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内斯特是瑞士风光旖旎的度假区一家大饭店的侍者,工作殷勤周到,不事张扬。在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中只换过一次岗,因为他爱上了十九岁的实习生雅科布,而雅科布卑劣地弃他而去,跟随一位酒店的客人去了纽约,充当他的秘书与秘密情人。雅科布在信中厚颜无耻地请求他的宽恕。作者阿兰·克劳德·祖尔策在《完美的侍者》中细腻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呈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发生的一段男人之间离奇的情感与爱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完美的侍者/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瑞士)阿兰·克劳德·祖尔策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厄内斯特是瑞士风光旖旎的度假区一家大饭店的侍者,工作殷勤周到,不事张扬。在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中只换过一次岗,因为他爱上了十九岁的实习生雅科布,而雅科布卑劣地弃他而去,跟随一位酒店的客人去了纽约,充当他的秘书与秘密情人。雅科布在信中厚颜无耻地请求他的宽恕。作者阿兰·克劳德·祖尔策在《完美的侍者》中细腻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呈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发生的一段男人之间离奇的情感与爱恨。 内容推荐 厄内斯特是一家风光旖旎的度假区大饭店的服务员。他待人殷勤周到,不事张扬,几乎是一个无可指摘、完美的侍者。在三十五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只换过一次岗。可一次重要的事件让他几十年单调的等候、上菜和清理工作画上了句号:他对十九岁的实习生雅科布伟大的爱,经历了一年的幸福时光之后破碎了。而三十年后一封寄自美国的信,又使他觉得一切恍如昨日:雅科布卑劣地弃他而去,跟随酒店的一位客人,知名作家克林格尔去了纽约,充当他的秘书与秘密情人。雅科布在信中厚颜无耻地请求他宽恕……小说描述了几个年龄相差悬殊的男子间隐秘而奇特的关系和畸恋。 《完美的侍者》中,阿兰·克劳德·祖尔策用奇特的语言,细腻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呈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间发生的一段男人之间离奇的情感和爱与恨;掩卷思之,不由使我们想起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所渲染的那种神秘怪异的氛围。 《完美的侍者》2008年被授予法国美第西斯外国作品奖。 试读章节 1966年9月15日,厄内斯特意外地收到一封从美国纽约寄来的信。可惜他找不到人倾诉他收到信之后的感受。厄内斯特形单影只,当他获悉自1936年开始就不曾谋面的老友雅科布的音讯时,却找不到人倾诉他激动不已和快乐无比的心绪。雅科布三十年前去了纽约,厄内斯特衷心地期望他有朝一日能回来,但这个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如今厄内斯特站在信箱前,手里攥着雅科布的来信,转过身子,把信封翻过来,打量着信封上的邮票,似乎一定要把邮票上盖着的邮戳线条的数目记住似的。最后,他把信封塞入西装上衣的内口袋。 厄内斯特很少收到邮件。收到雅科布的一封来信,收到这个在他眼皮底下彻底消失、但又无法使他忘怀的老友雅科布的信,远胜于这些年来他的任何奢望。雅科布没有死,他有时真是让他忐忑不安啊。雅科布还活着,雅科布生活在纽约,雅科布给他写信了。 厄内斯特在消逝的岁月中没有一天不思念雅科布的。雅科布虽然从他眼前消失了,但从来都没有在他记忆中被抹去。往事尘封在对雅科布的无尽思念之中,如同锁进一只黑漆漆的橱柜里。往事弥足珍贵,但橱柜却无法打开。 厄内斯特用餐巾纸迅速地擦拭台布,把面包碎屑从上面抖搂下来,丝毫没粘到一个年轻姑娘的衣裙上。该女子正与一个穿着深色西服的老男人沉浸在似乎双方都颇为尴尬的交谈中,厄内斯特确信,女郎与老男人肯定是首次在公共场合露面。厄内斯特在过去的十六年间属于此地不断变换的人员之中的固定成员,一名最可靠的雇员,从不缺席,从不生病,随着时光的流逝,亲眼目睹过无数个男女侍者、厨师、帮工、下属和经理们从他身旁离开,然而他,众所周知,从不反对被视为一块波涛汹涌之中的岩石。他是一个年龄难以判定、中等身材、不易接近的男子,同时保持着颇具耐心与预见性的酒店雇员无可指摘的礼貌,一个脸色略显苍白、抱着一种不偏不倚的尊严接受小费、彰显其可靠与自信的男子,一个不会被入不敷出的挥霍生活诱惑的男子。 他是一个影子,如果确实如此,同时也是一个对生活关怀备至的观察者,在恰当时刻急速地走来,从头到脚都全神贯注,领会神速,拥有远远多于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当然还有法语方面的知识,因为他是法国人。他眼观六路,却不显山露水,他无时不在,是一位大家不太清楚其底细的男子。客人们从不会想到打听厄内斯特的姓氏。他住在一套小型公寓房内,包括两间配有家具的房间,房租二百八十瑞士法郎。 厄内斯特是一个口碑颇佳的侍者,他从没想过干其他的工作。这时,他发现了老男人湿漉漉的脖子上有一处小小的亮点,只距衣领上方几毫米,令人生厌,但为了不被别人察觉,他转过身,面无表情。这时一张餐桌旁有人举起一只手,接着有个声音喊道:“厄内斯特先生!”厄内斯特急忙走到需要他提供服务的地方,略微弯腰,开始收拾餐具。围桌而坐的是两对夫妇,他们需要再点些葡萄酒和奶酪,其中有一对建筑师夫妇与不太热络的年轻朋友在欢聚。 多年来他只在蓝色大厅上班,也就是饭店靠近山脚的那部分,这里与烟雾弥漫的、充斥着艺术家、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前厅有着天壤之别。演员与他们的欣赏者,啜饮啤酒和博若莱葡萄酒的客人们在此用餐。他的上司,包括经理本人从来不敢请厄内斯特到灰色大厅服务,他只负责蓝色大厅,负责这间挂有浅蓝色帷幕的大厅。除了礼拜天,每晚都是七点到十点营业,不可能提早一秒,亦不会推迟一刻提供餐饮服务。晚上十点之前客人就不许入内了,这个时候别人甭想在此用餐,因为厄内斯特先生本人会不高兴的。 厄内斯特先生属于一种正在灭绝的物种,这点他知道。但是那些他以必要的谦恭态度服务的客人是否知道这点,他不清楚,考虑这些也许是浪费时间。不但是他,还有他们都属于一种行将灭绝的物种,他们是否知道这点,他不清楚,也许他们只是感觉渐渐老去。尚未到来的衰老赋予他们必要的支持,他们还没有像其年迈的父母那样,住在星期天才有人去的农村或者郊区的某个地方,艰难地度日。厄内斯特想到这儿,正欲转身离去,去点四杯1953年份的波菲酒庄葡萄酒和奶酪,卡芒贝尔奶酪和瑞布罗申干酪,没有别的种类的奶酪更适合这种葡萄酒了。但是此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尽管也许比别的地方更合适些。他虽然上了年纪,却耳聪目明,记忆超群,不单单适用于他接待客人和点菜上。 厄内斯特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自己的职业。他年满十六岁就离开了家。但他没能立刻离开他长大的村庄以及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他们早就在他身上发现了某些让他们觉得陌生与厌恶的东西。他去了斯特拉斯堡,想成为侍者。他热爱这门职业,因为它能让他获得解放,他对此渴望了很久,做事与思考以及观察别人正是他的所爱。所以他丝毫没有改变三十五年前获得的第一个职位。他自由自在,虽不富有,但却得到了救赎。他不知道他兄弟姐妹是不是活着,也许他们还活着,他们几乎没有变老,甚至比他更年轻。有一天他们通知他父亲去世了,几个月之后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他不但没有回复,甚至连葬礼都没去参加。他们的形象在他的记忆中早就模糊不清了,他对讣告也没有做出回应。有多少年过去了? P5-8 序言 奇异的爱 各种风格迥异的大小酒店遍布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瑞士,而位于瑞士中部的布里恩茨湖畔的大酒店,更是因其周边秀美绝伦的景色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在年复一年的迎来送往中,这里不断发生着各种离奇的故事。 从瑞士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看,虽然大多数瑞士作家喜欢把视角对准瑞士之外的世界,但是瑞士作家阿兰·克劳德·祖尔策(Alain Claude Sulzer)200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完美的侍者》(Ein perfekter Kellner)却依旧把目光对准了瑞士本土最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对准了酒店侍者这类小人物,让读者真正体验到何谓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本书的主人公厄内斯特是一个来自法国阿尔萨斯的侍者,通晓德语、法语和英语,与其他同事不同,他始终热爱他所从事的酒店服务工作,每逢夏天旅游旺季,他都在布里恩茨湖畔这家大酒店尽心尽力地为客人服务,无可挑剔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服务时一丝不苟,悉心观察顾客的需求,在顾客用餐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解决顾客提出的难题。由于厄内斯特的出色表现,客人每次用餐完毕都感到舒心惬意,因而都会付给他一笔可观的小费。因此,厄内斯特早已成为一名“完美的侍者”,是侍者之中的典范。 “完美的侍者”厄内斯特是一个孤独的同性恋,他的生活几十年来平淡无奇,一成不变。只有在三十多年前他才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因为他觉得找到了伟大的爱情,可是他的感觉却无情地出卖了他…… 假如上述情节就是祖尔策将要呈现给我们的故事,那么也未免太平淡无奇了。而事实上,提供完美服务,给顾客留下美好印象的侍者厄内斯特,平静的生活后面却隐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这正是作者在小说开头埋下的伏笔。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瑞士。1966年3月厄内斯特收到了一封寄自美国纽约的来信,信封上熟悉的字体,出自他一位三十多年前失去联系的亲密朋友雅科布。在拆与不拆此信的纠结中,三十多年前那段与密友雅科布的奇特恋情又再次浮现在他脑海里。如烟的往事让他一时无法平静。1936年一个德国籍的英俊青年雅科布·迈尔来到了瑞士布里恩茨湖畔的大酒店当实习生。雅科布的英俊容貌与善解人意的特质让厄内斯特如痴如醉。尤其这两名青年男子还被十分巧合地安排在同一间员工宿舍居住,更是给他俩提供了互相了解的机会。厄内斯特悉心指导与帮助这个令他赏心悦目的实习生迅速进入角色,力促雅科布从干粗活开始很快担任重要的工作。雅科布在厄内斯特的鼎力相助下,很快就为酒店经理赏识,被提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任职——在餐厅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个年轻人的关系得到质的变异:有一天中午两人走在酒店外面的林荫小道上,雅科布突然抱住了厄内斯特,一阵狂吻,他俩突破了男人亲密的底线,在亲吻、抚摸、拥抱之中获得了巨大的性快感。幸亏他们亲吻与亲密之时没有人发现,他们才没有遭到解雇。此后厄内斯特彻底爱上了雅科布,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男人之间的友情,这就是那个时代还常常为人诟病的同性恋。然而雅科布天生就是一个情种,他喜欢勾引各种男人。在度完寒假之后,他从家乡科隆再次返回瑞士。此时厄内斯特明确地感觉到雅科布的灵魂已经完全飘到了另一个地方。尽管他们睡在同一个房间,彼此仍然能够得到性满足,然而雅科布彻底变了,他心生更多的企图,想借助酒店的某位贵客飞黄腾达。 恰在此刻德国大作家克林格尔一家人住大饭店,此人自然也进入了雅科布猎取的视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此刻正笼罩在欧洲上空。克林格尔由于发表了一封致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信,无疑站在了正义作家的一边,因而也面临着人生安全的威胁。克林格尔携带全家偷偷从柏林来到了瑞士,意欲观察政治局势的走向,准备流亡别国。雅科布密切关注着这个特殊家庭的一举一动。炎炎夏日,大作家克林格尔仍然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与着装,而他的一双儿女却不拘礼节,在此自由逍遥,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而此时厄内斯特却没有特别在意这个家庭。因为他在酒店里偶遇自己多年失去联络的表妹朱莉,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朱莉与英国商人博尔顿之间的私通上了,多少忽略了雅科布开始完全背叛自己。一天中午厄内斯特返回寝室休息,忽然十分惊人的一幕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位享誉全球的作家克林格尔,这位在最热的天气也西装革履的谦谦君子,竟然正在自己的寝室里,背对着他,裸露上半身,让雅科布给他提供性服务。这个惊人之举彻底击碎了厄内斯特的美梦,他终于明白了雅科布为什么日渐疏远他。几天之后,雅科布宣布将跟随克林格尔去美国,厄内斯特这才如梦初醒。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似乎已经烟消云散。但是厄内斯特突然收到了雅科布从美国寄来的信,一切往事又都立刻重现。尽管雅科布背叛了厄内斯特,但他在逝去的岁月中从来都没有忘记过雅科布。厄内斯特在经历了百般的内心折磨之后,终于鼓足勇气拆开了这封信。这是一封求助信,雅科布好像在美国陷入了绝境,他急需用钱,特别需要厄内斯特相助。雅科布知道曾带他去美国的德国作家克林格尔眼下正居住在瑞士,而且离厄内斯特居住的城市不远,他请求厄内斯特寻找克林格尔来帮助他,因为克林格尔是大作家,家底殷实,完全有这个能力。这封信,加上随后收到的第二封求助信,让厄内斯特的内心再起波澜。厄内斯特经过多次权衡之后,决定亲自登门拜访克林格尔,为雅科布寻求帮助。在经过若干周折之后厄内斯特终于见到了克林格尔。克林格尔讲述了他与雅科布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三十多年前,克林格尔从厄内斯特手中夺走了雅科布,带雅科布去了美国,充当自己的助手与秘密情人,而雅科布充分利用了这种机会,不但顺利地搭乘上前往美国的轮船,而且发现了自己在克林格尔家庭中的独特价值。他借助自己的英俊貌美把克林格尔掌控在自己手中,他背着克林格尔与克林格尔的儿子马克西米连相恋。最后马克西米连发现了雅科布与父亲之间的不轨行为,因绝望而自杀。克林格尔为此解雇了雅科布,把他彻底撵出家门。 厄内斯特终于弄清楚了雅科布来美国之后的经历,但他还是念及旧情,想尽力帮助这个背信弃义的老友。他请求克林格尔帮助雅科布,但遭到了拒绝。他甚至威胁要把克林格尔与雅科布的丑事向媒体泄露,迫使克林格尔就范。这种敲诈行为迫使克林格尔以老迈之躯,亲自造访厄内斯特简陋的住所。原来克林格尔也收到了一封他的美国出版商的来信,此信表明雅科布其实并没有遇到生活上的困境,也不缺钱,而是身患绝症。厄内斯特收到的雅科布的两封求助信,完全是雅科布在脑部生长肿瘤的情况下臆想所致。就在厄内斯特拜访克林格尔的那天,雅科布痛苦地离开了人世。因此再要求克林格尔出手帮助雅科布也失去了意义……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祖尔策要在这方面写出新意来似乎非常困难,但该书仍有两方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首先,祖尔策笔下的爱情故事,并非男女间的,而是男人之间的友情之外的感情,对于普通人物的这种奇情别恋并非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予以关注,祖尔策却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和极其自然的铺陈,剪辑了厄内斯特与雅科布的生活交集中最突出的片段,让这部颇具画面感的小说极为自然地在对三十年前生活的回忆与对当前生活的描述中切换,作者精心打磨的语言中包含着起伏跌宕的戏剧性冲突,从而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厄内斯特这个完美的侍者,尽管生活上单调乏味,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读者随着故事隋节的演进而心潮起伏,让一个被许多作家写过的题材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珍宝。 总之,《完美的侍者》是—部意味深长的瑞士当代德语文学的精品。小说展示的男人之间奇异的恋情让读者深入地了解到20世纪前半叶男性同性恋生活的画卷,其中作家克林格尔,虽然在德国文学史上确有其人,但却让人们更多地联想到余生居住在瑞士的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的同性恋行为;《完美的侍者》和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同样也极具异曲同工之妙。 《完美的侍者》除了在德语国家获得好评外,在国际文坛也享有声誉,获得众多媒体的青睐。2008年该书在法国被授予美第西斯外国作品奖(Prix Medicis etranger),米兰·昆德拉、多丽丝·莱辛、翁贝托·艾柯、奥尔罕·帕慕克等国际大牌作家都曾获得过这项法国授予的年度最佳外国文学作品大奖。此书还先后被译成法文、英文和荷兰文等十几种文字,累计销售数十万册,在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 作者阿兰·克劳德·祖尔策(主页:http://alainclau-desulzer.ch/),195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自由作家,翻译家,现居住于巴塞尔、法国的阿尔萨斯和德国柏林三地。他早年读图书馆学,之后担任记者。1990年参加了在奥地利克拉根福特举办的巴赫曼文学比赛,2008年担任该文学比赛的评委。祖尔策写作题材广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陆续出版了小说、随笔和广播剧等多种文学作品,同时也翻译出版了若干法国文学作品。祖尔策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安娜的面具》(2001)、《完美的侍者》(2004)、《私人时刻》(2009)、《为了错误的时间》(2011)等,除法国的美第西斯外国作品奖外,还先后获得劳利泽奖和赫尔曼·黑塞奖等,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瑞士作家。 《完美的侍者》2004年由瑞士苏黎世Edition Epoca出版股份公司出版了精装本,2006年由德国著名的苏尔坎普袖珍本出版社出版了袖珍本,本书根据苏尔坎普2006年出版的袖珍本译出。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曾多次通过电邮向祖尔策请教文本中的疑难之处,得到了作家本人的完美的解答,其间还应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之邀于2012年7月5日至17日赴瑞士参加“洛克尔巴特文学节”,趁此机会还专门去苏黎世与作者会面,探讨了小说的阐释与理解问题,在此,请允许我对瑞士文化基金会和作者祖尔策本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由于翻译此书的时间有限,译文虽然数易其稿,但错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陈巍 2012年7月12日于瑞士阿彭策尔阿尔卑斯山庄 8月1日修改于德国柏林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普通读者能一口气读完的长篇小说,同时文学的松露猪能够在其中尽情地享用各式各样的宝藏。” ——德国《世界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