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侃/民国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陆昕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侃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授。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黄侃》由陆昕所著,介绍了黄先的生平故事,供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黄侃》由陆昕所著,黄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也是锲而不舍、以乐育为怀的一生。他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像许多辛亥革命先驱一样,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走出家门,奔走呼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为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成功地衔接了两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逆境中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立场,向当代和后代呈出一颗滚烫的、诚挚的、坚贞不屈的爱国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不媚俗、不媚权、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的崇高榜样。先生其人,其文其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黄侃》的作者对黄先生这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如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择师事师、教学科研、诗文创作、做人处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凸现一个辛亥革命先驱、国学大师伟大而光辉的形象,用以昭示世人。

目录

一、才气过人而桀骜不驯的青年

二、投身辛亥革命洪流

三、拜师章太炎的始末

四、北平教书的岁月

五、对刘师培的斥责和拜服

六、不拘绳墨的言行

七、师生情长的十二书信

八、名山胜水间的游踪

九、情思和文采

十、诗词歌赋见真情

十一、甘坐冷板凳的学者

十二、逸事多多的文人

十三、师友们的评定

黄侃文选

论立宪党人与中国国民道德前途之关系

刘烈士道一像赞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补文心雕龙隐秀篇

法言义疏后序

十三经证异序

日知录校记序

毛诗正均赞

咫闻题辞

秋日泛舟大通河序

自序

吊汪容甫文

写怀赋

桂花赋

砚铭

徐氏砚铭

几铭

徐氏通鉴厨铭

上太炎先生书

答谢太炎先生撰量守庐记书

劳者自歌诗钞

词钞

阮籍咏怀诗补注

黄侃季子记

李艾山诗偶评程梦星笺注本

黄侃日记补充

试读章节

诗词文章对培养一个人的素质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古人看重读经研史,目的是走科举之路。而走科举之路是为了将来能定天下,济民生,匡君辅国,做成一番事业。然而若只读经史,心胸气度难免褊狭,且人之气质修养多从诗词歌赋中来。所谓天趣,即指修养,也指人自然生出的天性。

“借诗文以治天趣”,在那个时代,黄云鹄能注意及此是不易的。天趣不仅培养个性,对黄侃日后深厚的文学修养也起了巨大的影响。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黄云鹊因恶性疟疾卒于家,年八十,黄侃是年十三岁。应该说,其父的故去,对于黄侃的性格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原来黄侃的生母是黄云鹄的侧室,在封建时代,非嫡出子女在旧家庭中的地位可以想见,而在蓟春一带,习俗相当轻视庶出子女。所以章太炎在《黄季刚墓志铭》中写到:“季刚生十三岁而孤,蓟春俗轻庶孽,几不逮学,故少时读书艰苦,其锐敏勤学亦绝人。”可以想见,黄云鹄在世时可以多少庇护周氏母子,而一旦奄然物化,黄侃险些连书都读不成,这种习俗与旧家庭的双重压迫,对黄侃的性格向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量。

那么,黄侃的性格如何向极端发展呢?笔者的祖父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训诂学家陆颖明(宗达),曾师从黄侃多年并有着较深的情谊,师生间几乎无话不谈。祖父有时在家中缅怀往事,说到黄侃时,道:“季刚先生那可是一位桀骜不驯不拘小节的人。比如他曾对我说,有一回去他丈人家,不知是什么事把他惹翻了,我猜想还是庶出子女的关系,对方大概有人不礼遇他,他一气,蹲到他丈人家的紫檀木椅上解大便。又有一回,他去考秀才,在考场里住着时,有一天他瞧见另一个考试的人弄只鸭子,架口锅在那里煮。季刚先生一瞧,心里登时来气了,心想,你是赶考来了还是吃鸭子来了。当时他没言声儿也没动作,在一旁冷眼瞧着,看那人忙着添柴烧火,一直等着鸭子熟了就要起锅了,他冷不丁过去,飞起一脚,把人家那鸭子锅给踹翻了,汤汤水水撒了一地。那人急眼了,揪着他要打。季刚先生说,‘甭管你怎么样,反正今儿这鸭子你是吃不成了’。”祖父又曾谈到,“季刚先生孝母是有名的。他跟我聊起过,少年时,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他弄头驴,让他母亲横坐在上头,他牵着,在他家的那个大花园里遛,称为“孝顺”。直到有一天他母亲实在受不了了,跟他说‘儿呀,你别“孝顺”我了,你把我“孝顺”得受不了了’。我想黄侃的本意大概是相当于今天人的饭后散步、消食。不过一位老太太吃完饭就坐在毛驴背上来回颠,大概不会怎么舒坦。黄侃所以如此做,我猜想一是自以为这是孝顺,为母亲消食,二来是要在那个瞧不起他们母子的旧家庭里显示显示,带有某种示威的意思。”所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音韵学家俞敏先生生前与我闲谈时,曾论道:“像黄季刚这种庶出的子女,在旧家庭里一般是很受压迫的。所以庶出子女在那种压力下,常常会变作两种性格。一种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甘受压迫求一个温饱。另一种便是拼命反抗,桀骜不驯,使性任气处处叛逆。我觉着黄季刚反封建反得走火入魔了,因而有了那么多常人所不理解的行为脾气。”

1908年,黄侃生母周孺人病重,家中电召其还家侍疾。黄侃还家六月,生母去世。黄侃大恸,乃至吐血。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因叛徒告密,两江总督端方掌握了革命党人的名单,听说黄侃在家乡,即密电湖广总督陈夔龙速逮之。派出的捕快已经出发,正在途中的黄侃才得知消息,迅即离家,辗转回到日本。

P4-6

序言

民国热的出现,已经有多年了。最初是学界研究的推动,发现了诸多被淹没的人,后来是民间力量的涌起,无数旧书得以刊行。人们不再以政治的眼光简单看人看事,视角发生了变化。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失望于当下文化人的表现,觉得可看之书不多,无论学术还是文章,民国的气象今人已不易见到了。

从民国过来的人对那段历史的感受,今人已不太易理解。我们今天看民国的历史,觉得有诸多陌生之所。那是旧传统未裂、新思想尚未建立起来的时代,强迫的力量没有催人之势,文人尚有自己的空间。他们在荒芜之地,各有所梦,旋转于自造的空间。章太炎、黄侃、胡适、周氏兄弟,在不同的路上前行,多有创造,遂留下有趣的华章来。

一个国度,倘精神未定于一尊,思想有矛盾之迹,并非可怕之事。在这样的空间里,一切都有可能了。我想起俄国思想家舍斯托夫,他认为谬误常常在我们的知识里。只有经历绝望的人,才能够体验精神的美丽。民国文人大多在忧患里存活着,他们思想里矛盾的地方,不仅没有囚禁他们的智慧,反有了突围的冲动。我们今天讨论他们的遗产,在惊讶之余,也会想想历史,在文化生态健全的时代,才会有多种景观的存在。知识与思想,在温室里是脆弱的。在复杂的精神角斗里,思想之门才可以开启。民国文人有的对传统抨击颇为厉害,有的乃国故的守卫者。还有的非左非右,颇通南学北学,在困惑里照样写出迷人的文字。

中国的历史常常因为铁板一块,没有异端力量的空间在。先秦失礼,遂有百家争鸣;秦帝称雄,便杀博士,就有了百花凋零之茜;这是历史的警示。民国乃千年罕有的变动的时代,遗民之曲,左派之歌,政客之舞均在.便相互催生了学说与艺术。这些有趣的故事,有古之绝响,也含有西洋的民主气息。驳杂的存在,才还原了人间的本色,伪士不及今天众多,可感可叹者,一时是说不完的。

讨论民国学术,一是自由的学风可鉴,有无数流派竞驰;二是文风多见个性,不像今人这般无趣;三呢,学术与人生是一体的,没有今天这般割裂之状。而且,那时候的文史哲,尚未都分开来,还有交叉的理念在。革创时代的学术和艺术,要求想象力和力量感的,这些都暗含于那个时代人的身上。仅以汉字注音与简化笔画的讨论为例,那里不仅有旧学的展示,新学中的爱意深深流着,有拓荒的快慰在。而且,关于学术传承的争辩,亦有闪光之点。在教育界,考试制度有多个层次,不是大一统的样子。马一浮在南方建立书院,讲儒家之学术;陈嘉庚建立厦门大学,东西方学术均在。在北大与西南联大,没有学历的名人可以任教,学者多有艺术创作的经验。这些也足够我们作思旧之想。生命的图案可以有趣地涂饰,那些人的精神生活的维度,显然是多重的。

这些无疑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念故人而思来者。学术也是人生,而且是多致的人生,将那些历史的碎片一点点拼在一起,也是有价值的吧。我们出版这套丛书,乃是追溯旧梦,看看那些人与事,怎样驱走了哀怨之苦,在惨淡的岁月,还有生命的亮度在。自然,每个作者的经验不同,看法各异,但能从大量资料里回望以往岁月的斑斑痕痕,为读者展示一个时代的片影,也算一个纪念。忘不了的他们,是我们今人前行的灯塔。他们照着夜的路,不再使我们久误迷途。而今天的人,时时知道尚未攀登在精神高地,也便有奋起直追的勇气了。

2012年3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1: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