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离家的路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美)大卫·赫尔典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卫·赫尔典所著的《离家的路》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大屠杀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不幸,她用爱和善的力量在磨难中保持着心灵的纯净,在不幸中成长,从破败的历史中开辟出新的未来。透过本书独特的编排手法与情节铺陈,读者不难感受历经生死劫难、看尽人间冷暖的坚强。

内容推荐

大卫·赫尔典所著的《离家的路》以他母亲的声音,讲述了母亲孩提时的经历:小女孩贝隆的幸福童年不幸被20世纪最惨无人道的民族大屠杀打断,《离家的路》中她在长达八年的辗转流离中,历尽苦难,坚韧地成长和生活。

目录

第一章 1907~1913年

第二章 1914年

第三章 1915年(一)

第四章 1915年(二)

第五章 1915年(三)

第六章 1915年(四)

第七章 1915~1916年

第八章 1916年(一)

第九章 1916年(二)

第十章 1916年(三)

第十一章 1917年(一)

第十二章 1917年(二)

第十三章 1917—1919年

第十四章 1919年

第十五章 1919~1921年

第十六章 1921年

第十七章 1921~1922年

第十八章 1922年(一)

第十九章 1922年(二)

第二十章 1922年(三)

第二十一章 1922年(四)

第二十二章 1922~1923年

第二十三章 1923~1924年

第二十四章 1924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907~1913年

自从我能认出天空与云朵起,我们就住在土耳其阿兹亚的亚美尼亚人区。但家族遭遇灭顶之灾如天堂之穹顶坍塌,我们的生活蒙上了阴影,从此阳光抛弃了我们,我们像种子一样随风吹散在阿拉伯沙漠里,除了我,无一人归家。而我的阿兹亚和我那宝贵的家因此衰落不堪,现在也从我生命中永远消失了。

我爸爸在阿菲永时认识了他的新娘。我的奶奶过去常说:“他把咱们的新娘从阿菲永接回来后,我们一个星期都载歌载舞地庆祝。为了那场婚礼,我做了三十五大盘油糕,还有三十大盘甜饼。”

奶奶的朋友——有土耳其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都说:“你在哪儿找到这个女孩的啊?她看起来就跟乡下女人似的,又高又壮,脸上还有两坨土土的红色。”

我妈妈天生手巧,身体也很健壮。除了会做家务,擅长照顾园子里的蔬菜、鲜花,她还是个编织好手。

我记得妈妈以前是怎么用罂粟籽来做罂粟籽酱的。她先将罂粟籽放在平底锅里炒一下,再用一块特别的石头碾磨,做成罂粟籽酱——这是我们常吃的调味品。妈妈热情好客,每做好一批新鲜罂粟籽酱,都会邀请她的女性朋友来吃午饭。她总是非常开心。因为爸爸总是在外忙生意,妈妈便常常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

因为婶婶的缘故,家里的每个人都特别喜欢妈妈。婶婶是另一个嫁到奶奶家的新娘。她身材纤细瘦弱,干不了重活,大多数时间都在生病。所以那时人们总感慨:“哎,哎,我们男孩这辈子算是倒霉了,这新娘来了根本不顶用啊!”

在那个年代,在我们居住的地方,人们认为迎娶到一个病怏怏的新娘是最糟糕的事。那时我们一大家子——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都住在同一屋檐下。直到我五岁时我们才搬家,带着病怏怏的婶婶,和叔叔、堂妹一起,搬到了新亚美尼亚人区。在那儿,我们有好几英亩的地可用来种植罂粟。爸爸的生意就是收割罂粟,再卖用于制造鸦片的罂粟膏,那时正做得风生水起。

还与奶奶住在一起时,妈妈与婶婶就彼此投缘。新家是一栋联排式房屋,我们搬进去后,妈妈就开始照顾婶婶。她们年龄相仿,都曾是“嫁到奶奶家的新娘”。人们那么称呼她们和老传统有关:新娘——一旦嫁到当地,就会永远被称呼为“哈斯”——必须离开娘家,和新郎住在一起。四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现象并不少见。妈妈精力旺盛,但毫无疑问,她也想在新家里确立自己的地位,同时出于善良和充满爱心的天性,她又急切地想帮婶婶的忙。婶婶不能做饭时,妈妈就代她做饭;婶婶不能洗涮时,妈妈就替她洗涮。每天,在叔叔还没到家前,妈妈就已帮婶婶打好了新鲜的井水。家里人总说:“自从咱们搬进新家,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啦。卢萨佩尔的身体也一天天强壮起来了。”

我的叔叔也很满意,他常说:“现在一切都好极了,好极了!”几年后,我们家陷入极大的困境中,当我和婶婶孤苦伶仃在外流浪时,她都会跟我说:“贝隆,不管我为你做多少都不过分,你妈妈对我的恩情我永远无法回报。”她担忧我,关心我,像爱自己的女儿一样爱着我。

我一直都感到非常幸运:和我们家人一起搬到新家去的是卢萨佩尔婶婶,而不是阿鲁斯阿格婶婶。我常听到家里人讲后者的闲话,我们没和她住在一起真是令我万分感激。我们家一直都是个快乐的大家庭,可从大家的话里判断,她并不是个快乐的人。她很漂亮,但也很任性。她的父母住得离我们很近,我常听我们家人说,阿鲁斯阿格婶婶老往娘家跑。在我们这儿这可是件非常不光彩的事,特别是我们家和特贝勒凯恩家在阿兹亚算是数一数二的富裕家庭,得为其他人做个表率。

我是我们家最大的孩子。很快我的妹妹耶吉萨贝特也出生了,接着就是我的弟弟阿普卡。等到全家搬到新家去时,我已经五岁了,小弟弟哈如丁也在这时出生了。

耶吉萨贝特和我共有一个玩具,那是一个面孔平滑、异常美丽的玩偶娃娃,每回和它一起玩耍都让我们着迷不已。我们给它穿衣服、脱衣服、责骂它、调侃它、拥抱它、哄它睡觉、喊它起床、给它换衣服、教它礼仪,等等,我和妹妹在玩耍时居然从未吵过架。

我爸爸和我妈妈完全不一样。他身体单薄,皮肤白皙,总是沉默寡言。他是个商人,很受人尊重。他或带着从罂粟上收割下的罂粟膏,或带着马海毛,走遍全国,将货物换成一大笔钱后再回到家里。

大伙儿都盼着爸爸回家。因为只要他在家,到了晚上都会弹三弦琴给我们听,妈妈会给我们做几道特别的菜肴。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笑,每个人都因为爸爸回到了家里而开心不已。

爸爸每回也不会忘记给每个人带一份礼物。他一走进屋子,我们都跑到他身边,大喊:“爸爸!爸爸!”但他不会轻易地把礼物拿出来。他喜欢先逗我和耶吉萨贝特玩一会儿,把我们的玩偶娃娃拿起来扔到摆放着被褥的高架子上,让我们够不着。每回在我和妹妹大喊大叫的时候,妈妈就会对他说:“嗯,你怎么又逗孩子们玩啦?”然后妈妈会帮我们把玩偶娃娃拿下来,我和妹妹很快就又开心地玩起来,把礼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接着,我们就会听见炉边传来的音乐声,爸爸就坐在那儿,弹着三弦琴。

这些温暖的夜晚让我永生难忘。

我们的新家是平房,墙上粉饰着灰泥,法式大门和走廊将屋子分成两半。窗户是铁质的,倾斜的屋顶上铺着红瓦。所有房间都是泥地,需要每天打扫。家境不好的人家就在地上铺草垫子,富裕一些的铺的则是东方地毯。那时,亚美尼亚人区都有一个小教堂,我们就在那里上学。我出生时,阿兹亚还没有教堂,所以是在阿克谢希尔接受的洗礼。P1-5

序言

我向文学献辞

梅子涵

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学家。他们写书给我们看。

他们写诗、写小说、写童话,让我们过上了文学的生活。

那真是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多么能够想象和讲述!

他们编出吃惊的故事。他们说啊说啊总能说出吃惊的感情。

他们成功地写了一个人,无数的人就知道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世界的人。

他们智慧地表达了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了灯光,我举过头晃动,你也映照,大家都提在手里照来照去了。

他们写出一个个句子,连成一个个段落,语言、文字就这么变为了完美的一篇、完整的一本。在文学里面,我们能读到语言、文字为自己兴奋的表情,它们为自己的妙不可言吃惊!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就这样让我们平常的日子里能有喜悦掠过,能有诗意荡开,能有些渴望,能有很多想不起来的爱……

我们开始讲究情调了,注意斯文,注意轻轻地呼吸。

看见了天空的颜色,看见了风筝。

看见黑夜平淡地接在白天的后面,可是活着是不能马马虎虎的。

看见人是活在人格里的,人格都是有一个方向的,文学里的好人是我们的友人,因为我们喜欢他们的方向;文学里的坏人是我们的仇敌,因为我们憎恶他们的方向。

看见梦幻不是空洞的浪漫,梦幻是可以让生活成为童话的。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让人不舍得离开。

它们成了一个人日常生活外的另一种生活,因而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种生活。

我们就这样既是在文学的外面,也是在文学的里面;我们想念着文学的里面,也响应着文学的外面;我们说着文学里面的故事给文学外面的人听,文学里面的快乐和感动就成为文学外面的日子的部分。

这样活着,珍贵的生命多了丰富,感觉的位置也不是在低处了。

我们在高处站立。  我们看望得很远。

文学就是这么好的一种东西。

所以文学是必须搁在童年面前的;童年必须经常地在文学中。

这不是一件需要举行启动仪式的事。

它越是最简单地开始,越是能最真实地进行。它越是不隆重地被捧在手里了,它就越是在真的接近隆重。

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又想起了那本法国小说里的少年,他十四岁,叫扬内茨,是波兰人。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了,他住在父亲为他挖的三米深四米宽的洞里,洞在森林里,他的父亲已经战死。不远处的公路上有德国人的巡逻车和子弹,可是他却从洞里走出来走到另外一个洞里去、了。那里聚集着二十几个游击队员,很多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有的是走了十几公里的危险道路而来,他们挤在这洞里,聆听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音乐。他们聆听肖邦的钢琴曲,它正从一张唱片里放出来。然后聆听一个人朗读童话,童话的名字叫《山丘小故事》,是英国的吉卜林为孩子们写的。

在这个藏身躲命的洞里,音乐和童话是如此隆重!

年少的孩子,游击队员和年轻的大学生们如此隆重。

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这样的聆听和阅读是日常的,所有的盼望都来自记忆。有了体面的习惯的人,甚至会在艰难的呻吟里把隆重安排好。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和那些游击队员们,后来解放了祖国。

我把这一些话搁在我们的这一套完美的儿童文学书籍的前面。

这是我对文学的献辞。

我对阅读的献辞。

我对童年的献辞。

我对纽伯瑞的献辞。

这位叫纽伯瑞的英国人,是人类最早的为儿童写书、设计书、出版书的人。他是一个让儿童的阅读快乐着荡漾起来的人。他的生命、他的实业和事业、他的人格名声、他身后的一切,也都在童书和童年的快乐里荡漾。这个杰出的人,在这个非常有重量的儿童文学奖里,一直灿烂了!这么多年来,当那些手里拿着选票的人,把它投给一本书的时候,心里都会珍重地掂量掂量,它会影响灿烂吗?

纽伯瑞奖,盛放进它的奖里的一本本给孩子们的书,于是也就灿烂了。很多年都灿烂。我们把这些灿烂捧到手里吧。

后记

1924年7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沃基根,贝隆·杜姆赫健嫁给了梅尔孔·赫尔典。他们定居在威斯康星州的拉辛。结婚七年后,他们的儿子大卫出生了,继而女儿维吉尼亚出生。贝隆·赫尔典现在是一名寡妇,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弗雷斯诺。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生存和希望的真实故事。大卫·赫尔典以他母亲的声音,讲述了母亲孩提时的经历:小女孩贝隆的幸福童年不幸被20世纪最惨无人道的民族大屠杀打断,她在长达八年的辗转流离中,历尽苦难,坚韧地成长和生活。

——美国亚马逊网站读者评论

《离家的路》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大屠杀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不幸,她用爱和善的力量在磨难中保持着心灵的纯净,在不幸中成长,从破败的历史中开辟出新的未来——而在历经生死劫难、看尽人间冷暖之时,她也不过才十几岁。

——译者黄静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