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槐是目前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常见的树种,其种植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国槐以“国”字冠名足见他的特殊性和代表性。
宋建民先生原是河南省尉氏县洧川镇宋庄村的一名农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期一直生活在宋庄村。宋健民先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国槐(上)》中的“国槐”,写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奋斗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槐(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宋建民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槐是目前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常见的树种,其种植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国槐以“国”字冠名足见他的特殊性和代表性。 宋建民先生原是河南省尉氏县洧川镇宋庄村的一名农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期一直生活在宋庄村。宋健民先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国槐(上)》中的“国槐”,写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奋斗精神。 内容推荐 宋老先生的品格、修为也跟“国槐”相吻合。他生在旧社会,环境很黑暗,但他本身很阳光,始终充满朝气;他不怕吃苦,不惧艰险,永远像个冲锋陷阵的战士;他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始终表现着一种博大的胸怀;他工作执着,意志坚强,不达目的不罢休;他性格豁达,思想开明,乃儒士风范;他积极向上,爱书如命,念念不忘祖国的全面崛起。 《国槐(上)》的写作过程同样体现着一种国槐精神,那就是坚韧不拔。已过古稀之年的宋健民老先生把事业交给子女后,潜心写“家书”,耗时13年,终于完成了他晚年的一大壮举。他的写作水平可能不比专业作家,但他的写作精神很少有人能及,其作品的份量同样不容小觑。尽管写的是家史,但是却折射出中国百年的历史。相信读者读过《国槐(上)》后,不仅能得到艺术享受,还会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目录 引子 1 生于匪患 2 战祸难民 3 一平探家 4 放脚风波 5 福顺休妻 6 菜园结友 7 没钱送礼 8 不速之客 9 两封家书 10 武汉风波 11 同仇敌忾 12 还乡路上 13 临危受命 14 微服私访 15 剧情陡变 16 禁烟受阻 17 十户一甲 18 解甲归田 19 兄弟反目 20 师生情深 21 水旱蝗汤 22 郑州沦陷 23 揭竿抗日 24 预备战士 25 牛刀小试 26 无米之炊 27 将计就计 28 绝望自焚 29 与狼共舞 30 虎穴斗智 31 擅杀次郎 32 午夜惊铃 33 黑云压城 34 壮志未酬 35 悲歌未尽 36 藕入污泥 37 我要换枪 38 鬼子投降 39 调虎离山 40 收编入陕 41 姨娘情深 42 饥寒交迫 43 罢工怒潮 44 换帖兄弟 45 别有天地 46 异地提升 47 准尉代理 48 信仰危机 49 长跑大赛 50 俘虏营中 51 冬至阳生 52 功不抵过 53 初尝茅台 54 准备入朝 55 管教对象 56 战鼓咚咚 57 战火可鉴 58 鱼水情深 59 政委赠书 60 战评论争 61 军情骤变 62 继续考验 63 噩耗家书 64 晴天霹雳 65 共洞同榻 66 最后一仗 67 庆功聚首 68 百日肃反 69 准尉军衔 70 难舍军营 后 记 试读章节 一辆破旧的四轮太平车吱吱呀呀地向着高桥寨方向慢腾腾驶去。车上,老四一平(原名顺兴,参加北伐后改名为一平)的媳妇抱着暂叫犟生的娃娃睡在被窝里;车后,福兴、福顺、老三媳妇等几人肩扛手提。 福顺哼着河南梆子,向前紧跨几步,掀开车上的被窝,说:“小家伙,醒醒!五叔告诉你,你不满月就跟着全家人逃难,可得记住啊。” “火烧眉毛了,还逞能,看大兵把你抓去!”跟在身后的老三媳妇对福顺说。 “他抓我,我还想抓他呢!” 两个壮年人边走边议论。“连年打,也不知道打的哪门子仗。”“就是,什么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谁好谁坏咱哪分得清?反正不管谁来,咱都得躲。” 后边一个穿长袍、戴礼帽、拄文明棍的先生说:“这一次是广西的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和咱河南的冯玉祥,仨人合伙斗南京的蒋介石哩,战势可大了!咱双洎河一带属于蒋介石的二道防区。” 人们在寂静中匆匆逃难。福顺却憋不住,趴在四轮车边说:“四嫂,你怪舒坦呀,俺像个驮户,你却卧在车上,舒坦死了,咱俩换换吧。” 身后的三嫂拍打他道:“油嘴滑舌,一点都不主贵。” 一条几里路长的土丘上布满了刺手扎脸的紫穗槐和不知名的小树,中间是寨子——这就是乡民们躲避兵灾的高桥寨。连着的几处寨子,都是大户人家修建的,寨名随主人姓。 宋家人赶到寨子,搭起草棚安顿下来。凛冽的寒风裹着秋雨使劲地敲打着草棚,老四媳妇浑身打起哆嗦。 老二媳妇拢了拢草棚北面竖着的秸秆,抱怨道:“这个老四,只顾在外边做官,一点都不顾家,老婆生孩子也不回家看看。电报也打了,公务忙不能回家就不回呗,可是钱寄不回来,叫咱妯娌们咋照顾她母子呀?”这样说着,两眼瞅着老三媳妇说:“听说老四寄回了两块现洋?” “我没见那两块现洋啥样,你想要,找你三弟去。”老三媳妇把脸扭向一边。见弟妹生气了,老二媳妇赶紧坐到老三媳妇身边:“谁想要?我才不想要哩,人家老三是掌柜的,咋花钱咋开销,别人管不着。” 老三扒开草栅门走进草棚,妯娌俩不约而同地围在了老四娘俩身边。 宋氏五兄弟的父亲宋金波英年早逝,母亲马氏不堪痛苦,回到了陕西娘家。老大常年在外卖镟货;老二憨厚老实,大字不识一个,一心扑在农活上,喂着家中的一牛一驴;老三福兴也是文盲,但他为人心细,脑瓜灵活,全家人推举他为掌柜的,操劳着全家人的吃喝拉撒;老四一平,曾念过三年多私塾,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9年结婚时回过一趟家,现在广州黄埔军校军官训练团受训;老五福顺,不满18岁,尚未成家,读过几年洋学,尽管聪明伶俐,但总是不好好学习,成绩一般,最后因赌牌九、掷骰子而辍学。 老三手中掂着几包草药进了草棚,瞅了一圈,问:“福顺呢?又跑哪了?” 老三媳妇答道:“谁会管着他,他往哪谁都不知道。” “唉!”老三长叹一声,“担了这头心,又受那头怕。”说罢,把草药递给他媳妇,一屁股坐在草窝里。 草棚外面,老二精心伺候着牲口,不时地添草拌料,像大人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叨告着:“好好吃,别捣包!” “二哥喂牲口哩?”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老二转身,嘿嘿一笑:“犟生他舅啊,快进棚子吧,老三在屋里呢。” 犟生他舅叫黄冠忠。进了草棚之后,他说明来意,“我有三个中医朋友都来寨子里避难了,住处与我临近,看病拿药都很方便,我来把妹子接过去看病。至于小外甥犟生嘛——” 老三抱歉地说:“不是不舍得你把犟生带走,实话说,从他落地那一刻都是你三嫂喂着。四弟妹有病没有奶,只有东家寻一口,西家寻一顿,寻不到时就喂些红糖水,养着小命。这孩子命真硬,他娘难产,断了几回气才把他生下来,生的时候跑土匪,现在又跑兵灾。这世道……唉!” 黄冠忠本意是要把犟生抱回自己家,三哥却扯到兵灾上,便截住说:“犟生到底——” 老三脸憋得通红:“实话说了吧,俺弟兄只有老二跟前有一个小子,16岁被抓了壮丁,五年了没有音信,连年战事,十有八九是没了;我老婆过门多年,一直没有开怀,也没指望了;我家五弟尚未完婚。犟生这根独苗苗,俺全家就是拉棍要饭,也要把他养大成人。” 这时,老三媳妇紧紧抱着犟生扭过身子,生怕被别人抱走似的。黄冠忠看见又好气又好笑,说:“难道您宋家亲,俺黄家就不亲?好了,我光把妹子带走治病,把犟生留给你们吧。”随后,又对外边车上的人说:“把粮食扛过来。”扭头又说:“三哥,这点粮食留给您,将就着吃吧。” 老三不好意思了,说:“这个……”他后悔没让冠忠抱走犟生,便说:“兵荒马乱,大家吃得都不宽裕,你还是……” “别推辞了,留下吧!我当个老师每月有薪金,开着粮行有粮食吃,比你家强点。吃完了我再送来。亲戚嘛,总得相互帮衬,只要把小外甥养胖就好了。明天我打发人送来点红糖和藕粉。” P11-13 序言 国槐是目前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常见的树种。国槐的种植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只不过那时的寻常百姓家是不允许种植的,汉代以后才走进寻常百姓家。国槐以“国”字冠名足见他的特殊性和代表性。 在我国八千多种树木中,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惟有国槐了。有人把槐树所表现的品格归纳为春的生机与奔放,夏的浓郁,秋的成熟,冬的苍劲。国槐,观其形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兴旺的象征;唔其神,古朴苍劲、端庄儒雅,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 国人喜欢国槐还源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不论在哪,有点土,有点水,有点阳光雨露,就能生根发芽。阳光充足一点,它能跃上葱茏,凛凛然成一栋梁之才;石缝间,土墙边,飘进一粒种子,就那么一撮黄土,几滴雨露,它照样给你一片浓荫。 古人云,盛德在木。国槐被人们神化,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因为国槐苍劲古老,最重要的是国槐蕴涵着优秀的品质,是国槐的盛德给人类以生命、家园和未来,而人类的盛德给国槐以崇敬、珍惜和热爱。 中原地区人民对国槐有更炙热的感情。在这里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元末明初,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受战乱和灾荒影响,人烟稀少。而山西则安定繁荣、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明政府曾从山西大规模迁民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开荒种田,发展生产。山西洪洞城北广济寺曾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寺旁有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迁往外地的移民后裔就记住了这棵大槐树。他们大多在新居院内、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达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国槐,是不忘祖先,热爱故土家园的情感依托。 在黄河流域、双洎河畔,有个小村叫宋庄,现为河南省尉氏县洧川镇的一个行政村。这个村里有一户人家,过去是名门望族,现在仍显赫乡里。这户人家有棵国槐,是1926年栽种的,历经80多年的风霜雪雨,现在已长得蔚为壮观、郁郁葱茏,那古朴苍劲的树干,绿荫如盖的树冠,粉白鲜艳的槐花,无不向外散发着一种美,一种精神,让人百看不厌、久品知味。这棵树是这家人精神的化身,寄托着他们的家国情怀。不管身在何地,不管身处何境,他们都不会忘记家中的国槐;每到关键时刻,每逢重大决断,每遇重大事件,每有重要庆典,他们会举家聚在槐树下,或决策、或言志、或祈愿、或欢愉,所有的情思都在国槐下抒发,所有的志向都在国槐下表达。以树言志,他们始终胸怀国家,从军则奋勇当先、不惜牺牲;从政则一心为民、廉洁奉公;从商则诚实守信、兼济乡里。 《国槐》写的就是发生在这家人的故事,发生在那棵神奇的槐树底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之一、本书的作者、现年83岁高龄的宋健民老先生,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他近百年的回忆。《国槐》与其说在写家史,不如说是传承一种家族精神,抒发一种居家爱国情怀。 说宋健民老先生出身名门望族一点也不为过。清乾隆年间,宋老先生爷爷的太爷爷宋五杰创办金德恒银楼,以手工精制银饰享誉汴洛,后来发展成集金、银、翡翠玉石为一体的综合性银楼,声名远播,常慷慨解囊、博施济众,至清朝末年,金德恒银楼因战乱迁至南洋;宋老先生的父亲宋一平信奉三民主义,曾参加黄埔军校军官训练团,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民国时期官至湖北省警察厅副厅长,后调任河南并亲手创办河南省十三县禁鸦片督察署,任署长,因不愿与腐败官僚同流合污屡屡被贬,回老家宋庄村揭竿抗日,终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宋家的那棵国槐就是宋一平种下的。 宋健民老先生受家庭环境的熏染,自幼怀报国之志,虽历经坎坷,仍矢志不移。他生于战乱,幼年跟随父亲在武汉学习,抗战爆发后辍学在家,少年时参加父亲的抗日队伍,父亲牺牲后备受磨难,在西安务工时亲历大华沙厂工人大罢工,解放前夕参加人民解放军,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多次立功受奖。结束军旅生涯后,按规定他本应留到城市,有个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故乡,一心改变家乡穷苦落后的面貌。他种过科学实验田,领办过集体企业,积极为家乡献计出力。在改革开放前,他的美好愿望很难实现。改革开放后他如沐春风,积极响应党中央先富带后富的号召,从家乡的传统产业“宋庄旋木”起步,逐步完成原始积累后,回归到祖传的金银玉器行业,使数百年的老字号“金德恒”得以发扬光大。“金德恒”在同行业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传承祖业的同时,宋老先生及其子孙也在传承着博爱、广济的“金德恒”精神,不断拿出资金助学、修路,为家乡办了很多公益事业。这种精神正是“国槐”精神的具体体现。 宋老先生的品格、修为也跟“国槐”相吻合。他生在旧社会,环境很黑暗,但他本身很阳光,始终充满朝气;他不怕吃苦,不惧艰险,永远像个冲锋陷阵的战士;他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始终表现着一种博大的胸怀;他工作执着,意志坚强,不达目的不罢休;他性格豁达,思想开明,乃儒士风范;他积极向上,爱书如命,念念不忘祖国的全面崛起。 《国槐》的写作过程同样体现着一种国槐精神,那就是坚韧不拔。已过古稀之年的宋健民老先生把事业交给子女后,潜心写“家书”,耗时13年,终于完成了他晚年的一大壮举。他的写作水平可能不比专业作家,但他的写作精神很少有人能及,其作品的份量同样不容小觑。尽管写的是家史,但是却折射出中国百年的历史。相信读者读过这本书后,不仅能得到艺术享受,还会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王瑞2012年8月 后记 凝结着我多年心血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国槐》终于出版发行了。该书的出版发行了结了我多年的心愿,那就是以我家80多年的历史变迁,折射同步发展的中国历史,总结以国槐精神为核心的家族精神和民族精神。 这部书的写作过程是颇为曲折的。虽然年轻时在部队一直做文员,编辑出版过战地报,写过纪实文学,但由于复员回家后长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掂笔很少,重新拾起文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我一生从不畏难,想干的事没一件干不成的,人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存。况且,从我家的历史人手,总结和弘扬国槐精神是积郁在我心里多年的心结,不写不快,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重新学习文学写作知识,阅读中外名著,进行文学素养的二次积累后,我重新找到了灵感,写作起来也比较顺畅,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90多万字的初稿。初稿写出来后,我自觉有很多欠缺,就约请仝友连先生、宋修身先生提建议,长孙威杰通读一遍后也给了我不少修改建议。我结合他们的建议完成第二稿后,携稿专程到四川绵阳战友范海涛家,让他提修改意见,完成第三稿。三稿完成后送交国家一级编剧匡子亮先生审阅,他改写了引子并写尾篇(第二部)。四稿完成后,乡友、文友陈法营阅读后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五稿完成后由尉氏县委宣传部王瑞先生统揽全书并作初步修订。 由于我年事已高,加上长期看书、写书、改书,在第六次定稿期间已患严重眼疾,两眼出现黄斑,后来又眼底出血、视字不清,只能望稿兴叹、无能为力。在此时刻,四个儿子给了我很大力量,跃鹏、北鹏带头给我读稿、改稿;铁虎特别尽心,为完稿而牺牲了很多工作时间;军虎也为完稿付出了精力,使我更坚定了写好这本书的信念。于是,我发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显现人生的坚强与华丽”的国槐精神,边改书边与病魔作斗争。我看不清字,就让儿媳李玉琴、李根花,孙儿振杰、智杰、龙杰,孙女艳玲,孙媳韩楠楠、刘菡、甥孙媳李文佳等轮流给我读稿,我把要改的内容口述出来,再由他们做记录。十三年六易其稿,都是由甥媳张敏生、孙儿伟杰、孙女艳杰他们打印整理,付出了艰苦劳动。最后定稿时,由孙女艳萍及其同学李珊珊帮助校对。可以这么说,《国槐》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宋健民于昆明 2012年8月3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