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阎连科文论
分类
作者 阎连科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阎连科编著的《阎连科文论》是作家的理论著作,是小说家阎连科与读者的直接对话。在本书中,作家阎连科告诉你他对文学、小说和创作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作者还通过本书对古今中外的诸多经典名著做出了自己的阐释。这是窥探作家内心世界的窗口,也是深度理解解阎连科小说的钥匙。

内容推荐

阎连科编著的《阎连科文论》内容涉及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方面面的内容,有作家的个人简介,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作家作品的阐释和解读,有对文学潮流,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展望。与一般的文艺理论不同的是,《阎连科文论》没有理论著作的晦涩,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说理透彻生动,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一部分演讲词,如同与人聊天和谈心,读之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目录

第一辑 随读随写

 语言即神——感受谷川俊太郎的诗

 “大江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几点启示

 复述叠加对应结构赏析

 耶路撒冷的炊烟

 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

 没有边界的越轨——读《第二十二条军规》

 读略萨三题

 几部中篇的记忆

 故事

 猜测川端之死

 作家们的作家?——读《博尔赫斯》

 面对故事的态度和面对小说的真实——从《变形记》到《百年孤独》

 是什么牵动我的阅读——《田原的诗》

 幽默原是一支箭

 一次惊喜的阅读

第二辑 随写随感

 读书与经历

 改变命运的阅读

 一个书名的尴尬

 关于真实

 关于想象

 写作是一种日子

 再现与再造

 第二形式与第三主题

 恐慌书店

 寻找文体的支持(《技巧与灵魂》书中)

 写作最难是糊涂

 转型时期写作的三种困惑

 写作最难是糊涂

 作家与批评家

 散文的贪求

 心与土地

第三辑 作后留言

 《情感狱》序

 《最后一名女知青》序

 仰仗土地的文化——《阎连科小说自选集》序

 求得不到的真

 ——《阎连科散文》序《金莲,你好》后记

 《耙耧天歌》序

 《日光流年》序

 敬畏呼吸——《日光流年》再版序

 走向心灵之死的写作

 《坚硬如水》后记

 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受活》后记

 念求平静——《受活》再版序

 《魂灵淌血的声响》——《阎连科文集》总序

 小书大说——《阎连科小丛书》总序

 写作的崩溃——《丁庄梦》后记

 《风雅颂》后记三章

 拙笨与诚实——游记《走着瞧》后记

 写作的叛徒——《四书》后记

 作家是谁人——《发现小说》台湾版序

第四辑 边走边说

 我为什么写作(《阎连科文学演讲》一书中)——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演讲

 只有追求,没有旁顾(同上)——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世纪汉语写作走向”讨论会上的发言

 少年阅历与文学(同上)——在洛阳大学的演讲

 独立精神,是书院生命的灵魂(同上)——在“万松蒲书院”成立研讨会上的发言

 小说与世界的关系(同上)——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语言小说之用:从小说的开头说起(同上)——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作家的角色(同上)——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什么叫真实(同上)——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演讲

 小说的困境(同上)——在青岛大学的演讲

 小说艺术的唯一性(同上书中)——在青岛师范大学的演讲

 激情:小说文本内的文本(同上书中)——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演讲

 文学与底层人生活(同上)——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让文学成为自己的生命之神(同上)——给第二届鼎钧文学奖的致词

 当下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同上)——在南京大学的演讲

 个人的现实主义(同上)——在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的发言

 文学的摆脱主义(同上)——在郑州大学的演讲

 文学与体制(同上)——在北师大研究生院的演讲

 民间文化与我的创作(同上)——在辽宁师范大学的演讲

 我的现实我的主义(同上)——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神实主义——在常熟理工学院的演讲

 为了寻找被丢失掉的阎连科

 推开另外一扇窗

 选择为折断翅膀的麻雀而疗伤

试读章节

偶然的机缘,得到了一册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选。对于谷川俊太郎这样的一位在日本,乃至世界诗坛都享有盛誉的人,我最早的耳闻来自河南的优秀诗人蓝蓝之口,随后又详细听到《谷川俊太郎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的译家,同样也是优秀诗人的田原先生的介绍。不读其诗,就先自有了肃然之感。可是,我向是那种对耳闻生疑的人,坚信所见,疑于所听,更何况所见中还时常有着许多的蒙骗之术;再加之,对于诗歌,我也一向认为,作家谈诗,多是隔靴搔痒。小说和诗,虽同为文学,其实完全是两个世界,如同沙漠与海洋,虽同在地球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隅天地;沙漠之上和海洋之下的生命,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生命。

纯粹的小说作者,谈诗是一种大忌。这里不是说隔行如隔山,而是说,隔行就是隔了山。然而,《谷川俊太郎诗选》竟让我一口气读了下来,有了写的冲动。我想,这种冲动并不完全来自于那些简洁、深奥的诗句,而来自于那些诗句对我浅薄思考的冲撞、证明和反驳。我不认为我读懂了谷川俊太郎的诗。我想我如果有读懂诗的本领,我的小说就不会总是写得瑕疵遍地,粗糙得如未经锄整的荒野。可是,读不懂,又有许多的感受,这就要诚谢语言的功能。诚谢语言中许多词语的效用。所以,我不能如批评家们那样,在一个题目下面,郑重地写下——论《×××》那样庄重的副题。我只能说我有了一些阅读的感受。

对我来说,感受,就是阅读的全部。

死亡与消失

并不知道谷川俊太郎对战争有何样的理解。他的少年时期,是紧伴了战争的炮火。13岁时,二战结束前夕的1944年年底,美国B29空军开始空袭日本领土,轰隆不止的炸弹的声响,毫无疑问不能不深刻地嵌进一个少年的记忆。次年5月,东京遭受了空前猛烈的巨大空袭,飞机去后,谷川俊太郎骑着自行车在他家的附近走来走去,目睹了遍地被炮火烧焦的尸体,感受了人的生命的消失,就如同风卷残叶、火吞干草样的场景;7月,他随母亲疏散到东京以外的外婆家里,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人类首次向人类使用的原子弹。这样,战争就构成了一个少年记忆的棚架,而死亡,成了那棚架下的真正的主角。

午后的阳光

落在刚刚被轧死的猫的尸体上

想停下脚步

可终生滞留在那里的灵魂

却在瞬间消逝

《annym4》

这样的句子,所透出的死亡气息,其实有一种面对死亡时冰冷的感觉。我们不能从诗人的句子中看到他对死亡的叹息与对生命失去的挽意,反而看到了诗人对“死亡——消失”的一种暗藏的迷恋。也许,正是这首透着对死亡不同一般表达的诗篇,被序排在诗集的前面,才让我一下子因为诗人对死亡的独特表达感到了惊异,才使我对诗集有了阅读一部神秘小说的兴趣,不得不一页页、一首首地阅读下去,以寻找诗人对死亡更为深刻的见地。看到并抓住诗人对死亡的独特表达,对我来说,如同找到了一把开启山门的钥匙,使我自以为可能越门而入,穿过神秘的隧道,进入谷川的世界,领略谷川的创造与创造的风光。及至读到《然后》时,也就完全被诗人对死亡的认识所震撼,如同在一瞬之间,被雷电击中一样。

若是到了夏天

还会鸣叫烟花

在记忆中

凝固在一起遥远的国度

朦胧恍惚

宇宙就在眼前

人能够死

该是何等的

恩宠

“人能够死,该是何等的恩宠”,从这样一句诗,我们无法得知诗人从少年的满目焦尸到中年、老年都有什么样的经历、阅历,但从他诗中对死亡的冰冷开始,到对“消失”的迷恋,无疑映射着诗人大海样深不可测的内心的孤独和对世界别样的看法。可以想像,一个诗人的头颅,面对世界的寂寞,内心是何样的空旷和荒凉。因此,少年对死亡的记忆,一下子就越过恐惧,坦然地进入到消失的层面,开始影响、形成诗人对生死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类的看法,乃至是对整个宇宙的看法,以致使诗人在《意图》中,对死亡与消失的表达,显得是那样的轻松,甚至有了些许的亲切。

P3-5

序言

我不知道是时间在水里流淌,还是水在时间中潺流不止;不知道时间的出生要早于水的来世,还是时间在水中孕育后漫出水面而有了时间的存在。但是,我知道他们彼此永不消失的生命既可以互不依存,而又必须以对方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比起水和时间来,小说的生命简直短如尘星的半径。我们说某一部经典生命不息,永垂不朽,这话只可以在人群中流传和相互传递,决然不可以让水和时间听去,那样它们会笑掉大牙,一如我们偷听到了蚂蚁说地球太小,不够他们做一个随风起舞的舞台。

在水和时间面前,文学没有永远的经典。在人类的理想面前,文学必须有经典的存在。如果人类不遴选自己的经典,就会在时问那里失去文化特征,失去人类在时间和水面前存在的坐标。所谓经典,其实就是时间腹内的舍利,是因水的流淌而从粗粝的石块上磨损而出的、微弱的沙石的钻光。

也因此,对聪慧、明白的正常人来说,很少可以有人做到,别人说他经典而不脸红、并觉得受之无愧。一如今天的文坛想骂谁就称他为大师,听起来似乎受用,可冷清起来,可以轻易就品出其中的嘲味和讥笑来。

谈到自己的作品,无论是长篇、中篇或短篇中的相当部分,写作时真的是动情动心,乃至于内心无法隐忍地激荡,真的是用自己粗粝的旧体钢笔,日日蘸着自己每天流动的脉管之血,一个字又一个字地伏案书写,宛若我那未曾出版的长篇小说《四书》中的那个作家,每天用自己的鲜血去浇灌他种的小麦,直到他把自己的动脉血管豁然割断,让那殷红的动脉之血,顺着雨水如雨滴样洒落在他的庄稼地里;也一如一个痴爱的人,要用刀剁碎自己的心去滋养一份爱情。可是,这又能怎样呢?作家用鲜血种植的小麦能拯救他的生命和人活着的尊严吗?用剁碎的心去滋养一份爱情又会有怎样的收获?而我的这些小说,一本本地出版和再版,在如水的时间里又能怎样呢?读者买了、看了,甚至会为书中的语言、情节、人物、叙述和写法感慨、哭泣或震撼,可这又能真的怎样吗?能拯救一个作家内心的孤独和无法言说的他对世界和现实的某种绝望吗?

我总是希望用文学的理想之光来支撑自己内心的疲惫、不安和虚空,希望文学的光芒可如水中的粗石细沙之光样,照亮总是出现在我眼前漂浮不散的一团团的黑暗,可我和我的写作,又总是无法做到和完成这一点。如果有人看了这些小说中的哪一本、哪一部,可以真诚地告诉我说我做到了或做到了一些,我将会向他含泪致敬并永远、永远地为他而祝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