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特异功能”、十大污染克星植物排行榜、、沙漠之子的觅水妙法、猛犸的故事、蝙蝠的回声探测器、鸵鸟为什么不能飞翔、行星趣闻、动物过冬趣闻、树木过冬之谜、植物行为趣谈、世界气候之最、世界15个地名趣闻……《不可不知的中外科普趣闻》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真神奇!本书由杨大力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可不知的中外科普趣闻/看世界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杨大力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鱼的“特异功能”、十大污染克星植物排行榜、、沙漠之子的觅水妙法、猛犸的故事、蝙蝠的回声探测器、鸵鸟为什么不能飞翔、行星趣闻、动物过冬趣闻、树木过冬之谜、植物行为趣谈、世界气候之最、世界15个地名趣闻……《不可不知的中外科普趣闻》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真神奇!本书由杨大力编著。 内容推荐 世界博大精深,大自然趣事无穷。形形色色的植物、多种多样的动物、变化多端的微生物当中都有很多趣闻,《不可不知的中外科普趣闻》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真神奇! 《不可不知的中外科普趣闻》内容包括鱼的“特异功能”、十大污染克星植物排行榜、、沙漠之子的觅水妙法、猛犸的故事、蝙蝠的回声探测器、鸵鸟为什么不能飞翔、行星趣闻、动物过冬趣闻、树木过冬之谜、植物行为趣谈、世界气候之最、世界15个地名趣闻……本书由杨大力编著。 目录 1 鱼的“特异功能” 2 鱼类奇异的“婚恋” 3 自然界奇异植物排行榜 4 十大污染克星植物排行榜 5 有趣的植物 6 动物趣闻(一) 7 动物趣闻(二) 8 靠鼻子过日子的动物 9 猿猴类动物的大与小 10 沙漠之子的觅水妙法 11 南极与北极的动物特产 12 珍奇动物——羚牛 13 猛犸的故事 14 鼹鼠怎么又叫“反巴掌” 15 负鼠“骗子” 16 哺乳动物的优势 17 水下哺乳动物的呼吸方式 18 鸭嘴兽的特殊身份 19 海豚的语言 20 蝙蝠是鸟还是哺乳动物 21 蝙蝠的回声探测器 22 燕子为什么要南飞过冬 23 鸟巢中的“羽绒厂” 24 鸵鸟为什么不能飞翔 25 鸟类的故事 26 杜鹃的坏名声 27 海洋动物也要睡觉 28 行星趣闻 29 世界湖泊趣闻点滴 30 动物过冬趣闻 31 鲨鱼趣谈 32 海洋鱼医 33 植物如何长出枝叶 34 地球两极趣闻 35 神奇的动物本能 36 鸟类中的“女尊男卑”现象 37 植物的精彩交流 38 鸟类趣事集锦 39 人体衰老的十大原因 40 喝一口海水相当于吞下1000种微生物 41 生命中的“质数现象” 42 动物怎样辨认方向 43 猩猩为何永远只是猩猩?人的智慧从哪里来? 44 海龟识途之谜得解 45 盘点动物世界大“寿星” 46 鸟翅第一趾是拇指还是食指? 47 动物界最佳好爸爸 48 老鼠喜欢唱歌利用超声波吸引异性 49 动物世界六大“睡神” 50 对爱情“忠贞”的动物 51 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52 树木过冬之谜 53 水仙花的趣闻 54 植物行为趣谈 55 战争中的气象趣闻 56 走进世界最寒冷的五个地方 57 成语里的春夏秋冬 58 四季的时间都一样长吗? 59 世界气候之最 60 空中发电场——闪电 61 无处不在的气象哨兵 62 趣话“秋老虎” 63 千奇百怪的老鼠 64 根的趣闻 65 有趣小国 66 国中国、城中城、海中海 67 南极趣闻 68 世界15个地名趣闻 69 辣椒的趣闻 70 关于地球50个有趣事实 71 科技趣闻(一)——偶然事件导致的发现和发明 72 科技趣闻(二)——偶然事件导致的发现和发明 73 大动物的小祖先 74 20世纪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 75 恐龙趣闻 试读章节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纲兽亚纲真兽次亚纲长鼻目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早在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时代,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悉心研究过猛犸。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当时就猛犸的身世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猛犸是由古代统帅汉尼巴用于征战的战斗象,远征中散落在欧洲大陆,其中一些流落到乌拉尔的就冻死了。还有一种推测说是猛犸的尸体是由其生长地——亚洲中部和南部,沿着西伯利亚的河流漂流而至的。而只有法国的杰出科学家居维叶于19世纪上半叶发表了科学的断言,猛犸的浑身长毛以及长鼻等生理特征足以表明,它们的原产地就是发现其尸骨和残骸的地方——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猛犸的骨骼和尸体的发掘地在北极圈外永久冻结的土壤层中,因此,尽管已经历了千千万万年的历史变迁,但这天然的冰箱却使尸骨残骸保存完好。从1805年到1900年的近百年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共收到过30则关于发现猛犸的消息,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的考古科学意识淡薄,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而当时发现的骨头、牙齿的数量是惊人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雅库茨克城,平均每年出售14570千克猛犸骨,而要获得如此数量的骨头,大约要找到200头猛犸才行。以此推断,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并设法成功地将这具保留比较完整的猛犸尸体运抵彼得堡科学院。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猛犸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人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廖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食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深渊中,从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鼹鼠怎么又叫“反巴掌” 鼹鼠是哺乳类鼹鼠科动物。由于长期穴居土壤,身体的形态结构有不少变化,最有趣的是它的前掌向外翻出,掌心向外,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反巴掌”。可别小看了这个“反巴掌”,这个宽扁、掌爪发达的“巴掌”像一把钮齿,随着它的向外翻转,掘土飞快,为鼹鼠挖穴造居立下了汗马功劳。鼹鼠的地下生活不仅使它翻转了巴掌,它的吻也变得十分尖锐,如同掘土机机头上的钻具,毛柔滑没有顺逆之分,这样减少了它在地道里钻进钻出时的皮毛摩擦之苦,长期在黑暗中生活,鼹鼠的眼已没有什么用场了,它的眼也变得十分细小,但它的触觉却变得更加敏锐。 鼹鼠爱好地下生活,地下生活也改造了鼹鼠,鉴于鼹鼠常年在黑暗中劳作,人们还送给它一个雅号——“不见天”。P26-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