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六、本书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政策民主不足与执政理念的更新
一、精英主导:中国式的公共政策过程
二、参与失灵:我国公民参与的传统模式
三、以民为本:政党执政理念的更新
第二节 经济背景:新型经济形态与我国经济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方兴未艾
二、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与风险并存
第三节 技术背景:互联网及其政治影响
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兴起
二、互联网带来政治生态变革
第四节 社会背景:中国市民社会的孕育与成长
一、中西方话语中的市民社会
二、网络参与成为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路径
第二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途径
第一节 网络论坛:民意表达的新渠道
一、网络论坛:虚拟议事广场
二、网络论坛的公民参与功能:塑造网络民意
三、议题与民意表达——对代表性时政论坛的研究
第二节 政府网站:建言献策的新平台
一、电子政府:开启政府E时代
二、政府网站的公民参与功能:推动网络民主
三、结构设计与绩效评估——对三个公民网络参与平台的研究
第三节 博客(微博):官民交心的新媒介
一、博客(微博):自媒体的宠儿
二、博客(微博)的公民参与功能:强化政治沟通
三、发声与倾听——对代表性政治博客与政务微博的研究
第三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阶段
第一节 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议程设置:上海“钓鱼执法”
一、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始末
二、政策网络运行机制:民与官的博弈
第二节 公民网络参与政策方案选择:北京治堵与新拆迁条例
一、北京治堵与新拆迁条例的网络意见征集
二、政策网络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政策协商
第三节 公民网络参与政策执行:微博打拐
一、微博打拐:一场全民解救运动
二、政策网络运行机制:多元行动者的合作治理
第四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政府应对
第一节 公民网络参与的双重效应
一、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管理构成巨大挑战
二、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节 严格监控:政府应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本能反应
一、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最初认知
二、冲突与缺失:政府应对网络参与的法律措施
三、管制与监督:政府应对网络参与的行政措施
第三节 积极回应:政府应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战术调整
一、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的合理定位
二、沟通与回应:政府应对网络参与的制度创新
三、应对网络参与:由堵到疏的政策学习过程
第五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反思与优化
第一节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
一、影响公民网络参与的若干变量
二、基于“网络民意-政府态度”的参与类型
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参与机制
四、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修复与拓展
第二节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
一、存在代表性结构失衡
二、滋生无序政治参与
三、瓦解主流意识形态
四、诱发“沉默螺旋”效应
五、产生非理性群体心理
第三节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优化选择
一、构建公民网络参与保障体系
二、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立法进程
三、塑造公民网络参与伦理道德
结论与展望
一、良性互动: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成果
二、直接民主: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