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孝(彩版)/国学百家讲坛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宋一夫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系列丛书《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分卷》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由宋一夫主编的这本《国学百家讲坛(彩版):孝》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中的核心命题“孝”。

内容推荐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册《国学百家讲坛(彩版):孝》的核心命题是孝。

孝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前,已是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孝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在中国古代,很多儒学之士把孝视为最高道德,是诸德的根本。儒学大师所讲孝道,抛开其忠君的内容之外,还是十分可取的。孝的确是诸德的基础。人若不孝,则很难取善于人;与人不善,则不能取信于人,故失去为人的基本道德。

《国学百家讲坛(彩版):孝》由宋一夫主编。

目录

国学漫谈

《尚书》·说孝

孔子·说孝

孟子·说孝

苟子·说孝

《礼记》·说孝

《孝经》·说孝

扬雄·说孝

王通·说孝

林慎思·说孝

司马光·说孝

二程·说孝

朱熹·说孝

真德秀·说孝

王廷相·说孝

陈确·说孝

试读章节

孟子提倡李悌

孟轲,战国时思想家,他提倡孝悌。

在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孟子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孝悌和修养的关系问题,好问的公孙丑首先提问:“老师,您为什么那么重视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为要实行尧舜的仁政,必须立足于孝悌。”

公孙丑接着问:“那么,什么是孝悌呢?”

孟子解释说:“孝顺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谴责不孝顺父母的人,认为不孝有五种。

学生公都子问他有哪五种。孟子说:“世俗一般所谓不孝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一不孝;好赌博喝酒,不管赡养父母,二不孝;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赡养父母,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蒙蒙羞受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还认为,父母死后,应当厚葬久丧。孟子老母死了,他隆重地送葬,棺和椁都选用上等的木料,还专门派学生充虞监督工匠的活儿。事后,学生充虞觉得选用的棺木太好了,便疑虑地对孟子说:“前几天,大家都很悲伤,事情也急迫,我不敢向您请教。今天想私下请问:用的棺木是不是太好了呢?”

孟子解释说:“对于棺椁的尺寸,上古时没有固定的尺寸;到了中古,才规定棺厚七寸,椁要与棺相称。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讲究棺椁,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只有这样才能尽孝子之心。礼制规定可以用,古人都这样用,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我听说过,君子不会因为天下的缘故而在父母身上节俭。”

公元前325年,滕国的国君滕定公死了,太子(即滕文公)派然友去请教孟子怎样办丧事。孟子对然友说:“父母的丧事尽心竭力去办就是了。曾子说过:‘当父母在世时,应按照礼节去侍奉;他们去世了,应按照礼节去埋葬和祭礼,这就是尽孝。’诸侯的丧礼,我虽然不曾研究过。但我也听说过,就是实行三年的丧礼。三年守丧,穿粗布缝边的丧服,吃稀粥,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到滕国,把孟子的话向太子汇报了,太子觉得孟子说得有道理,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是,命令下达后,滕国的百姓和官吏都不愿意,有人说: “三年丧礼,连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国君都没有实行过,我们何必去实行呢?”还有人说:“这样做,耗费太大了。”

当时议论纷纷,众说不一。

太子也觉得难办,又把然友找来,对他说:“我过去不曾搞过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今天,我要实行三年之丧,百姓和官吏都不同意,恐怕这一丧礼我难以实行,请您再去替我问问老夫子吧!”

然友受太子的委托,又匆忙坐上马车去请教孟子。孟子听了然友的介绍后,严肃地说:“唉,这么一件事,太子何必老问别人呢?孔子说过:‘国君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交给相国,在孝子之位痛哭就是了。这样,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的,因为太子亲身带头的缘故啊!’国君的作风好比风,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里吹,草自然向哪边倒。这件事,太子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太子听了然友的汇报后,坚定地说:“对,这应当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棚里住了五个月,不曾亲自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这样一来,官吏们和同宗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五个月过去了,到举行殡葬的那天,各国都派使者来吊丧,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面容悲哀,哭泣哀痛,参加吊丧的人也都哀之。

孟子宣扬的厚葬久丧,已没有人遵奉了,但他提倡的尊敬父母兄长,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已成为美好的道德风尚。  闵子骞保扩继母

春秋年间,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南郊,住有闵姓一家人。一家三口人,父亲经营小本生意,母亲料理家务,有一个小男孩才三岁,长得天真可爱,名叫闵损,字子骞。

在子骞四岁时,母亲得肺痨(结核传染病)后,经常夜间发烧,身出盗汗,咳嗽吐血。父亲怕被传染,以外出经商为由很少回家,而子骞不顾这些,天天给母亲端水送饭,夜夜与母亲相伴。

这年秋天,母亲在弥留之际,对子骞说:“我死后,你可别忘了做人的根本一与人为善;也别忘了成人的志向——学而时习。”母亲临终的嘱托刻骨铭心,在子骞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转眼间又过了一年。父亲娶妻闵李氏。开始时,继母对子骞还说得过去,可是,等到继母生了两个儿子以后,逐渐虐待起子骞来了。剩饭残汤让他吃喝,旧布破衣让他穿,一来二去引起街坊邻居议论纷纷:“幼怕丧母哟,后娘多偏心!”

小子骞心里十分难过,背地里哭过好多次。但他哭过后又想起生身母亲的教诲,就打起精神到私塾窗外偷听先生讲经布道。天长日久,子骞也能背咏:“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等等传颂天下的名句。

春去冬来,子骞长大成人了。

在他十五岁那年的冬天,狂风咆哮,雪花被刮得满天飞舞。此时子骞身穿的是用芦花做的棉衣,风一吹就浑身冷冰冰的。而两个弟弟却都穿着新棉絮衣,又厚又暖。

有一天,父亲外出,他们兄弟三人拉车,车过小桥,行进在土路上。他的两个弟弟面色红润,脸上不断地有热汗流淌。而他却浑身上下抖颤,面色灰白。他父亲一看很气愤,怒声骂道:“你身为兄长,推车偷懒,这么冷的天,走了这么长的道,你竟然一点热汗也没出!”

子骞满目委屈地望着父亲,心里说:“粗心的父亲呵,你哪知道我的苦衷。如果我说出来,不仅弟弟要挨骂,而且继母……”想到这里,他低下头又使劲拉起车来。

“好啊!你小子翅膀硬了,敢用眼睛瞪我。”父亲怒火中烧,扬起手中的鞭子朝着子骞的后背抽去,鞭子才抽打两下,棉衣便被抽破了,一团团芦花飞了出来,像天女散花似的飘落在地上。父亲非常奇怪,拾起来一看,才恍然大悟:“儿子穿的竟是……错怪他了。”内疚使他丢掉了手中的鞭子,搂着儿子久久说不出话来。

“子骞,快和弟弟一起把车掉过来,回家!找你继母说理。我一定要把她休掉。”

“父亲!这可使不得。”子骞一边说一边跪在地上哀求,继续说道:“如果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寒挨冻;如果母亲离去,那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孤苦冷寂。”

站在车旁的两个弟弟也跪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道:“哥哥所言极是,乞望父亲宽恕母亲吧!”

父亲见他们说的话婉转而近情理,就把休妻的念头打消了。

这位继母听说了子骞劝父的一番话后,非常惭愧,便决心痛改前非。她待闵子骞越来越好,胜过了亲生儿子。

闵子骞后来成为孔子的弟子,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孔子曾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是说闵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言行举止,莫不求善追美,因此旁人决不会讲他闲话的。

P40-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