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中国电子音乐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牙牙学语到日臻成熟的成长过程,不仅以惊人的速度和发展规模缩短了与国际间的距离,在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吴林励博士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一书,通过对五部代表性作品的全面分析,在揭示五位作曲家的创作个性的同时,也概括了中国当代电子音乐创作的共同特征。可以说是对二十多年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与小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吴林励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中国电子音乐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牙牙学语到日臻成熟的成长过程,不仅以惊人的速度和发展规模缩短了与国际间的距离,在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吴林励博士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一书,通过对五部代表性作品的全面分析,在揭示五位作曲家的创作个性的同时,也概括了中国当代电子音乐创作的共同特征。可以说是对二十多年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与小结。 内容推荐 中国电子音乐尽管起步阶段比西方发达国家“滞后”了约四十年,但起点高、发展快,特别是近十年来,在音乐创作、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奋力前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逐渐成为国际电子音乐领域新兴的发展亮点和关注热点。吴林励的博士《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选择了颇具挑战性的中国电子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难能可贵。作者经过认真的梳理、分类、概括和总结,选择五位有代表性的中国作曲家和五部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深入研究。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通过多层面的技术分析和理念探究,从中总结和概括出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创作的“现代性”和“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关系,电子音乐创作的“人性化”特征以及音色思维体现出的“东方文化意识”。作为国内第一篇较为宏观、系统、深入地总结中国电子音乐创作十几年来阶段性成果的学术论文,对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特色研究的逐步深入并在理论层面和美学层面对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和探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录 绪论 简要回顾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电子音乐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中的建设与发展 二、各种电子音乐节等系列活动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三、中国电子音乐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现代电子技术与古老东方哲学的巧妙结合 ——许舒亚《太一号》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音乐分析 一、制作声音的设备 二、音乐结构与作品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对乐器和音色的精心选择并赋予其象征性的哲学寓意 二、对中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三、对电子音乐创作的独特理念 第二章 搭建一座历史与当代时空的桥梁 ——陈远林《飞鹄行》音乐分析 第一节 标题、歌词与结构 一、标题 二、歌词 三、音乐结构 第二节 音乐分析 第三节 电子音响部分的声音制作技术 一、设备连接总括 二、声音制作程序分析 第四节 音响的组合与配置 一、室内乐化的声部写作 二、音色的分组与综合运用 三、对新音色的追求体现出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结构特征 二、即兴性与互动特点 三、电子制作手法简洁而有效 第三章 追求中与西、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一、《诺日朗》创作缘起及其多种版本 二、作品结构 三、基本制作流程 第二节 《诺日朗》体现的技术创作理念和文化内涵 一、声音制作技术理念 二、音乐写作结合电子音乐声音制作技术和传统器乐写作的观念 三、追求音响空间布局的多层次化 四、文化理念与技术理念在音乐中融会贯通 第三节 小结 一、多重艺术载体通过合力积累产生“+>”的艺术效应 二、用“变”与“不变”的音乐语言体现多媒体音乐中“同质异构”的价值理念 三、将“交响化”的作曲思维派生到“视频”的艺术语言上 四、对多种艺术媒体的整体把握取决于作曲家对艺术的审美倾向 第四章 运用声音运动的‘‘镜像”效应体现电子音乐创作的多重思维 ——刘健《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一、作品的创作意图 二、音乐结构 第二节 音乐分析 第三节 声音制作技术的理念 第四节 小结 一、运用声音运动的“镜像”效应来体现电子音乐创作的空间思维 二、用“音色重叠渐变”的写法表现音乐的过程 三、多种技术思维与音乐创作观念相融合 第五章 “乐”与“书”的现场互动 ——程伊兵《乐中书》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作品的制作组合要素 一、硬件介绍 二、古琴 三、书法 四、吟唱 第三节 特性音色制作 第四节 小结 一、作曲家以“同质异构”的理念形成独特的创作构思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用乐音区分叙事线索”的独特音乐创作思维 三、真正意义上地实现音乐与书法同步互动 结论 从五部作品的艺术特征看中国电子音乐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 一、中国电子音乐传承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二、中国电子音乐风格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 三、音色思维在作品中体现出东方文化意识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