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地图册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与检讨。由台湾三军大学编写而成,因其征引繁富,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

《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地图册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将所论战史,纵向分为十八个时代,分立十八卷,即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

内容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地图册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地图册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地图册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为第3册,涵盖了从楚汉战争到东汉一朝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夷和西域的开拓,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东汉的建国战争,以及东汉对匈奴的战争等内容。

目录

第五卷 楚汉战争史

第一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

第一节 刘邦入咸阳后之动态

第二节 项羽入关与鸿门之会

第三节 项羽称霸天下与分封诸侯

第四节 诸侯分封后叛乱迭起

第五节 楚汉战争之各阶段及其形势之演变

第六节 战略地理形势与战争方略

第七节 楚汉战争中之主要人物

 附图3—82霸王分封诸侯形势图

 附图3—83楚汉战争彭城会战及荥阳对峙期间一般作战经过图

 附图3—84刘邦袭定三秦作战经过图

第二章 刘邦进袭三秦与项羽伐齐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刘邦袭秦及项羽伐齐之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附图3—82霸王分封诸侯形势图

 附图3—83楚汉战争彭城会战及荥阳对峙期间一般作战经过图

 附图3—84刘邦袭定三秦作战经过图

第三章 彭城会战

第一节 刘邦之乘势扩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会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局势

第六节 申论

 附图3—83楚汉战争彭城会战及荥阳对峙期间一般作战经过图

 附图3—84刘邦袭定三秦作战经过图

 附图3—85楚汉彭城会战经过图

第四章 荥阳对峙及刘邦之机动作战

第一节 作战方略

第二节 荥阳对峙及刘邦机动作战之经过

第三节 申论

 附图3—86楚汉荥阳对峙与刘邦机动作战经过图

第五章 韩信破魏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双方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3—87韩信破魏作战经过图

第六章 韩信破代、赵及下燕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破代及井陉之战

第五节 兵不血刃下燕

第六节 战后局势

第七节 申论

 附图3—88韩信破赵井陉之战经过图(一)

 附图3—89韩信破赵井陉之战经过图(二)

第七章 韩信袭齐及潍水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局势

第六节 申论

 附图3—90潍水之战韩信歼灭齐楚军作战经过图

第八章 垓下会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会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会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概况

第五节 申论

 附图3—91楚汉垓下会战经过图

第九章 楚汉战争总论

第一节 楚汉成败之历史原因

第二节 楚汉成败与人才之得失

第三节 楚汉成败与战略之运用

第四节 项羽刘邦本质上之比较及项羽之战略与战术

第五节 结论

第六卷 西汉时代

第一章 西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西汉时代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西汉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思想概况

第三节 汉匈之国防军备与兵制

第四节 西汉时代之战争形态——战略战术

第二章 汉削平异姓诸王之战

第一节 统一后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汉初之对内政策

第三节 削平异姓诸王之经过

第四节 战后局势

第五节 申论

 附图3—92汉统一后及异姓诸王形势图

 附图3—93汉平韩王信、陈旆、燕王绾作战经过图

 附图3—94汉平淮南王英布作战经过图

第三章 汉削平同姓诸王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略形势与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近因与作战准备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局势

第六节 申论

 附图3—95汉七国之乱战略形势及一般经过图

第四章 汉初对匈奴之战

第一节 高帝平城被围之战

第二节 文帝御匈奴之战

第三节 景帝御匈奴之战

 附图3—93汉平韩王信、陈稀、燕王绾作战经过图

 附图3—96汉文帝时代御击匈奴经过图‘

第五章 汉武帝第一阶段征匈奴之战——诱击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第一次诱击匈奴之战——马邑埋伏战

第三节 第二次诱击匈奴之战——关市诱击战

第四节 申论

 附图3—97西汉征匈奴前四周邻国及西方诸国形势图

 附图3—98马邑诱击战经过图

 附图3—99关市诱击战经过图

第六章 汉武帝第二阶段征匈奴之战

第一节 一般形势与战略

第二节 作战经过

第三节 战后状况

第四节 战后武帝之措施

 附图3—100匈奴大举南侵作战经过图

 附图3—101卫青包围楼烦白羊作战经过图

 附图3—102卫青袭击匈奴右贤王作战经过图

 附图3—103卫青出定襄击单于作战经过图

 附图3—104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作战经过图

 附图3—105霍去病扫荡河西走廊及攻取祁连山作战经过图

 附图3—106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作战经过图

 附图3—107卫青单于漠北大决战战斗经过图

第七章 汉武帝第三阶段征匈奴之战——政治军事并用战

第一节 廓清河西走廊之扫荡战

第二节 汉武胁降单于与离间之谋略战

第三节 申论

 附图3—108公孙贺赵破奴进击匈奴概况图

 附图3—109赵破奴至浚稽山接应左大都尉失败经过图

第八章 汉武帝第四阶段征匈奴之战——后期大决战‘

第一节 大决战之前奏

第二节 后期大决战

第三节 战后局势

第四节 申论

 附图3—110匈奴破坏汉筑城障列亭作战经过图

 附图3—111汉匈后期大决战第一次作战经过图

 附图3—112汉匈后期大决战第二次作战经过图

 附图3—113汉匈后期大决战第三次作战经过图

第九章 汉武帝开西南夷及灭南越朝鲜之战

第一节 开西南夷

第二节 平南越之战

第三节 征朝鲜之战

第四节 战后概况及申论

 附图3—114汉武帝开西南夷灭南越朝鲜概况图

第十章 汉宣、元二帝征匈奴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宣帝征匈奴之战

第三节 元帝征匈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第四节 战后局势及申论

 附图3—115汉宣帝征匈奴之战经过图

 附图3—116汉陈汤灭郅支之战经过图

第七卷 东汉时代

第一章 东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东汉时代之形成

第二节 东汉盛衰之概况

第三节 东汉政治、经济及社会概况

第四节 东汉之国防军备

第五节 东汉之军制

第六节 东汉之战争形态——战略战术

 附图3—117新莽时代一般形势图

第二章 更始灭新莽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荆州乱起及其诸人物

第三节 宛及昆阳之战

第四节 破长安灭新莽之战

第五节 申论

 附图3—117新莽时代一般形势图

 附图3—118灭新莽诸战役概况图

第三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一——略定河北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辅弼刘秀定河北之诸人物

第三节 邯郸之战

第四节 统一河北之战及称帝

第五节 申论

 附图3—119刘秀徇河北时期一般形势图

 附图3—120刘秀略定河北诸战役经过图

 附图3—121刘秀攻击巨鹿邯郸作战经过图

第四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二——进取两京(长安洛阳)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两京形势及光武进取方略

第三节 进取长安之战

第四节 进取洛阳之战

第五节 光武定都洛阳后之重大措施

第六节 申论

 附图3—119刘秀徇河北时期一般形势图

 附图3—122邓禹赤眉竞取长安经过概况图

 附图3—123河内洛阳对峙及击破洛阳概况图

第五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三——平定关东群雄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平定群雄全般方略

第二节 南征宛邓及南郡之战

第三节 东征刘永之战

第四节 北击彭宠之战

第五节 东平董宪之战

第六节 东平张步之战

第七节 南平李宪之战

第八节 申论

 附图3—124光武平南阳征秦丰田戎作战经过图

 附图3—125光武平定刘永及彭宠董宪张步作战经过图

第六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四——平定隗嚣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战争导因及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附图3—126光武征隗嚣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3—127光武征隗嚣作战经过图

第七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五——平定公孙述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双方战争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附图3—128光武征蜀作战经过图

 附图3—129 汉军攻成都作战经过图

第八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一——征匈奴之战

第一节 东汉对外战争之国策及边防形势

第二节 征匈奴之战

第三节 申论

 附图3—130东汉初边疆形势图

 附图3—131窦固征北匈奴之战经过图

 附图3—132窦宪征北匈奴之战经过图

第九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二——征西域之战

第一节 西域诸国一般形势

第二节 西域之地理形势

第三节 征西域之方略及作战导因

第四节 征西域之经过

第五节 定西域后之局势

第六节 申论

 附图3—133班超征西域经过图

 附图3—134甘英西使大秦经过图

 附图3—135东汉北疆形势图

索引

试读章节

第二节项羽入关与鸿门之会

项羽于巨鹿之战,破降章邯,其事已详于第四卷。羽乃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即刘邦还军霸上之时,将诸侯兵四十余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向关中挺进。十一月,秦降将长史司马欣将秦军二十余万为前导,行到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时,秦吏卒因多受诸侯军之奴役折辱,遂多窃言日:“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言,以告项羽,项羽因念秦吏卒尚众,恐其至关中叛乱,乃密召英布与蒲将军计议。夜击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于新安城南。而独留章邯,长史司马欣,及都尉董翳与之入秦。(按此次所坑者皆秦卒。至王离所率之蒙恬军,其中多胡人。就中楼烦骑兵尤强悍,则已为项羽所收编,故楚汉激战时,楚兵最强。及楚失势,楼烦骑兵,又屡为汉所俘,详见以后各章)

项羽西至函谷关,刘邦守关兵拒之不得入,又闻邦欲自王关中,大怒;使英布等攻破关,遂于十二月至于戏西(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时刘邦军霸上,项羽驻节鸿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之白鹿原),相去四十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密使人言于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欲翌日即出击刘邦军。范增亦主急击,以勿使逃逸。时楚之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以其恩人张良(其事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从刘邦在霸上,恐同遭难,乃夜密往告之,良因转告刘邦。邦大惊,乃因良而固要项伯相会饮,并约为婚姻以厚结之,然后请伯从中调解。并请其转告项羽日:“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取,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并嘱邦明旦至鸿门拜谢。于是而有鸿门之会。

项伯是夜回至鸿门,因将刘邦之言转告项羽,并说羽以刘邦有入关之功,今击之,将为诸侯所议,不如因而善遇之,使为己所用。项羽许诺。

翌晨,刘邦偕张良率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将,及卒百余人至鸿门见项羽。至即拜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Az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日:“此公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即日因留刘邦饮宴。但范增又劝羽就席间杀之。是宴也,项伯、范增、张良均在座,饮酒间范增数目视项羽,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项羽均默然不应。范增又起,出召项庄(项羽从弟),谓日:“君王为人不忍。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座杀之。”庄遂人为寿。寿毕,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日:“诺。”项庄拔剑起舞,意常在刘邦。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刘邦,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召樊哙。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告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哙急带剑拥盾入,至则嗔目视项羽,严辞责之。略谓:“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而赐哙坐。须臾,刘邦借词如厕,而宴亦罢。刘邦乃急乘骑不辞而走,而留张良辞谢羽。并约日:“此去霸上二十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四将则率从卒步行而走。刘邦回至霸上,立诛曹无伤,并即作应变之准备。嗣以张良对项羽方面处置得宜,遂得在霸上暂获安顿以待后命。

张良度沛公已至军,乃入谢羽日:“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将军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亚父足下。”项羽日:“沛公安在?”良日:“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羽受璧。范增则将所受之玉斗掷之于地而撞破之。盖愤彼欲杀刘邦之主张未被采纳也。

按刘邦鸿门之宴及逃走,显然为与张良预筹之措施。彼始终借张良之力,以左右项伯;终因项伯在楚之地位,始得免于难。至于范增之主张所以不行者,一因刘邦实有入关之功,尚未得显著翦除之借口。二因刘邦当时之地位与实力,尚不足以引起严重之注意,且已表示俯首臣服。三因秦国已亡,诸侯毕集于关中,如何区处天下之全局,端为项羽此时迫不容缓之要图,故实无暇注意沛公之事。P5-7

序言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与检讨。由台湾三军大学编写而成,因其征引繁富,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

1955年10月1日,蒋介石手令台湾“国防大学”,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导现代战争。次年1月,《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委会成立,由时任“国防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任主任编委,陆军上校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一众史家担任指导与审校。委员会囊括全台湾文史、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竣。书初成,即分发台湾军中将校研习,另赠海内外学术团体,以征求意见。1974年9月,成立“修订委员会”,陆军上将蒋纬国出任主任委员,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展开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始结束。

全书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四千六百余年战事集于一览。凡18巨册,逾500万言,战争地图789幅。

本书之前,并无专门的战争史可做参考,有关战争资料,皆散于历代各种典籍当中,全书结构与叙论方式亦无成例可寻。编纂者依《资治通鉴》旧轨:编纂人员先行搜罗历代典籍540余种;之后细密搜剔,凡与战事相关者均做采录,一丝一缕,集腋成裘;所录材料,经军事专家和史家审评,去其夸饰,正其谬误,才用以撰写之资。最后锻炼成篇。草创之际,事倍繁碎,至1960年,始得40万言。之后进展略顺,至1972年,煌煌大著,方始成册。

概而言之,与其他史作相比,本书有如下之特色:

全书结构整然:全书将所论战史,纵向分为十八个时代,分立十八卷,即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叙述时,视此一时代、一卷为整体,卷首总论全般大势,以“地理形势、政治情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之影响”分头横向展开,即先行确立此一时代大背景。之后,专章论述这一时代重要战役及会战。论述之时,亦视本战争为一整体,先通盘分析战前形势、形成导因、战场地理等背景资料;其次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再次加以综合申论,以检讨其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每卷如一单元,固然互相牵合;每卷之间,亦钩连映照,全书因之延绵不绝,浑然一体。

详于战略,略于战术:古代战争,从表面看,战争的开始、展开、结束,战于何时何地,甚或是战与不战,统帅均有十分主动。但从整体看,却远非如此,战场只是两方决胜之一面,当时之时势方乃双方决胜之根源。故书中对此着力甚重。又因现代军事发展一日千里,旧时之战术已无法运用于今日,但战略却具有永久之价值,书中在叙述时势时,时刻注重对是时主导战略思想的总结与分析。全书详于战略,略十战术。

战事之评判:于每场战争之后皆有开创性之“申论”,纵论其中之得失。因系富于实战经验的军事专家、史学名家合力而成,故“申论”部分对战事之评判,皆为这两种视角所交叉覆盖,多有创见,最具启发意义。

因之,本书虽名为《中国历代战争史》,但内容所及却远非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实乃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作有系统之叙述与论断。

鉴于此,我们引进本书,以飨读者。

本书编辑工作,历时三年之久,地图尤为耗时。在即将付梓之际,有如下几点尚需说明:

一、本书规模宏大,言人所未言之处颇多,为尊重原著者计,内容一仍其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读者自行鉴别。

二、繁简字转换。原版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以利阅读。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的简化字且与其繁体字有一一对应关系者,本书都作了简化;除此,本书均保留繁体未作简化。

三、标点和数字之用法。由于两岸标点用法规范不尽相同,因此,凡是原书中可能引起歧义的标点使用,我们均依大陆规范进行了修改。原书数字几乎全用汉字,考虑到图书的性质和体例的统一性,除将公元纪年和附图编号改为阿拉伯数字外,一仍其旧。

四、关于地图。原书每册书后皆附有制作精良之地图,共计789幅。每幅地图上之地名及图例皆为手写繁体,现皆改为简体印刷体。地图大小及比例尺悉遵原样,不做改动。原书地图皆置于各册书后面,本次出版,将各册地图单独成册,与各册配套,以方便读者遵照“左图右史”之古训,对照阅读。

五、关于地名。原书地名皆沿袭自民国。如“伊庐(今江苏省东海县境)”,东海县实为现在之连云港市;“当城(今察哈尔省蔚县东)”,察哈尔已经不存在,蔚县现今应属河北;“下邦(今渭南县东北)”,渭南县今已改为渭南市等等,不一而足。因地名变迁频仍,昨是而今非者比比皆是;又为尊重作者计,故对全书古今地名均未做任何改动。请读者明鉴。

六、除对书中极少数排印错误或明显笔误进行修订外,其他一仍其旧。

本书为我国史学鸿篇巨制,内容繁复,校对编辑工作虽勉力为之,终归力有不逮,舛误之处,终有难免。恳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4: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