲领到了生活保障金

(二)血缘亲情永无尽

2010年 (一)陈玉喜讲养生

(二)林凤儿家暴富

2011年 (一)张昭辉领到了新农村合作医

疗补助款

(二)许飞当了老板

台湾村高山族人的寒食节

尾声

试读章节

“谁是台湾人,谁是高山族人?”涂征好奇地问。

“嘘,这个不能说,人家不让说。”大入神秘地告诉他。

涂征的五爷是个见多识广的人,禁不住涂征多次追问,就告诉他:“中国古代有两个大人物叫黄帝、炎帝,咱们中国人都是他们的后代,所以叫‘炎黄子孙’。炎帝的后代里有一支叫三苗族,三苗族里有一支叫百越族,百越族里的一支叫闽越族,闽越族里有一支就是高山族。咱们涂氏家族也是古代三苗族的后代,所以咱们和高山族也是同根同源,只不过他们住在了台湾,所以叫他们台湾人。他们长得和咱们不一样,大都高眼眶,高鼻子,眼窝陷下去,皮肤也很黄。他们说话和咱们不一样,他们称‘爹’叫‘嗲’,‘妈’叫‘尼牙’,称‘爷’叫‘爸’,称‘奶’叫‘马’;他们的习俗也和我们不同,如地方上死了人,棺材在中堂顺放,出棺时大头朝前,而闽营人棺材横放中堂,出棺时小头朝前,另在墓坑下放一木板。咱们的先祖里有一个叫涂孝臣的,是个当大官的,还救过他们高山族的人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涂征知道了更多的闽营人的传说,有些还富有神话的色彩。“闽营人”不只在张村镇,相邻的文渠乡也有,有所谓的“五里四十八村”的说法。一些老年人说,早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大英雄黄伯侯(黄廷)出身沿海,力大无比,率领勇士跟随郑成功到台湾血战红毛贼,只杀得天昏地暗,海水泛红。红毛贼原是外国人,红眼绿鼻子,四只毛蹄子,长一身红毛,很早就霸占了中国的台湾。在台湾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吃人肉喝人血,而且专吃小儿心。台湾的小娃们,一生下来肚子上就戴个红兜兜,就是怕红毛贼把心挖出来吃了。郑成功和黄伯侯带领勇士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打败了红毛军,在他们每个人头上插了杆白旗,撵他们统统滚蛋,就打那儿收回了台湾岛。谁知没多久,郑成功死在台湾,郑家为争王位相互残杀,黄伯侯劝他们却没一个听劝,他一气之下率十万余人北上归顺了清朝。康熙皇帝乘坐龙辇迎接到卢沟桥,把黄伯侯和他手下的四大都督、八大参将还有台湾的五大将军,都封成了大官,命他们转回头去,沿路疏散屯田,自种自吃不缴皇粮,专心练武,准备打仗。黄伯侯带五营亲兵到邓州定居,其中还有台湾土番人,也就是高山族人。一个个彪形大汉,说他们铜头铁额,眼赛铜铃,吞沙嚼石,两腿粗壮,一年四季不穿鞋袜,打赤脚,树权、蒺藜踩上去咔嚓响,什么都不怕。还说他们到邓州后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又说他们打败红毛贼得了很多宝物,如一个宝葫芦里藏纳万物,只要背会一种经文,要啥葫芦里就出来啥。但这种经文早已失传,要想得到必须在海上钓出三条腿的老鳖,鳖盖上就刻着那段经文。另一个宝物是翡翠烟袋哨,天若下雨烟袋哨就事前泛绿色,若遇晴天就泛红色,若下雪则提前三天泛白色……

有一种说法认为,台湾的高山族人虽然参加了驱逐红毛的战斗,但台湾收复后,又都回到山寨部落里,根本就没随军北上。但反对者却说,参加战斗的高山族人跟随黄廷到邓州定居后,但水土不服,因误吃一种貌似野胡萝卜缨的“狗翻肠子”,全部死光了。

有关闽营人的事迹知道得越多,涂征就越是疑惑:邓州的闽营人状况究竟如何?究竟有没有高山族人的后代?涂征心里一直想弄个明白。

1964年,涂征先是在邓县(现邓州市)冠军小学读书,后又借调入邓县“毛泽东思想文公团”(县剧团的前身),1981年涂征的工作再次发生变化,调入邓县对台工作办公室。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两年,改革开放伊始,拨乱反正正进入关键时期。国家的对台工作有了新变化,刚参加工作的涂征,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涨,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邓州的每一个村落,宣传国家的对台政策。

1982年,邓州市进行人口普查。一个偶然的机会,涂征翻看人口普查登记表,竟然发现一个名叫陈朝虎的人,民族一栏里登记的是高山族。涂征异常激动,他们邓州果然有高山族人!

P4-6

序言

南阳出作家。这个深居于中原腹地的小地方,根深蒂固的文化氛围,使得文学创作的传统得以蔓延,出现了许多全国闻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南阳作家群现象”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

闫俊玲是邓州市文联主席,在默默写作多年后,已磨炼出了一副好手笔,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另一种痛》、《赤脚行走的月光》等。作品也多次入选年度优秀散文选集并获得多种奖项。

《台湾村纪事》是闫俊玲的新作,经过两年的长期采访和辛勤创作终于面世了。读她这本书,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群普通人和历史、和土地、和远祖以及和当下中国的故事,读来既让人沉痛、感动,又显出勃勃的生机和永恒的情谊。30年与360年,大陆和台湾、中原和宝岛、汉族和高山族、战乱与和平、亲情和乡愁、分别与重逢……融合的其实是海峡两岸来自远祖的精神联系,也是这些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书中人物的故事,有精神矛盾,有人生悲喜,有世态炎凉,有我们人陛坚强与脆弱、痛苦与感动、困顿与焦虑、思念与自语。

作者写的《台湾村纪事》,通过该村30年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历史记忆和生活变化,把大陆30年来的改革开放写了出来。作者采写的一个个小故事让人难忘,让人感受到民风民俗、时代变迁。通过故事题材多元化,语言风格多元化,地域文化多元化的创作特色,让人听到时代前进的步履。

文中浓郁的家国情怀打动人心。家国情怀,实际上是指一个小人物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何产生关联,最后如何达到那种小家与大国难分难舍的地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有了家才能有国,反过来说,没有国也就没有家。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书写了台湾村的历史和亲情、乡情、民族情。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文中的主人公其实又是有良知、有抱负的普通中国人对中华民族苦难的体验,也是他们对一个国家、一片热土的深深依恋。

文章里浓郁的沧桑感让人难忘。乡土,是一个作家的心灵家园。这些颇见精短之美的纪实文章,有当事人的一番对话,有时过境迁后的嘲讽,有喟叹、有惆怅,且作品有着极强的现场感。写的是平常人,讲的是平常事,语言朴实,娓娓道来。

中华同根。两岸的文化是相通的。两岸今天已经从长期的国共对峙、军事纠葛中走过来,对于现在年轻的一代,两岸间存在的区别更小。我的《帝王三部曲》在台湾很畅销,台湾的读友会专门为我组织了读友见面会,在我的台湾行中,我体会到两岸文化,一点一滴都是那样的相似。人们渴望和平,渴盼亲情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在战争中,一群台湾人永远地告别了家乡,此后的一次次寻找和省亲就是重温母亲的气息。随着岁月的增加,这样的回家想必是越来越少了,就像河水,一旦出发,就不知要流向那里去。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

台湾海峡,自古横亘在亚欧大陆和台湾宝岛之间;数百年来,这道2500米的海峡,曾经阻隔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异乡游子殷切的乡情,华发老母思儿的呼唤……这些年来,情势已经改观。这本书正是改变曾经的“阻隔”、沟通两岸的一份珍贵见证;希望在海峡两岸的交流中,能涌现出更多的人和作品,为两岸和睦相亲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书评(媒体评论)

迄今为止,为一个国家、一座文化名城、一段历史写编年史的不在少数,为一个小小村庄作编年史,恐怕鲜有人为之。《台湾村纪事》便是一部敢为天下先的乡村编年史。此书语言平实、生动,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台湾村纪事》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周大新

读《台湾村纪事》这本书,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群普通人和历史、和土地、和远祖以及和当下中国的故事,读来既让人沉痛、感动,又显出勃勃的生机和永恒的情谊。

——二月河

《台湾村纪事》选题具有开创性,是一个富有时代性、意义深远的好选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纪实故事,还具有传奇性,有令人感动的内容在内。《台湾村纪事》的讲述置身于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穿梭之中,从30年到360年、从台湾到大陆、从汉族到高山族,在这些跨越中,海峡两岸的关系若隐若现。

——闫晶明(《文艺报》主编)

《台湾村纪事》不仅披露了一段秘史,见证了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关系的演变,而且见证了一个乡村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变迁与民族融合……其中“妇女主任讲避孕”写出底层中国的幽默与真实。

——柳建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