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从而提高自身人文、道德、艺术方面的素养,这不仅能使个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文化气息”,也能提升一个族群的竞争力。了解文化,从而于发现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了解到文化间的差异,消除文化偏见,才能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因此文化的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李亦园所著的《文化与修养》在揭示文化的意义与本质后,即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分类法,介绍了科技、社群和精神三方面的文化,语言通俗,用例贴近生活,同时将作者数十年来研究“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化”的两大理论架构纳入其中,使得通俗之中又蕴藏着深层的理念。
《文化与修养》这本书是李亦园教授应台湾教育部门要求,作为供青年学生阅读的社会学科丛书之一而编写的。因此其语言通俗,内容也贴近生活,易于为读者所理解。自其出版以来,曾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成为人类学等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也被广大读者当作涉猎文化领域的入门读物。
《文化与修养》并不止步于对文化的介绍。因李教授同时也是人类学研究大家,故将其长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研究理念贯穿于其中,使得通俗易懂的内容又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每每让人对于那些原本习焉不察或者不甚了解的文化现象有“原来如此”的感觉,而同时也使读者在了解文化的同时,能以理性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文化。
我们这次出版简体版,根据内容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了一部分插图,希望达到图文并茂的功效,同时,还挑选了两篇能够反映李亦园先生“致中和”宇宙观这一核心思想的论文作为附录,希望能加深读者对本书的理解。
第一篇 文化的意义与本质
第一章 文化的意义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一书中有一句话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所指教化的意义也是一样的。
第二章 文化起源的启示
如果不是因为非洲气候引起变化或是因干旱偶然起了一场森林大火,人类就不可能下地而直立,也就不能学习语言,吸收不了上一代的文化。
第三章 文化的累积
从这些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是:西方文明在今日的世界中虽占优势,但在过去他们却是贡献不多的,而在长久的将来,更未必是唯一领导者。
第四章 文化的塑模力
在我们中国,汉代的人欣赏“燕瘦”,唐代的人则欣赏“环肥”,现代的中国人受西洋的影响,已经以三围尺寸作为审美的标准!
第五章 文化的相对性
在巴西亚马逊流域的印第安土著中,当妻子生下婴儿之后,不是由她在家中“坐月子”,而是丈夫代替她“坐月子”,“坐月子”的丈夫被称为“产翁”。
第六章 文化的内涵
每一个民族穿着衣服颜色都有它一定的意义,西方人在婚礼上,新娘子穿白色的礼服,但丧事时的寡妇,穿的却是黑色的丧服。
第二篇 物质文化或科技文化的修养
第七章 穿衣的文化
有一次,一位少女在订婚时,穿短裤出来捧茶,她自己以为那是流行服饰,没想到她准婆婆认为她太轻佻,不尊重仪式,几乎闹得连婚礼都不能举行。
第八章 饮食文化
很多民族喜欢吃蛹虫,认为那是很甜嫩的食品,我们想起吃蛹就会感到恶心;西方人看到我们吃燕窝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我们汉民族却认为那是上等滋阴补肺的食品。
第九章 住的文化
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因为不可能在一定的地方居住太久,所以他们就不会建造永久性的房屋与村落,只有住在容易迁移的幕篷,而要到农业民族才开始有可能建造较永久性的房屋。
第十章 行的文化
在欧洲,买名牌的东西也要有它的文化修养的,店员们熟识买名牌顾客们的种种细腻的欣赏、试用、谈价、喝茶聊天介绍自己、包装、送货等行为。
第十一章 科技与文化
近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更是愈见运动员服用禁药,也是最明显之例子,只为求得金牌之目的,而舍追求人类最高体力潜能之价值而不顾,其效能目标无可置疑。
第十二章 污染的社会文化观
男性专用的东西,如武器、工具等等,都不准女性触摸,否则就会引起污染,使武器失灵、工具失效。在特殊仪式和神圣的地方,也不准女性参加,那是怕女性污染。
第三篇 伦理文化或社群文化的修养
第十三章 家庭与文化
夫妻关系是单一而排他的,父子关系则是包容的,一个父亲的爱可以包容所有的子女,相同地母子和兄弟关系也是包容的。
第十四章 “父子轴”文化的特殊表现
有一次在我的“中国社会结构”课堂里,一位美国学生参与讨论这本《七世夫妻》的小说时,忽然脱口而说:“你们中国人真的把夫妻当作父子了!”真是一语道破。
第十五章 孝的现代意义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父亲要子女跪下来认罪,或者动不动就是给子女一个耳光,口里还说打死你这个不孝子,愈用这样的例子,愈会产生抗拒。
第十六章 伦理的再扩展
社会大众所羡慕、所仿效的,仍旧是歌星、影星,以及那些不必花太多工夫就可获得高利的行业,知识在这重利的社会中是不被尊重的。
第十七章 人治与法治
基督教的《圣经》在创世纪一开始就讲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如何受引诱而犯罪,因此作为他们子孙的所有人类也就成为生来就有罪的人。
第十八章 文化与管理
日本人的“以厂为家”确能使员工认同而凝聚,中国人的企业组织如要“以厂为家”,学“家”的性质,那就是要很快地分“家”了。
第十九章 风俗习惯的合理化
传统时代常有一种风俗,认为去看医生或去抓药,即使是至亲好友,也一定要给钱付费,否则病就不会好。
第四篇 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的修养
第二十章 精神文化与宇宙观
每一个人出生时,他的父母或亲人就会根据他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个定点,给予他天干与地支的记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柱”与“八字”。
第二十一章 欣赏素养与文化传承
传统的山水画中总是把“人”与自然混而为一,一幅泼墨的风景图中总未忘了在水云间出现一个独钓的蓑翁,或者在山涧岩台之上添加两位对酌的诗人。
第二十二章 中国人信什么教?
我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其间固以佛道的教义为重要成分,但却包括许多佛道以外的仪式成分,例如民间信仰中的祖宗崇拜及其仪式。
第二十三章 祖宗崇拜
外系牌位开始时只供奉在厅堂以外的地方,包括厨房、“闲间仔”、护龙等地方,然后经过一连串的人与神之间的争执协调,才能有机会晋升到厅堂的神案上。
第二十四章 神灵与鬼魅
台湾乡间所常看到的如有应公、万灵公、“好兄弟”等等,都不能塑神像,只能有牌位,或写在庙墙上,甚至拜一个骨灰罐而已。
第二十五章 宗教抑迷信?
阴庙的鬼魂虽有其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但其性格却如一般人一样,好恶不定,端看你给它的供奉牺牲甚至“贿赂”多少而定。
第二十六章 算命占卜的文化观
台湾高山族就是一个盛行鸟占的民族,他们遇到出草猎头、打猎、举行仪式或出远门都要注意鸟的行动、听鸟的声音以定吉凶行止。
第二十七章 童乩抑神棍?
我国民间信仰中神媒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北方称神媒为“跳大神”,南方则流行“童乩”的名称。
第二十八章 说仪式
在北部的泰雅族中,女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就由长老们的妻子召集为她们脸上刺青,否则是嫁不出去的。
结 语
建议参考书目
附 录
全球化、人类学与中国文化
传统中国宇宙观与现代企业行为
如果不是因为非洲气候引起变化或是因干旱偶然起了一场森林大火,人类就不可能下地而直立,也就不能学习语言,吸收不了上一代的文化。
前文说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产物,但是换过来说,有文化却也是人类所以为人类的特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文化,人类与别的高等动物之不同,最主要是因为人类有文化,文化之出现是在人类与动物中的猿类共祖时代的末期开始分歧出来之时,而其间却是由一种很巧妙的变化所形成的。大约在两百万年以前(甚至更早),当人类的祖先刚刚要摆脱人猿共祖的时代,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人类进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出现初胚之时。这一文化初现的背景,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可能是在非洲大陆的东部(现在最早的人类遗存是在东非发现的),而促成此一进化史上的重要活动,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使东非一带引起干旱,所以大部分的林木都不存在了,而像猿类一样的人类远祖原来也是生活在树上的,却因为树林的消失而不得不下树而生活于平地上。经过长久行走在陆地上后,他们就再也不能像先前一样地以手攀枝或垂手拱背行走(这种行路的姿势直到今日还都是猿类的特征),而渐渐养成直立走路的习惯,这一直立的状态,便是人与猿在生物性的形体上最大的差别,所以一般均视之为导致人类与灵长类(猿类)分道扬镳的主因。直立的状态,像一切生物性上的演变一样,是偶然发生的,然而它却与人类文化的进化有极大的关系。
从体质上说,直立的姿态,使得人上半身的重量必须转由盆骨及双腿来支撑,盆骨也因此而逐渐由横状变成直状,且盆骨中间的盆骨孔也随之变小,这样一来,人类的婴儿在母胎中发育一到五官俱全而躯体还孱弱时,就必须落地出生,否则体积一增大,便无法通过变小的盆骨孔降世。这一偶然的因素造成人类的胎儿必须以未成熟的躯体降世,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处。很多动物生下来不久就能自己走动,人却要生下来八个月才能爬,一岁多时才会说话,而要完全成人,则要十来岁以后,这项差异,对人类来说,是幸也是不幸:不幸的是必须经过长期的养育,人才能成熟、独立(一般动物出生之后至多一年便能独立觅食,人则必须到五六岁以后,才会自己找食物吃);然而有幸的是,正因为人必须在母体之外养育,人才因而能拥有足够的时间跟上一代的入学习语言与文化,而把复杂的文化传递下去,而下一代也才能吸收上一代的文化,如此代代相传,文化才有进步发展的可能。
如果不是因为非洲气候引起变化或是因干旱偶然起了一场森林大火,人类就不可能下地而直立,也就像其他动物一样,出生不久就可以离开母体而独立,因此就不能学习语言,也就吸收不了上一代的文化。当然,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关系并不这么简单,它们原是层层相关的,由于以弱小的身躯出生,又必须留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人类便产生许多身体上的特异点。这一连串演变的过程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单单从垂手弓身行走变成直立行走,就不知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时间。进化的过程其实并不是外在状态的转变,而是内在遗传因子频率的变化,而后显现于外在的形体上,然后才会使人有异于一般的灵长类的形状。人类的婴儿有较长的养育教导期,长期的教养才会学习说话,而语言的形成却又反过来帮助发展脑力。人类的头脑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代人一样复杂,根据北京人的化石研判,虽然其脑容量已接近现代人的脑容量,但从其留在脑壳上的纹路来看,他们的头脑结构仍比我们简单许多,也许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尚不及我们现代人。
但是,上述这一过程虽很关键,却还不是文化出现的实质部分。当人类祖先离开树上而下地行走时,除去在姿势上逐渐直立外,另一重要的现象也伴随出现,那就是双手也同时从忙于攀抓树枝的动作中“解放”出来。双手的解放可以自由行动,是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改变,那就是使双手可以自由地拿东西,包括握棍棒、拿石头,以及进行削、敲、击、打等动作,这些便是制造工具、利用工具的根本条件。确实也是如此,人类自下地之后,不但双手解放可以做工具,而且也因为在地下比树上更需要工具以防御及取得猎物,所以制造工具也就在此时开始,而工具的出现也正是人类制造出文化的轫始,因为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工具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物。
但是人类的制造工具,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制造出很精细的工具的,而是经过长久的演进逐步改良而成的,就如最古老的旧石器,就远不如新石器来得细致而均衡。在这演进的过程中,手脑与其他器官跟工具的进步形成相互促进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现象。人类的手从不攀树而下地行走之后,并不是一下子就如我们现在的手那样可以自如地握住东西,其间是因为不断地训练自己制造工具、利用工具,然后手的抓握功能,才逐渐进化改进。然而手的功能逐步改进,也不是单独进行的,因为人类器官的功能是有机关联的。手的功能演进,最主要的是同时引起脑部结构的演进,手的功能愈精细,脑的结构也配合得愈复杂、愈均衡对称。譬如在石器工具的制造过程中,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不但打剥粗糙,而且形状不均衡对称,旧石器时代后期的石器就显出不但打剥细致,而且对称线优美。到了新石器时代,石制工具更是磨得极精致,而与金属工具很类似了。这一演化过程中,人类一方面逐步改进工具的制造,一方面又无形中影响了自己器官的结构,包括手脑等部分,逐步改进,而手脑结构功能的改进,又促进工具的精细改良,所以这三者之间,实际上是形成一种互为促进成长的相互辩证关系。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柴尔德(V.Gordon Childe)有一本经典名著《人类创造自己》(Man Makes Himself 1936),就是描述人类如何在成为直立的动物后,借工具文化的创造而形成现代文明的过程。
从前述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人类文化的出现确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当文化出现后却又反过来影响人类。换言之,人类的身体与文化之间确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人类靠他的语言传达意见以及他的手制造工具,语言的不断练习、手的不断操作,因而也促进脑部的精致化,也就是脑力的不断进化、智慧的不断增进;而当脑力不断增进时,也就促使语言更形复杂以及工具的制造更为精细,这也就是柴尔德所说的“人类创造自己”的真谛。从这一辩证的过程我们似可以得到一项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当人类的手不再操作、不再劳动了,人类的脑力就不再增进了吗?也就是说人类的智慧就不再发展了吗?这对整个人类来说,确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应加思考的问题。
P5-9
这是教育部门委托编辑给青年学生阅读的社会学科丛书之一卷。我当时担任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负起主编的责任,许多人社院的同事帮忙分担撰稿,因此我自己也在忙中承担写这本《文化与修养》的小书。
我写《文化与修养》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从“生活文化”的观点来指出在经济繁荣的社会里,应该具有什么文化的素养,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文化的气息,而不至于有暴发户之讥。因此书中的讨论都是用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所用的例子,也都是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实例,希望能容易为读者接受与通晓。不过全书中,我仍然把我数十年来研究“文化”以及中国“民间文化”的两大理论架构用浅出的办法容纳于其中,所以在通俗中也隐藏着较深层的理念。因此我相信本书不仅可供青年学生阅读,也应该可供一般民众参考,尤其对初学社会与文化的人,也可作为一本人门的导读。
本书因为是一本通俗的小书,所以没有把引用别人的论点一一加以注明,只是在书后列出重要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一步参考之用。
本书原稿完成于两年前,其间因编纂印刷的缘故,至今才得以问世,编者在匆促中要求增加一篇序言,所以草就这篇短序,而我写这本小书的更详尽动机,已在本书结语部分说得更清楚了,请读者自行翻阅。
李亦园
一九九五年圣诞节
于南港中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