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上怎么这样热闹啊!原来是版主天天发表了一个关于“时间倒流是否会改变选择”的问题。跟帖不断。
时间虽倒流,但我一颗爱国之心永不变。虽然我的死不能唤醒国君那颗愚昧的心,但我宁愿用死来再次尝试。即使失败,我也不会后悔。因为苟且偷生还不如死呢!我希望在汩罗江畔自己的献身是“重于泰山的”,是能使民族觉醒的一剂良药。
——屈原
如果时间倒流,我仍会带着一颗视死如归的心,去刺杀秦王。因为他凶残、暴戾,老百姓苦于他的统治,生活在那样的朝代是件很痛苦的事。虽然不一定成功,我仍然会去尝试。因为我身上肩负着普天下百姓的幸福,即使我必须死,我也会去尝试,用自己的热血,为百姓赢得一个美满的生活。
——荆轲
即使时间倒流,我仍会这样选择。虽然研究放射性元素是一件非常苦的事,虽然我必须为此奉献出很多的时间。没日没夜的研究使我失去了很多美好的生活,但生活的困苦磨砺了我的意志,给了我无穷的精神财富,也使我最终获得了成功。
——居里夫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关于选择的启示也越来越多。但必须明确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一们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毕竟时间是不会倒转,是无法让你反悔的,对吗?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沁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
有人说,生活是甜蜜的,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人说,生活是苦涩的,一生中经历了数不清的艰辛和无奈;有人说,生活是酸楚的,一辈子总会遇到躲也躲不过的叹息;还有人说,生活是新鲜刺激的,不停出现的新生事物期待你去感受去开拓。我要说,生命是多彩的。
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路途中时而坎坷艰辛、波浪起伏,时而垂柳轻拂、平淡如水,关键是看你如何把握生活,享受生命。用微笑来面对生活,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感到生活的温暖,漆黑的午夜也会看到希望的曙光。朋友,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用微笑来面对每个人每件事,你就会看到阳光灿烂,迎接你的必定是一路的鸟语花香。
给生活以微笑,无论你是否成功。也许成功的目标离你很遥远,也许梦想与现实有差距,但又何必为这些而忧虑。所谓成功也可以是《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对芳汀女儿的呵护,也可以是《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后的释然。当然,成功也可以是奥运冠军刘翔站在领奖台上的欢呼声……朋友,无论你面对的是成功还是挫折,请抬起头,真诚地向人们微笑,你就已经面向成功了。P5-8
文章怎么写?
文章可教吗?
有人说,文章不可教。
我不同意这个未加证明的决断说法。
我一直认为,文章与世界上的任何一门科学、任何一门技艺一样,都是可教的。然而,后来写出头的一些作家当中,却有许多人在说文章是不可教的。对此,我总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说文章乃是天才之人才能写就吗?这是说他们绝非等闲之辈吗?我的疑惑是:又正是他们这些人,却一直在向人们津津乐道地大谈特谈文章之道。既然你认为文章是不可教的,你又谈什么文章之道和文章技法呢?古往今来,大文章家们又有谁没有谈过此类话题?又有几个没有留下一本、几本的经验之谈?其实,文章家们在写作过程中一直都在琢磨文章之道,并且总结出了许多文章之道,传给后来人。有些道,后来还成了法。后来的写作者们又有谁没有接受过前人留下的“道”和“法”?又有谁是光靠自己的禀赋和摸索就写出好文章来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是不可传授的,文章也不例外。
我这么说,并不是在否定天分的作用。就像这世界上的任何工作一样,肯定有人天分不俗,会干得好一些,而有人则天分不足,会干得差一些。但这丝毫也不能成为文章不可教的理由。
但确实也有一些写作教条是害人的——简直就是草菅人命。
当下中国,中小学生拒绝、厌恶写作,已是很广泛的事情。原因很多,而其中大概有这样一个原因:与那些僵死的、古怪的甚至变态的写作教条有关。这些教条根深蒂固于一些成年人的大脑里,然后他们按这样的道法去教那些天性自由开阔的孩子写所谓的文章。这些教条犹如捆绑的绳索和囚禁的樊笼,使那些孩子最终将写作看成了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
我不敢说这个世界上会有一种让所有孩子都乐于写作文的方式,但我敢说,这个世界上肯定会有一种不让所有孩子一提到写作文就感到痛苦不堪的方式。写作文也是一种写作——初级写作。写作本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十分愉快的事情。舞文弄墨,会使他们获
得一种精神上的快意。
而这种种模式之中,有一个模式是最要人命的。它最大的弊端在于牺牲写作个性,不给想象力留下施展的空间。这一模式表现在写作手法上就是在一种完全格式化了的框架中来完成所谓的写作。以叙事性的写作为例,这种格式就是:见景一入境一抒情一升华一煞尾点题。这是一般的中小学的作文写作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经一代又一代的承续与流传,已成为一般中小学作文写作的唯一模式。这一模式表现在写作内容上,就是在极其有限的观念之下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大千世界,所有一切,都生拉硬扯到这些屈指可数的几个主题之下,结果既使世界的丰富性无法得到呈示,也使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成为不可能。
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的写作,当然无法指望其能够产生快意。
如今,这一模式已成为社会“公害”。它不仅使一代又一代人陷入一种僵直的写作模式,甚至使一代又一代人陷入了僵直的思维模式。它窒息了自由烂漫的孩子们所具有的鲜活的、广阔无边的想象力,窒息了他们的诚实品质的舒张,窒息了纯洁而自然的情感的抒发,使写作变成一种生硬的比附,一种培养虚伪习气的演习,最终导致了成人后的平庸与无趣。它把文字活动这一人类最优美、最令人心情舒畅的活动变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痛苦的编造。它正在对我们所拥有的优秀的语文历史,进行着一场漫长而深入的破坏。
这些年我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教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也有心想将我的有关写作(作文)的思考系统地梳理一下,却无奈总不得清闲,一时无法去完成自己的心愿。现在,有了另样的方式:有那么一个团队执著地要对我的一些理念以及我的写作实践进行“翻箱倒柜”。这是一个精心组织的团队。他们有出版人、编辑,其主力是一些有才气、有专业知识装备,且态度极其认真的博士生。他们“整”了我一大堆材料(有些材料,连我自己都早忘了),并且将我的作品横过来看竖过来看,企图敲打出一些东西来。于是就有了这套书。他们的诚心、苦心和耐心,我将永远心存感激。
最后我要说一点意思——这也许是我最想强调的意思,那就是:这一套书中所呈现的写作理念是开放的,它只是若干理念中的一种理念。文有道,亦有法,但又“文无定法”,这里头含有悖论,亦含有玄机。我愿意论道讲法,但我也相信这四个字是永恒的真理。我绝不希望我的写作理念也成为一种模式,如果是那样,那将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了。
我以为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从前写作模式的叩问,在于它提出了若干需要我们一起来探讨的有关中小学生写作的问题。也就是冲着这点意思,我们走到了一起。
达抵作文秘境的,绝对不只有一种路线图——此乃大法。
2009年5月31日凌晨于北京大学蓝旗营小区
文章怎么写?
文章可教吗?
这套“门道”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从前写作模式的叩问,在于它提出了若干需要我们一起来探讨的有关中小学生写作的问题。
这套“门道”是其创作的作品之一:写作经验首次倾囊相授,让你快意抵达作文秘境!
这本《曹文轩讲作文(初中应试版)》(作者单敏)是其中一册。
《曹文轩讲作文(初中应试版)》收录了《让宁静走进心灵》;《人在“江湖”》等作品。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这套“门道”是其创作的作品之一:写作经验首次倾囊相授,让你快意抵达作文秘境!
这本《曹文轩讲作文(初中应试版)》(作者单敏)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