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笑话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涵深刻的思想意义于讽刺、幽默等喜剧手法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引人发笑,通过引人发笑的艺术手段,或嘲笑一种错误思想,或讽刺一种愚蠢行为,或否定某种人的虚伪品格,或揭露某种人的丑恶本质……总之是寓教于乐,警醒世人。
《笑话故事》(作者马清福、齐博伟)是以历代笑话为底本,经过编者再创造而成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笑话故事/最经典的中国故事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马清福//齐博伟 |
出版社 |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代笑话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涵深刻的思想意义于讽刺、幽默等喜剧手法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引人发笑,通过引人发笑的艺术手段,或嘲笑一种错误思想,或讽刺一种愚蠢行为,或否定某种人的虚伪品格,或揭露某种人的丑恶本质……总之是寓教于乐,警醒世人。 《笑话故事》(作者马清福、齐博伟)是以历代笑话为底本,经过编者再创造而成的。 内容推荐 《笑话故事》(作者马清福、齐博伟)是以历代笑话为底本,经过编者再创造而成的。它搜集了中国文学史上从魏邯郸淳的《笑林》,至清游戏主人的《笑林广记》近百余种集中绝大部分脍炙人口的笑话。这些笑话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历史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可笑之事,《笑话故事》揭露了人类文明发展中某些有价值的规律,其中所包含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目录 总序 前言 拿长竿进城门 盐为啥不咸 竹席煮不熟 催人钻火 肠烂将死 蠢夫陶邱氏 用叶隐形 偷肉者说 富翁和小偷 自讨没趣 只见金钱 愚蠢的战术 不死之药 愚公不愚 愚蠢的郑国人 贱人贵马 神怕“不信” 肉食者的“智慧” 何况还有“四脏” 瞎争的营丘士 如此比较年龄 饶了孙子 太认真了没水喝 楚国人信鬼 一个健忘的人 齐王相面 食客回家吃饭 野鸭子搏兔 兄弟谎言 按图相马 梦中受侮辱 爱好古物的读书人 优旃两件笑事 彭祖脸长 东方朔答汉武帝 偷喝不死酒 钱扔路上 孔融对答李膺 有所闻而来 禽兽不如 放诞的刘伶 好好先生 好学驴叫 诸葛子瑜之驴 刘关张相面 乐不思蜀 车胤与孙康 范缜笑谈贵贱 狂泉的故事 服石发热 博士买驴 梁武帝原是蚯蚓 把自己当成了贼 傻子买家奴 燕荣试荆条 腊月里怎么会有蛇咬人? “七十二人” 胜他一倍 山东女婿 针锋相对 如此吃蒸饼 “三十而立” 活佛也要钱 见到屈原了 嘲弄三教 要钱不要命 张打油作诗 罚人吃肉 雨怕抽税 婢女的破罐子 让战马拉磨 猴子捞月亮 头尾相争 鞭背涂粪 不念观音念陛下 只要第三层 笼子里的鹦鹉 王□的智辨 “万物一体” 彭渊材剃眉 再挖一个梁山泊 不爱古玩的人 县令张鹭鹚 东坡与小妹 美的眼睛一只足够 河道图与子瞻帽 以芭蕉取笑 “铸大钱”与“铸九鼎” 打你就是不打你 依样画葫芦 最爱东坡肉 苏子瞻讲的故事 眉眼口鼻争能 石学士瓦学士 丞相的草字 只许州官放火 园外狼黄鼠狼 死后甚好 画兰不画土 优人与馄饨 奇怪的应声虫 三十六“髻” 钱眼儿里坐 我国有天灵盖 “二胜环” 作诗和改诗 “家兄不聪明” 巧妙逐客 急性子慢性子 原先才是假的 道学先生的风度 瞎子相骂 瞎子堕桥 猎人争雁 给猫改绰号 多忧成病 互相吹捧 把蝗虫押回来 修皇冠拔竹刺 琵琶结果 试读章节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上有些人,遇事不动脑筋,往往办些蠢事傻事,令人看了发笑。 传说中那个拿着长竿进城门的人,说的就是一位遇事不动脑筋的蠢人。 故事说的是,古时候,鲁国有一个人,有一次拿着长竿进城去办事。当他来到城门的时候,突然发现长竿太长,一时不知道怎样把它拿进城去。 开始的时候,他把长竿竖起来,拿着往城里进,发现长竿比城门高,结果进不去。 接着,他又把长竿横拿着往城里进,结果发现长竿比城门的宽还长,于是又没进去。 一时间,他竟想不出好的办法。正在他左思右想束手无策的时候,恰巧有一个老头从不远的地方走了过来。他看到那个人苦苦思索的样子,一时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于是就对他说: “我这个人不是个圣人,可我活的年头多了,所以见的事情也就多了。我看你进不去城,心里也替你着急。可是我问你,你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开呢?那样,你不就进去了吗?” 那个人听了老人的话,觉得像是顿开茅塞,于是他就到近处人家借来一把锯,照着老人的说法,用锯把竿子从中间截开了,最后顺利地走进城去。 那个人是走进城去了,可是看到的人和听说的人,无不觉得可笑。他们想,那个人为什么不顺着拿竹竿进城呢?那样,不就不用截断竿子也能进得了城门吗? 俗话说,遇事要三思而后行。那位拿着长竿进城门的人,虚心听取那位老人的话,态度是对的。但最后到底该怎么办,还是应该好好想想。 这则笑话源自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的《笑林》。故事讽刺了一位办傻事的蠢人。他不按规律办事,所以总是行不通。给他出主意的那位老人,也是一位愚人,他出的主意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俗话说“淡而无味”。这也就是说,做菜是必须放盐的,因为再好的菜如果不放盐,也会没有味道。 生猛海鲜,不放盐它也不会鲜;山珍海味,不放盐它也会无味。就是一些家常菜,也都离不开盐,离开了盐,也不会合口。总的来说,无盐则淡,淡则无味,这是生活中的常理。所谓的“众口难调”,它既是指众人口味的难调,也是指菜的味道的难调,而味道的难调,关键在于如何适应众人的口味。口味的难调,免不了说咸道淡;味道的难调,难就难在掌握放盐的多少上。 放盐的多少,需要尝试着进行,因为一下子放多了,不好往下减;若是放少了,就还得往上添。经验较少的厨师,是很难一下子就放得适度的。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人喜欢喝汤。 有一天,这个人煮了一锅子汤。汤煮好以后,他首先是去尝咸淡。只见他拿起一个勺子,用勺子舀起一勺子汤,然后放到嘴里尝一尝。尝过之后,他摇了摇头,觉得咸度不够,于是他就往汤锅子里放了一些盐。放了盐之后,他就又把勺子拿起来,又把那里的汤放到嘴里尝一尝,结果觉得咸度还是不够,于是他又拿起一些盐,放到汤锅子里去。放完了盐以后,他再一次地拿起勺子,再一次地尝了勺子里的汤,结果还是觉得咸度不够。 这时,他开始纳闷起来,心想:难道盐还放得不够吗?我已经放了好几次了呀!想着想着,他又顺手往汤锅子里放了一些盐。 就这样,他一次次地往汤锅子里放盐,一次次地品尝那勺子里的汤,结果是一次次地觉得汤的咸度不够。 最后,他竞奇怪地想,可能是因为盐的缘故吧!于是,他便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还有不咸的盐吗?可这盐为什么一点也不咸呢?” 故事源自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的《笑林》。故事嘲笑了遇事不动脑筋的蠢人。就像故事中那位做汤的人,他往锅里放盐,却到勺子里去尝汤,结果总是觉得汤里盐少。殊不知,这时锅里的汤已经成得不能喝了。 山野的植物,有些可当做菜肴,供人吃用。但是要知道,这些植物,都只是在它幼嫩的时候可吃,当它长大以后,就不能再吃了。 比如说,山里有一种刺老芽,它刚长出来的嫩芽,可以吃,据说还很好吃呢!可是当它长大以后就老了,也就不能再吃了。 市场上的竹笋,可算是一种名菜。竹笋能吃,是因为它是竹子的嫩芽,而长大以后的成竹,就再也不能吃了,因为成竹是煮不熟的。如果有谁说竹子可以吃,那他说的竹子一定是指竹笋,而绝不会是指成竹。如果他说成竹能吃,那除非他是个傻子。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北方人,到南方的吴地(江浙一带)去办事。 吴地的主人请他在家里吃饭,饭桌上摆上一盘竹笋。北方人不认识竹笋,于是就问主人说:“这盘子里装的是什么?” 主人回答他说:“这盘子里装的是竹笋,竹笋长大以后就是竹子。” 北方人这时才知道竹子可以吃,而且吃几口以后,也确实觉得味道不错。 事情办完以后,北方人回到家里。他对妻子说,“竹子很好吃呀,而且味道还不错呢!” 妻子听了以后说:“竹子既然好吃,我们何不试一试呢?,, 丈夫心想:试一试倒可以,可是上哪里去找竹子呢?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想到:自家炕上的竹席不也是竹子吗,竹笋能吃,竹席也一定能吃。于是他就把竹席拆碎,放到锅里去煮。 煮了一会儿,他用牙咬一咬,发现竹子没有熟;再煮一会儿。他又用牙咬一咬,竹子还是没有熟。就这样,煮了好长时间,竹子也没有熟。这时候,他恼恨起南方人来,以为是南方人欺骗了自己。 他对妻子说:“南方人真不是东西,他竞公开地耍笑了我!” 然而他的话并没有说对。其实,不是南方人耍笑了他,而是他自己耍笑了自己。 故事源自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的《笑林》。故事嘲笑了糊涂的北方人。事物都是有成长过程的。竹子也是一样,幼嫩的竹笋能吃,不等于成竹编成的竹席也能吃。他自己不但不能反省自悟,反而埋怨起南方人来。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让人好笑呢?P6-11 序言 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讲故事是启蒙益智的重要途径,这早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所证明,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所证明,为无数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所证明。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他的童年时代,可以说就是在讲故事的浓厚文化氛围中度过的。他的祖母,他的保姆长妈妈,他的叔祖周兆蓝,都曾给他讲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鲁迅回忆说:“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朝花夕拾》《狗·猫·鼠》);长妈妈“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叔祖周兆蓝“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做眼睛的怪物……”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童年时代也受到了故事的良好熏陶,给他讲故事的人就是他的外祖母。在高尔基看来,外祖母就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她聪明、慈祥,精通俄罗斯语言,知道许多童话和歌谣,她给高尔基讲了许多童话故事。她讲的故事,在幼小的高尔基心里埋下了未来伟大作家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培养起了对于祖国语言的爱,培养起了对于真理和正义的憧憬与追求…… 这两位文化名人的童年经历,说明了讲故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应该说就是“最经典的中国故事”编辑出版的动力。出版“最经典的中国故事”,就是要为讲故事创造条件,就是要给讲故事的人提供资料,就是要为具有阅读能力的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读物,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建设文明社会的精神食粮。 “最经典的中国故事”,包括《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笑话故事》、《志怪故事》、《世情故事》、《民俗故事》、《断案故事》共八种,概括了八个文化层面上重要的、优美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既适于阅读,又适于鉴赏。 神话故事,是中华先民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的精神创造,是原始初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不是一种科学的反映,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神话,却具有艺术的“永久的魅力”。 如果说神话是瑰丽的宝石,那么寓言就是闪亮的明珠。中国古代的寓言,是带有警喻和讽刺意义的故事,是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比喻意义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物喻人等艺术形式,把故事中包含的道理和意义具体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成语,就其自身来说,是语言中的固定词组和短句,由四个单音节组成的居多,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其所包含的故事概括而成的。这些故事有的是寓言,有的是笑话,有的是历史事件,有的是志怪,有的是世情故事,等等,是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古代笑话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涵深刻的思想意义于讽刺、幽默等喜剧手法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引人发笑,通过引人发笑的艺术手段,或嘲笑一种错误思想,或讽刺一种愚蠢行为,或否定某种人的虚伪品格,或揭露某种人的丑恶本质……总之是寓教于乐,警醒世人。 志怪故事,记述的是神仙精怪、魑魅魍魉,虽然描写的是异妖鬼狐、梦幻魂魄,虽然故事离奇诡谲,但究其实质,不过是古代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而已。 世情故事,亦即人情故事。它包括古代的短篇小说、唐宋传奇以及其后的评话小说、讽刺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反映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短篇故事,长篇的世情故事(如《红楼梦》之类的故事)不在此丛书范围之内。 民俗故事,是反映民俗活动的起源、民俗活动内容的短篇故事,包括反映民间节令习俗的故事,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重要资料。 断案故事,是公案故事中的一种,是以侦查、取证、判案、定案为内容的世情故事,其中歌颂公正断案、批判贪赃枉法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个方面的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华历史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汇聚了中华儿女在创造精神文明进程中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其中,无论是正面的积极的歌颂性的故事,还是反面的消极的讽刺,胜的故事,都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它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故事,或散见于古代的文献典籍中,或集中在各种各类的故事集中。不管是散见的还是集中的,其在书面上大多是文言的。因为是文言的,所以难以看懂。因为篇章多为短小的,有的甚至是零散的、片断的,所以有些故事缺乏完整性。为了便于少年儿童阅读,我们把故事编写成完整的白话故事,每篇故事的结尾,还加了“评语”,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做些分析评论,供阅读时参考。 本套丛书汇集了国内著名的插图画家张成思、赵明钧、李德庆、杨希峰、关硕、齐林家和刘廷相等,他们虽然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工作繁忙,但大家都以极其认真的创作态度、极强的责任心,完成了极具收藏价值的插图画稿,在此我们一并深表感谢!《也是集续集》出版了,人们才看到了类似于今天的相声的表演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书中记载的《大人来了》的表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