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晓著的《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着重于张謇堪称传奇的一生,全面介绍张謇的功绩,力图使读者对张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书主要内容为:张謇寒门出身,试图以科举换取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然而清末科举腐败,却令让屡试不第;科举的失利让张謇不得不另觅他法,转而投身军旅,充当幕僚;已有名气的张謇在机缘巧合之下再次投身科举,最终一举中的,考中状元;张謇中状元之后,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为国为民积极奔走,他甚至不惜弹劾李鸿章;清朝皇室不思进取,阻碍改革,张謇顺应时势推动进步;辛亥革命后,张謇投身实业,走实业救国之路;张謇推动地方建设,造福一方;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尝试;为着自己的中国梦勇敢直前。本书以此为主要内容,在记叙人物生平之中试图挖掘人物的历史价值,本书可做普及人物知识的通俗读物,不做学术研究之用。
张謇(1853-1926),江苏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他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他以家乡为基地,大力发展近代纺织工业。《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将向读者全面展碗张謇伟大的一生,让读者牢记这位伟大的爱国实业家。
《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作者陈红晓。
吴起元不管是跟着哪个先生学习,都是很用功勤奋的,每每都得到老师的夸奖。次年,他师从一位名叫宋琛的先生。宋琛先生是位举人,当然也是位饱学之士,很喜欢吴起元的聪明爱学,也总是悉心教导于他。吴起元在这里真是学业大进,家人和老师们也都对他寄予着很大的希望。
对于全心供儿子们读书学习的父亲吴彭年,他当然最大的希望是让他们经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这在当时也是唯一能够光耀门楣的途径。他们目不识丁地苦了几辈子,到他这一代才读了几本书,让他开阔了眼界,经了商,使家里有所改变,然而精明的吴彭年对于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己这辈子是不行了,于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当然最为聪明好学的四儿子吴起元便被寄予厚望。
然而,最使他悬心的是按照朝廷的规定,他们家是冷籍,不能参加科考的。什么是冷籍呢?就是三代未获得过朝廷功名的人家。当时的人们认为,三代都不能获得功名就说明他们家的人智力有问题,不健全,像这样不健全的人是不能当官的,不能入富贵之门的,因此,干脆取消了他们家的科考资格。被列入冷籍的人家是永世难以翻身的,永远在人之下,这个对于精明倔强的吴彭年来说,他是受不了的,这是他们家的耻辱呀!他们家的人就是智力有问题吗?他偏要证明给人看!于是就自强,也全力和督促自己的孩子要争强好胜,努力改变这一状态。不过他也觉得自己的孩子们也还算是争气的,特别是小长泰,最是令他满意。
如今以长泰的年龄和学问是能够参加科考的了,可如何才能参加呢?这是他最为苦恼的事,不过这也不能将他真正的难倒,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按照朝廷规定,冷籍要想参加考试,就一定要由同族当中有资历威望之人或者是廪生(科举时代考生的以一种称谓,清代规定,在岁、科两试中,名次在一等前列的考生才能取得廪生名义,享受一定的政府补贴)去承认,这便叫做“认保”,由同县廪生连环出保,这叫做“派保”。那时候,有不少人利用此类限制中饱私囊,设法榨取别人的钱财。那时候,吴起元同族的人见他意欲科考,也想来“认保”,然而,吴彭年觉得海门人过于熟悉了,谁都知道谁的底细,“认保”和“派保”都不是太好,精明的吴彭年为自己的儿子想了个法子。什么法子呢?那就是设法顶替别人家的子弟进行科举。不然如何才能够呢?他一个农民小商人无论怎样也都是无回天之术的。对于此事,他曾用钱疏通过当地的官员,或进行问询,都毫无结果,不是遭人奚落便是望洋兴叹。只有用冒籍这一招了。有了此念头后,他也曾和张謇当时的老师举人宋琛商议过。宋琛是个通脱的人,不是那种读死书的酸儒,也很赞成用此法,对于吴起元这个学生,他也是十分看好的,可谓是他一生为师的骄傲,他当然也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人头地,为他的脸上增光。P12-13
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在这四人当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张之洞,张謇则紧随其后,范旭东和卢作孚都是他们的晚辈后生。张之洞可谓是无人不知,范旭东和卢作孚的事业也都延续至今。张謇虽然青史留名,却不足以表其功绩;实业虽盛,今日竟然无存。他的一生,值得大书特书。
张謇出身贫寒,他苦读诗书,试图考取功名,结果却屡试不第;他投身军旅,在军旅生涯中大放异彩,引人关注;慈禧太后开恩科,张謇再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然而生逢清末乱世,即使中了状元依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变法立宪,革命救国,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他一次次尝试解救,却始终难以奏效;在政治上的无力使他转而着手实业,开始实业救国的尝试;他立足家乡南通,开办工厂,改造城市,创办学校……他以自己的方式实践救国的理想。
本书由陈红晓先生创作,作者陈红晓21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文学网、新华网等权威文学网站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并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已出版《小荷》、《父爱如山》等文集和《领导力》等社科类书籍。
在此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文稿几经修改,期间不断打磨,最终呈现本书出现有的面貌,这是一部集聚了作者大量心血的作品。作者期望以此来凸显张謇先生不同寻常的一生,让世人牢记一个民族实业家的伟业。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